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麗莉
長久以來,高投入低產出的語文學習是教師、學生、家長的一大痛點。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教學過程的割裂性和教學反饋的不及時性,造成學生學習的盲目性,降低學生語文學習的活力。因此,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公布和部編版語文教材全面使用之后,我們該如何落實國家課程的校本化,進而促進語文教學從“粗放型”向“精準型”轉變,增強語文教學的活力?這一問題成為語文教師亟須破解的重要課題。經過調研,我們將解決問題的視角聚焦到了大單元教學的設計與實施上。
大單元教學的意義 一是呼應核心素養發展的需要。從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的角度來看,“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四大方面,涵蓋了語言知識、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思維方法和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重內容。四項要素之間互為支撐,呈現出以“思維能力”為核心,“語言運用”為基礎,“審美創造”“文化自信”為雙軸的內部邏輯關系。正是處于這樣的關系下,指向核心素養的語文教學不應是單篇教學內容的簡單堆砌,或是求全求細的教學思路的隨意組合,而應是一種體現聚合化、結構化、梯度化特點的整體性設計。
二是契合部編版語文教材的體例。從教材的構成來看,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采用的是顯性的“人文主題”與隱性的“語文能力要素”相配合的“雙線組元”的單元結構體例,每個單元涉及“閱讀(教讀、自讀、課外閱讀)+寫作或綜合學習,或口語交際”的靈活搭配,分解學習目標,促成語文素養提升。解讀教材的編寫意圖,挖掘其中內在聯系,將“教材內容”轉化為“教學內容”,是用好教材,實現有效教學的前提,而違背教材的特性,孤立性地開展教學設計,則無異于緣木求魚,用不得法。
三是促進問題化學習的深入。從問題化學習的角度來看,前一階段研究的重點在于如何促進理念的落地、扎根,實踐課例主要是由教師自主進行選題,不同文體或同文體的不同篇目(或專題)關注度不均衡,多聚焦單篇課文的課堂實踐,年級間的知識和能力間的勾連較少涉及。如今則需要再出發,將視角由單篇向單元擴展,從單一年級的突破向多個年級的整體設計兼容。分析研究課例呈現出的學生語文學習樣態,梳理不同學習路徑,結合中考改革的指向,推動平面的問題化學習課堂到立體的問題化學習體系的演進。
由此可見,大單元教學的設計不僅能呼應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更能契合部編教材的體例規制和問題化學習的生長進程,從課程導向和過程優化的雙重維度,幫助教師突破語文教學的困境,促成學習觀念的更新重塑,支持學習方式的升級迭代。
大單元教學的概念界定 大單元教學是一種以學習為中心的整體性教學模式,它依托大情境、大主題、大項目聚合教育內容和語文要素,并將之結構化、梯度化,從而形成橫向聯系、縱向深入的綜合性學習系統。它以問題自建構學習為媒介,通過聚焦的任務群和跨學科的連接,實現語言實踐的真實性、持續性、多樣性,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促進學生自主建構學習模型。
大單元教學的基本形態是以問題自建構學習為焦點,大情境、大主題、大項目為對象,任務群為焦距的漸變多焦鏡面形態。大單元的教學的設計可以是指向固有的教材單元的整體性設計,也可以突破教材單元編排的跨單元、跨年段、跨學科內容的整合。
本文主要圍繞基于情境的大單元教學設計與實施策略展開介紹。挖掘適合語文學習的情境形態,在實踐中總結形態特性和組織形式,形成了三體四式的情境樣態。三體:參考《上海市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的情境分類——個體體驗情境、社會生活情境、學科認知情境。四式:依托單元推進的節奏和更新情況的情境分類——主情境、串聯情境、特寫情境、動態情境。
以部編版教材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進行分析:
八上第一單元是由新聞閱讀、新聞采訪、新聞寫作三項任務和口語交際講述專題組成的“活動·探究”單元。單元選取典范性的文本作為學習新聞基礎知識的實例樣本,體例編排出場順序則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狹義界定到廣義分類的認識規律。從題材來看,六則新聞涵蓋軍事、文化、體育、科技、社會等多重領域,立足國內,展望國際,隨文滲透了對學生新聞視野的啟發和新聞觀察能力的培養,激發民族自信心,增加國家認同感,提升國際理解。新聞采訪任務則順勢把握學生好奇的心理,引發學生對新聞產生過程的深入探究欲望,通過“正向體驗”深化閱讀成果。新聞寫作環節的內容則凸顯了“差異化”的學習要求,分層設置了必做、自選和拓展任務,以寫作“輸出”呼應閱讀“輸入”,是單元學習成效的一種書面評估手段。口語交際講述專題的內容本身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學習資源,但從單元內容的關聯性角度思考,可以將其與新聞采訪、寫作任務進行對接與融合,從而細化講述的注意點,實現單元內容的自循環。根據以上單元特點,開始設計并實施單元教學。
根據單元特點,確定單元學習目標 課程標準或學科能力要求: 一是學習跨媒介閱讀與交流。通過多種媒介關注國內外政治、經濟、社會、科學、文化等方面的新鮮事,比較不同媒介的表達效果,嘗試探究不同媒介的表達特點;二是閱讀新聞報道、時事評論等作品,關注社會主義建設新成果,就感興趣的話題與同學進行線上線下討論,根據目的與對象選擇合適的媒介進行交流溝通;三是圍繞社會熱點問題,以口頭或書面方式參與討論。
單元學習目標和學習水平:一是通過調查采訪與新聞閱讀,了解新聞常見體裁和傳播媒介;二是借助旁白、注釋和補白等,掌握新聞的基礎知識,能夠區分新聞事實與作者態度(或觀點),樹立閱讀新聞的思辨態度;三是開展合作探究,培養新聞敏感性,能夠捕捉生活中的新聞線索,多角度地觀察新聞熱點,學會撰寫新聞作品,提高組織策劃、交流溝通能力;四是通過講述訓練,實踐口語表達,學會準確、負責任地表達。
問題化學習力目標:一是問題發現力,小組合作頭腦風暴,分別從不同的視角提問,每個同學有兩個視角及以上貢獻;二是問題構建力,在不同領域、學科以及特定任務類型中探索規律,構建任務系統;三是問題解決力,靈活地創造性解決的問題,形成創新的結論、成果,或有辯證的思考;四是問題的反思力,面對新情境時,反思自己曾用過的方式、方法及策略,能恰當地運用到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
勾勒主情境,提煉單元核心問題和評估任務 主情境是圍繞單元核心問題產生的評估性任務(即單元總任務),它是指向宏觀的大概念問題,以學科認知情境為主體,依托個體體驗情境或社會生活情境的演繹而生,是啟動思維和點燃興趣的基點。本單元學習的實施形式為沉浸式的職業體驗,單元的核心問題是信息社會背景下,我們該如何認識新聞。
主情境(即單元評估任務):如何做好一名新聞媒體人,創編一期新聞報紙或網頁?
學校成立新聞部負責校園新聞采編和發布,向全校同學發出招募令,招募干事若干名,你順利通過競聘,進入新聞部任職,擔任編輯或記者。現在你將進入一個項目小組,開始新聞之旅。
生成串聯情境,組建模塊和模塊評估任務 串聯情境是為解決單元核心問題的系統追問,體現為模塊任務的組合,它是指向認知或運用的階段性問題,以個體體驗情境或社會生活情境為外形,學科認知情境為內核的任務矩陣,是細化學習目標、豐富學習經歷的場域。本單元學生將圍繞單元評估任務,自主選擇扮演的職業角色,依次完成五個模塊的學習任務。
序章:初入新聞部
問題1:如何組建自己的新聞團隊?
情境1:作為新人,你需要參加近日舉辦的小組“破冰會”,向大家介紹你自己,并認識你的合作伙伴。
第一章:見習任務——新聞有約
問題2:如何選擇新聞推廣媒介?
情境2:校園新聞采編籌備會上,部員們對選擇何種新聞推廣媒介出現了分歧,為解決這一問題,你們小組計劃進行產品調研。
第二章:初級任務 ——新聞有型
問題3:新聞的基本特征和分類有哪些?
情境3:鑒于你們小組在產品調研中的出色表現,主編選定你們項目組擔當新一期新聞報刊或網頁的制作團隊??紤]到本組組員大多是新入社成員,特別開設業務知識培訓班,幫助新社員提升專業能力。現在請你及時完成培訓課程,取得新聞采訪所需的記者證。
第三章:中級任務——新聞有方
問題4:如何進行新聞采訪?
情境4:你們小組終于獲得了正式采訪的資格,喜悅萬分的你們馬上召開了新聞采訪選題會議。
第四章:高級任務——新聞有思
問題5:如何撰寫新聞稿,編輯報刊或新聞網頁?
情境5:采訪歸來的組員們,請協作完成新一期新聞報紙或網頁。
問題6:如何講述新聞背景故事或新聞花絮?
情境6:你們小組受邀參加學?!昂Q笾暋睆V播訪談節目,講述某一個新聞的背景故事或新聞花絮,大家有些緊張,向你請教上廣播節目講述故事的注意事項。請你參考教材P19頁《口語交際:講述》專題內容,思考如何給組員們提出一些建議。
串聯情境,不僅可以是導引式的,還可以是獎勵性的,如及時的任務闖關評價,將豐富的情境轉化為學生認知的內驅力,以提升學生學習動能。
補充特寫情境,細化任務評價量規 特寫情境:是指向方法或技能的內容性問題,它是活用三種情境形式的模塊分解任務,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明晰評估量規。推進中主要以師生的追問構建任務群。
一是前置問題。因為單元任務群的生成需要學習共同體的同步建設,融入合作學習,優先組建學習團隊是學生進入情境角色完成系列學習任務的基礎。所以,序章部分一般在課前完成,為之后的團隊合作打好基礎。二是見習任務。對口頭輸出和文字輸出的訓練是重點,此階段的任務在了解新聞事實、新聞價值等基本要素,了解報紙、新聞網站欄目版式結構的基礎上,以推廣媒介選擇分歧為情境,開展產品調研和匯報。三是初級任務。角色體驗的方式,經歷認知性閱讀、理解性閱讀、評價性閱讀、創造性閱讀,為下一階段的新聞采訪、新聞寫作做鋪墊。四是中級任務。為培養學生運用語言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這一階段的任務,主要提供了三種助學的支架,包括:會議紀要、采訪提綱、跟隨式的評價。五是高級任務。分層設計理念下的廣度覆蓋、深度剖析,所以有角色任務和全體任務,有個性選擇和整體創建,更有表達輸出和評價完善,以共同打造學習產品。
更新動態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構建 動態情境是師生問題自建構學習共同體模式下的自然衍生,呈現出學習的原生態,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是課堂內外即時生成的問題或思考,通過教師引導,師生合作篩選、梳理后,塑形而成的某種情境形態,其樣式可自由變換。
動態情境1:“用事實說話”是新聞的基本原則,但在信息超載的現代社會,伴隨著自媒體等傳播媒介的興起,智能設備的廣泛使用,各路新聞媒體的報道中不乏“良莠不齊”“真假難辨”的內容。假如你在閱讀中發現面對同一事件,不同媒介的報道出現細節上的差異或傾向上的分歧時,你會做出如何的選擇,選擇的依據是什么?這一動態情境高階思維的培養,關注點是學生的信息分辨力和判斷力。
動態情境2:新聞調研——讀者調查表。請你和組員合作,設計調查問卷,訪問身邊的人,獲取有效的信息,為校園新聞媒體的下一步建設收集反饋意見。借助新聞問卷調研提升學生問題反思力,在活動總結的情境中,反思自己單元學習的方式、方法及策略,合作設計調查問卷,學會如何有效收集數據、分析數據,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結論,從而實現多角度的單元活動評價。
依據評價數據和學情差異,調整單元設計 評價的數據折射出學生學習的適應性和單元設計的合理性,結合不同班級、不同階段的學情變化,及時調整單元設計,從而保證設計富有活性和適應力。
總之,大單元教學是一種導向和趨勢,它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自然融合,形成“溢出效應”,有效提升語文學習的精度和效能。大單元教學也是一次考驗和磨礪,它將師生的問題化學習的設計力連接起來,打開學生的思維空間,鋪設“學—習—得—學”的發展軌道,讓學生的語文學習不再是“紙上談兵”式固態學習,而是面向未來的真實問題的解決,這一教學法能夠推動中學語文教學的轉型,持續激發語文學習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