劉玉飛 王艷平
從牙刷到襪子再到電器,提起尼龍,我們并不陌生。它來到這個世界將近100年,卻始終伴隨著難以消散的污染。而現在,用我們常見的植物油、葡萄糖、植物秸稈都能制造出更綠色、更環保的生物基尼龍。
自古以來,人類就知道從大自然中獲取纖維材料。亞麻、棉紗、麻繩來自植物,羊毛、絲綢則來自動物,它們都是天然纖維。當人類開始模仿桑蠶吐絲,用化學合成的方法生產纖維,便誕生了世界上第一種合成纖維——尼龍。
尼龍,學名聚酰(xiān)胺(àn),其出現為高分子化學學科奠定了理論基礎。因具有耐磨、耐腐蝕、柔韌、吸濕、質量輕等特性,自工業化以來,尼龍被廣泛應用于機械、紡織、電子電器等領域。
傳統尼龍被稱作石油基尼龍,因為制作它的原料來自不可再生的石油資源。不僅如此,其生產過程中還會排放大量的廢水和溫室氣體?;茉慈找婵萁?、全球變暖日漸加劇,因此,科研人員發明出了更加節能環保的生物基尼龍。
生物基尼龍這個大家庭的種類很多,根據其原料及聚合方式的不同有各自的名字。密度更小、吸水性更低的生物基尼龍12,不僅可以為龐大的汽車“減重”,還能讓牙刷保持不變形;完全誕生于蓖麻油的生物基尼龍11,已經應用于汽車零部件、食品包裝、3D打印等領域;富有彈性和吸水性的生物基尼龍56,正改變著服裝領域,還成了保護人們生命的安全氣囊。

?生物基尼龍的生產流程示意圖(繪圖/閆麗真)

?傳統尼龍纖維的生產過程(繪圖/閆麗真)
生物基尼龍就像植物一樣,可以從各種生物資源中“長”出來。將小麥、水稻、玉米等植物的秸稈浸入水中,再放入一些特定的菌株進行發酵,這些菌株在發酵過程中不斷代謝,產生新的物質。將發酵后得到的物質分離純化(常見的分離純化方法包括過濾、蒸餾、萃取等,可以將混合物中的不同成分分離出來),可以得到二元羧(suō)酸和二元胺。
二元羧酸與二元胺反應,會產生尼龍鹽(為白色針狀結晶,是生產尼龍的重要原料),尼龍鹽不斷聚合,最終變為高分子的生物基尼龍。部分種類的生物基尼龍還可以降解,再次回到這個循環之中。生物基尼龍就這樣在循環之中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目前,很多生物基尼龍的生產過程中還有化工產品的身影,但它們已經在悄悄改變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未來,它們會與植物和微生物共存,成為“碳中和”的先鋒軍。
二元羧酸與二元胺是生產尼龍的重要原料,而它們的名字是“數”出來的。
分子中含有羧基的化合物被稱為羧酸,它離我們的生活并不遙遠,藏身于醋中的醋酸便是羧酸中的一員。羧基由1個碳原子、2個氧原子和1個氫原子組成,化學物質中含有1個羧基的是一元羧酸,含有2個羧基的便是二元羧酸。
二元胺的名稱由來與二元羧酸相似。氨是一種味道極其難聞的化合物,有3個氫原子和1個氮原子。將其與碳氫化合物進行反應后,它的氫原子會被置換掉,產生的新物質便是胺類?;瘜W物質中含有1個胺基的是一元胺,含有2個胺基的便是二元胺。
(責任編輯 / 牛一名? ? 美術編輯 / 韋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