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燕
2023年10月4日,蒙吉·巴文迪、路易斯·布魯斯、阿列克謝·葉基莫夫3位科學家,因在發現和合成量子點方面作出的貢獻,被授予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
量子點是人工合成的、大小在1~20納米之間的半導體粒子。一個量子點通常只由數千原子組成,而不同尺寸的量子點會發出不同顏色的光。本期就讓我們通過一個實驗來認識碳量子點吧!
一次性手套、椰子殼、蒸發皿、烘箱、研缽、燒杯、量筒、白醋、電子秤、小勺、玻璃棒、濾紙、比色皿、紫外線燈

1 戴上一次性手套,將準備好的椰子殼或其他果皮放在蒸發皿中,將蒸發皿放在烘箱(也可用家用烤箱)中烘烤。烘箱溫度設定為230攝氏度,工作時間設定為30分鐘(注意:不同功率的烘箱或烤箱需要的時間可能不一樣,隨時觀察椰子殼或果皮的狀態,完全碳化后即可)。

2 取出烘烤好的椰子殼。這時椰子殼已碳化,變成了炭黑色。將它們放在研缽中,研磨成粉。

3 用電子秤稱取0.05克椰子殼碳化粉末(沒有電子秤也可以直接取一小勺)。用量筒量取20毫升白醋,并倒入燒杯中。將稱好的碳化粉末倒入裝有白醋的燒杯中,并用玻璃棒攪拌均勻。


4 用濾紙將燒杯中的懸濁液過濾,得到碳量子點溶膠。
5 將碳量子點溶膠倒入比色皿中(在家用透明容器即可)。將比色皿放在紫外線燈下照射,觀察其熒光效果。


碳元素是構成生物體最基本的元素,也是自然界含量最豐富的元素之一。2004年,科學家在制備碳納米管的純化過程中,發現了碳量子點。它是一種新型的零維碳納米材料,具有特殊的熒光性質。因其良好的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且化學穩定性高、低毒,被用于光電探測器、太陽能電池和生物成像等多個領域。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用常見的生物質材料,例如玉米芯、一次性筷子、椰子殼、榴蓮殼、橘子皮等作為碳源,碳化后,利用水或者酸性、堿性溶劑提取制備碳量子點。
在我們身邊,也有量子點的“身影”。發光二極管背光光源的色彩,經過量子點技術轉化,可以在家用電器的屏幕上呈現出最佳的紅、綠、藍3種基本顏色。
未來,隨著元宇宙、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的飛速發展,各類電子設備的顯示屏或液晶面板,都有可能在量子點技術的幫助下,給人們帶來更好的視感體驗。
在清水中加兩勺食鹽,
攪拌讓食鹽溶解。
用準備好的鹽水漱口(30秒左右),
讓鹽水充分接觸口腔內壁后,
收集脫落的口腔黏膜細胞。
在口腔唾液中加入少許洗滌靈水,
攪拌均勻;再加入等體積的
冷藏過的高濃度酒精,即可看到
人體口腔細胞的DNA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