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淳藝
前不久,千萬粉絲主播“秀才”賬號被封一事沖上熱搜。據公開報道,該主播的粉絲多為中老年女性,該主播有“中老年女性收割機”“養老金殺手”之稱。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以及互聯網的普及等因素,老年人沉迷網絡、輕信網絡謠言、熱衷網絡購物、被誘導打賞等問題層出不窮。
曾幾何時,“網癮少年”現象成為社會性問題,如今,在光怪陸離的網絡面前,難以自拔的不只是孩子,還有老人。不少成年人紛紛開始驚呼:“我的父母染上網癮了,怎么辦?”
近年來,我國老年網友的數量快速增長。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總數為2.8億,60歲及以上網民規模達1.53億,也就是說,每兩個老年人就有一人接觸了網絡。老年人觸網,有助于彌合老年群體“數字鴻溝”,加快構建老年友好型數字社會。不過,硬幣都有正反兩面。網絡普及在給老年人帶來數字紅利的同時,也造成了一部分老年人沉迷網絡的新問題。有調研報告顯示,不少老年人日均上網時長超過4小時乃至6小時,有的甚至“茶飯不思”,深陷其中,成為“銀發低頭族”。
“小癮怡情,大癮傷身。”老年人適度上網能愉悅身心、充實生活,提升幸福感、獲得感和社會參與感,但過度沉迷則有害身心,影響生活。一方面,步入老年后,機體各器官功能本就自然衰退,長期看手機更容易引發神經衰弱、肩頸腰背疼痛等健康問題。有眼科專家表示:“現在來就診的老年人,十有七八都是和接觸電子屏幕時間過長有關系。”老年人沉迷網絡還帶來了包括人身安全、財產安全等一系列風險。一些老年人熱衷網絡購物,家里快遞堆積如山;一些老年人深陷網絡騙局,被騙錢騙感情。
繼“網癮少年”之后,“網癮老人”問題同樣值得關注。首先,從技術層面來講,有必要推出適老版防沉迷系統。前些年,國家網信辦指導各大網絡視頻平臺、游戲平臺上線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統”,對于青少年使用時段、服務功能、在線時長加以限制,成效明顯。如今,互聯網平臺也應推出“老年人防沉迷系統”,在使用時長、用眼健康、視頻內容等方面加以調整,幫助老年人科學使用網絡,防止沉迷成癮。
其次,從個體層面來講,也需要引導老年人正確看待網絡。網絡世界的復雜讓很多老年人防不勝防,一些網齡較短的“銀發族”,缺乏篩選和辨識有效信息的能力,很容易被網上的信息“洗腦”,陷入被層層“收割”的套路。有關部門應加強對老年人的網絡技術培訓和網絡安全教育,教他們如何辨別網絡騙局,保護個人信息,不輕信網絡,不沉迷其中。
最后,從社會層面來講,要盡力幫助老年人填補精神空虛。老年生活單調,精神世界空虛,是不少老年人熱衷網絡社交,尋找“歸屬感”的主要原因。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應從豐富老年人精神生活著手,不斷完善適老服務配套設施,鼓勵社會組織、志愿者開展助老活動,幫助老年人建立健康的、可持續的社交模式。子女也要加強和父母的溝通、交流,常回家看看,常陪著轉轉。親情陪伴,才是老年人最有效的“防沉迷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