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娟
閱讀并不是僅僅針對語文學科,在各個學科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通過閱讀能夠獲取豐富的知識,打開全新的思路,強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數學學科中也是如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閱讀能力,通過閱讀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能夠在閱讀中思考、探索,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及技巧,邊閱讀邊思考,聯系數學知識,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厘清知識間的聯系性,激發學生對數學閱讀的興趣和熱情,有效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全面發展。基于此,本文對“閱讀+”背景下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提升的實踐研究進行了分析,以期幫助學生實現更好的發展。
通常情況下,大家會把閱讀歸類到語文學科中,對語文閱讀的重視度非常高;而數學則是計算、分析、刷題、思考等各個方面,更傾向于習題練習,但根據實際情況,有很多學生在做數學題方面經常會出現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問題及困難,很多時候并不理解題目給出的意思,無法順利向下進行。這是明顯缺乏閱讀能力的表現,顯而易見,數學學科也離不開閱讀,很多學生學習數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停留在表層,學習知識不夠扎實,缺乏深入理解、知識運用的能力。這就需要小學數學教師開展數學閱讀,以激發學生閱讀思維,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通過大量的閱讀,學生能夠從多角度理解數學知識,嘗試轉換思維模式,采用數學語言進行思考,提高閱讀興趣。可以說,閱讀是學好數學的一條捷徑,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讀懂數學、理解數學,增加趣味性,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數學能力。
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主要圍繞數學學科,以數學知識、數學材料為主要來源,在閱讀期間掌握正確的方法及技巧,尋找文本中的關鍵信息,不斷挖掘隱藏的內容,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閱讀能力,給予學生鼓勵和支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欲望,有效推動學生個性化全面發展。
一是解決問題。通常情況下,數學閱讀基本上都與各個學段的教材同步吻合,知識銜接得非常緊密,通過一些課外閱讀的書籍,以故事形式讓學生們了解數學知識,探索數學奧秘,培養學生感知力、記憶力、理解力,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系性。學習數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而數學閱讀以解決問題為導向,需要學生邊閱讀、邊思考,對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幫助學生加深記憶,對文本內容進行轉化、探究、推理、判斷等,有效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是語言轉化。數學語言與語文學科截然不同,需要學生對語言有一定的敏感度,善于運用數學語言的轉化,站在數學角度來探究問題,把文字轉化為數學符號、公式、圖表等,從這一方面能夠體現出數學學科的抽象性。因此,我們要求學生準確使用數學符號,深入了解公式、概念、圖表等本質含義,在閱讀過程中能夠運用自如。在整個數學閱讀過程中,需要學生深入理解文字信息后,再將文字轉換為數字、數學符號、圖表等。數學題干中逐字之間都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忽略一個字就會理解錯誤、偏離正題。因此,要學會捕捉信息,抓取關鍵字,思考上下句之間的關聯性、邏輯性,這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挖掘閱讀資源,從生活知識寶庫中汲取閱讀養分,提高學生語言轉換的能力。
三是綜合認知。數學具有較強的抽象性、邏輯性等特點,在閱讀期間從假設、推理、想象、分析、判斷、證明等,對數學知識進行感知、理解,這是提高學生認知的一個過程;對概念的掌握、閱讀內容的分析,需要從多種角度解讀文本,各種假設、每一個步驟都不能忽視,這考查的是學生的邏輯思維、嚴謹認真等各方面能力,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全面推進,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數學活動期間,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目標全面落實于教學中的各個環節,注重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鍛煉學生的邏輯感,對語言的運用和轉化,充分利用數學語言感知內涵,鼓勵學生善于使用數學思維、數學語言,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深入分析的能力,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更加全面、深入,有效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及學科素養。
閱讀能力對一個學生有著深遠的影響,在閱讀時學生能夠感受文字的變化,體會文本的內涵,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閱讀,學生的思想認知水平會有明顯的提升。正確使用科學的閱讀方法,通過參與不同的閱讀活動,逐步增強學生閱讀能力,讓學生認識到閱讀在數學學習中的重要意義。數學閱讀活動的開展,可以讓學生獲得豐富、多樣的體驗感,閱讀的同時,認真思考和分析,探究每一個數學問題,將知識進行歸納、整理,積累豐富的學習經驗,牢固知識,為接下來的學習打基礎。同時,閱讀也是凈化心靈的有效途徑,通過閱讀,不僅能夠收獲數學知識,提升數學能力,還能夠從中感悟道理,獲得深刻的體會,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使邏輯思維更加明確、清晰,讓我們在做任何事時,保持一個嚴謹、認真的態度。由此可見,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當重視學生閱讀能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創設多元化教學模式,為學生營造寬松、舒適、愉悅的學習環境,提升閱讀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數學閱讀,核心能力 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學生具備核心能力,將這種能力釋放在閱讀之中,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學生的數學閱讀核心能力,主要包括:文字理解能力、提取信息能力、語言轉化能力、細節關注能力。
一是文字理解。在閱讀數學教材時,讀者應當具備較強的文字理解能力,對語言文字進行解讀,只有深入理解,才能明白文本的意思,進一步揣摩深意。在閱讀過程中,需要運用數學思維思考和探究,善于使用數學語言,將文字進行轉換,認真閱讀每一個字,探究題目中的隱藏條件,不斷挖掘關鍵信息。例如,“等于”這個詞語就是指的完全相同、一致的意思,兩者沒有區別;“不大于”這樣的詞語,就有多種可能性,也許是“小于”,也許是“等于”。又如,“蘋果5個,桃子比蘋果少2個,桃子和蘋果一共有多少個?”從這句話中可以找到關鍵字,比、少、一共,“比”轉換為“=”,“少”轉換為“-”,“一共”轉換為“+”。在數學閱讀中會發現很多詞語需要仔細推敲,對這些數學詞語進行深入解讀,通過自己的語言進行分析和理解,加強學生文字理解的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是提取信息。在閱讀中,關鍵信息的提取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是在閱讀文本中,能夠從中抓取關鍵性信息,給接下來的解決問題帶來一定的線索和幫助,抓重點、推邏輯。數學語言表達非常有內涵,很多時候,小學生在閱讀時只能簡單地理解表層意思,無法體會到本質和內涵,很容易忽略重要信息,還有隱藏的條件或問題,這些對于學生學習數學非常關鍵。在進行閱讀時,應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取文中的關鍵信息,將一些關鍵詞、字圈畫出來,做好標記,這樣才能精準理解字詞的意思,便于接下來更好地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雞兔同籠”這一問題時,很多學生都會感到迷茫、困惑,很難轉過彎來,這一問題中,就要抓住“雞是兩條腿,兔子是四條腿”這一關鍵信息,這也是題目中的一個隱藏條件,如果忽視這一問題,會難以解決此問題。
三是語言轉化。數學閱讀中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就是語言轉化,數學語言所表達的內容涉及一些過于抽象的內容,不利于學生的理解,需要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轉化,將文字轉變為公式、符號、數字、圖表等,將抽象內容轉變得更加直觀,便于對文本的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中有些內容確實需要多讀、多練,只有不斷強化,才能加深印象,日積月累地將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并能夠在實際中學以致用。例如,在進行“行程問題”的練習時,可以將行程問題轉化為圖形表達,把文字轉化為圖形,便于學生直觀理解,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夠準確、高效地解決,有效提高學生語言轉化能力。
四是細節關注。學習數學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認真、嚴謹,緊抓細節之處,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在數學學習中有很多時候抓住一處小小的細節就能夠順利解決問題,若是忽視對細節的關注,也許會出現理解上的錯誤。這就需要學生在閱讀期間關注細節,正確理解所表達的意思。例如,“往返”這一詞就是在行程問題中表達兩地之間的距離,也就是有去、有回,是兩地之間距離的兩倍;“對折”基本上用于長度,對折之后的長度是原先長度的一半,總長度是沒有變化的等。而這些恰恰就是需要學生掌握的重點,關注細節的關鍵。
反復閱讀,公式概念 學習數學需要一定的天賦,有數學天賦的學生,往往能如魚得水般在數學的世界里陶醉,但具備天賦的孩子少之又少,大部分是普通孩子。小學學習知識由淺入深,知識量越來越大,知識難度越來越深,逐漸出現公式、定理、概念等,這些難以理解、難以記憶的知識始終困擾著學生,導致學生無法吸收。在傳統教學活動中,有很多學生對數學公式感到陌生,見到公式不是去分析和思考,而是拿起來就背,采用死記硬背的手段,暫時性的記憶并不能理解公式的意思,所以教師應當采用半獨立的方式讓學生們參與閱讀,將閱讀教材內容與動手操作兩者有機融合,能夠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果。如:在學習“梯形的面積”這一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改變以往教學策略,讓學生們拿出提前準備好的梯形模型,先觀察這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模型,進行獨立思考和分析,再親自動手將這兩個梯形拼搭成一個常見的圖形,同時還要計算出這個圖形的面積,最后再進行思考拼成圖形的面積與這個梯形的面積兩者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這樣一點點地引出公式,也就是梯形的面積等同于拼接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那么就能夠得出梯形面積的公式:(上底+下底)×高÷2。最后,教師再進一步指導學生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時,學生們自然會感到大腦十分清醒,很快地能夠理解和掌握。
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當給予學生科學指導,讓學生們學會逐字逐譯、認真分析,破解數學題目中的每一個文字。日常學習中,學生們經常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錯誤,閱讀能力的不足導致學生失分情況嚴重。這需要數學教師的引導,一道題目閱讀三遍,逐字逐句分析和思考,并在題目中尋找關鍵信息,再將文字巧妙地轉換為數學符號,通過題目聯系到所學知識點,進行解答。在分析數學文字時,應當讀精、讀透,只有對題目徹底理解,才能妙筆生花。
廣泛閱讀,課外讀物 在數學閱讀過程中,除了要從數學教材中不斷挖掘信息,鍛煉學生閱讀能力,還要廣泛地閱讀,從課內聯系到課外,鼓勵學生積極開展課外閱讀,充分發揮自身的閱讀能力,運用閱讀方法將閱讀真正落實到實踐之中,博覽群書,為學生們推薦符合心智、學習需求的書籍,有效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教師在教學期間,會為學生推薦一些適合于學生的課外書籍,如《不一樣的數學故事》《從小愛數學》《有趣的數學旅行》《藏在童話里的數學》《我超喜愛的趣味數學故事》《奧德賽數學大冒險》《數學童話集》《神奇的數學思維邏輯書》等,幫助學生打開數學思維、閱讀視野,給予學生更加廣闊的知識空間,見多識廣、豐富積累,有效促進學生數學素養全面發展。
教師可以為學生們推薦繪本類、故事類等書籍,對學生的心理、認知有極大的幫助。繪本中的內容有鮮麗、繽紛、五彩的圖片,形象、逼真,同時含有豐富的數學知識,在積極的情緒下更容易讀懂數學知識,內容淺顯、直觀,摻雜公式、符號等知識點,使學生印象更加深刻,打開對數學知識的求知和探索的心門。另外,在實際生活中,相信絕大部分小學生對故事都沒有排斥感,精彩、動聽的故事,還有數學秘密深藏在其中。當定理不明白時,通過閱讀數學故事,能夠了解定理背后的秘密,告別死記硬背的老舊方式,積累知識、探索新知。
綜上所述,在“閱讀+”這一背景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數學閱讀的培養,有效的數學閱讀影響著學生今后的學習效果。這需要教師在教學期間,從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等多方面推陳出新,不斷挖掘豐富的數學資源,根據數學學科的本質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需求等多方面來制定完善的教學方案,傳授正確的閱讀方法,引導學生積極閱讀,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有效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及數學素養,推動小學數學教學的有序開展。
【本文系江蘇省教學研究課題項目“‘閱讀+背景下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提升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1JY14-L340)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