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文
經常出差或者出游的人都清楚,一些賓館、酒店及民宿關于住宿客人退房的規定:例如,每天必須在14時之前退房,遲延退房不足半天的加收半天住宿費用,超過半天不到一天的則按一天收費;還有每天必須在12時之前退房,遲延退房不足半天的加收半天住宿費用,超過半天不到一天的則按一天收費。據筆者了解,我國法律對該問題并沒有具體規定,酒店一方和住宿客人時常會因為退房時間發生爭議,因爭議數額不大,多是客人讓步了事。那么,出現這樣的糾紛究竟該如何解決呢?
筆者朋友某甲在今年6月26日18時來到筆者所在的城市,21時,某甲在附近一家賓館入住,約定入住一天。第二天,某甲去景點游玩,中午回賓館退房時已是13時多。賓館前臺服務員對某甲說:“賓館規定是12時退房,現在是13時半,超過了一個半小時,按規定要交半日的住宿費190元?!蹦臣邹q解,昨天住宿時沒說12時退房,一般都是14時退房啊!服務員指著記載押金的小票下端的一行小字說,這里寫了“12時退房,遲延退房加收費用”的內容,是你自己沒有認真看。旁邊的當地朋友某乙看不下去,便和服務員爭辯起來。某乙給筆者打電話,希望我能夠幫忙講講道理。
在筆者的要求下,服務員找來了值班經理。值班經理特別強調,12時或14時退房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就像遵守法律一樣,不能因為你不知道就可以不遵守法律。
筆者闡明了兩點。首先,在12時前或14時前或什么時間退房并不是習慣,退房時間只能是賓館和客人雙方約定,如果有這樣的約定,雙方就都應當遵守。但從今天這次糾紛來看,不能認為有這樣一個約定。其次,賓館可以堅持你的理由和做法,客人當然也可以堅持自己的理由和要求,但誰也不能強加給對方。最后,只能是找第三方來解決,我們會通過投訴或者訴訟解決。經協商,賓館最終同意不再收取延遲退房費用。
上述住宿客人和賓館之間的糾紛,其實主要涉及如何認定習慣和雙方是否對退房時間有約定的問題。
其一,在12時前或14時前或其他什么時間退房,不能認為這是習慣。
我國《民法典》的頒布實施,使得習慣成為一種重要的補充法源,即在沒有法律、法規規定,而且習慣上卻有具體的做法,而該習慣又不違反公序良俗的情況下,習慣就和法律起著同樣的作用。即使個別人不知道有該習慣,也不能以不知道為由而不予遵守。不過,適用習慣受到兩個方面限制。一是適用習慣的前提是法律沒有規定。二是適用的習慣不違背公序良俗。就賓館、酒店等退房時間來看,不但不同地區的退房時間并不一致,同一個地區的不同賓館退房時間也不盡一致,這怎么能是一般人確信并普遍遵守的民間習慣呢?
其二,如何認定賓館、酒店和住宿客人就退房時間達成了約定。
如果有雙方協商訂立的書面合同,書面合同中對退房時間有約定,這當然是雙方就該問題達成了約定。以本文的某甲情況說,其實際住宿時間僅是十幾個小時,如果在與其簽訂合同條款時未向其進行說明和提示,或者也沒有使用可以引人注意的特殊文字標記的,這樣的合同條款是無效或者不成為合同內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