咼紅磊
正當基礎是對公證機構以公證調解方式化參與糾紛化解有無必要性的重要判斷,也是在理性與科學視閾下決定該制度能否有效發揮作用的社會基礎。
(一)司法機關“案多人少”困境破解
“案多人少”這一矛盾并非我國特有,但隨著社會發展以及立案登記制度的推行,民事公證領域中“案多人少”的問題愈發突出。究其原因,有多方面因素。一是因為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矛盾頻發;二是隨著立案登記制度的推行,訴訟成本降低,民眾“訴訟需求”被刺激;三是隨著人民群眾法律意識的增強、訴訟知識的增加,公證途徑成為人民群眾維護公平正義的“社會第一道防線”,部分人將公證機構非訴化紛視為最佳的救濟途徑。有學者認為,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今天,應當適應經濟規律,大幅度提高訴訟費,增加訴訟成本;也有學者認為應當增加強制調解環節。這類方法的唯一目的是將法院的案件數量進行“封堵”,而非“疏通”,這樣帶來的結果不僅不利于社會矛盾的及時化解,還有悖于司法為民之理念。最高人民法院于2020年提出了繁簡分流的審理政策即“簡案快審,繁案精審”。
但是,在現有情形下,“繁簡”案件的判斷標準并不清晰,大致以案件類型與案件標的來進行劃分,小額訴訟程序的適用并未給予辦案人員帶來程序上的便利,小額訴訟程序當事人提出的異議,小轉簡、小轉普等程序適用反而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承辦法官的負擔。
與上述破解“案多人少”困境不同,公證調解這一方式既通過法治引導人民群眾樹立規則意識和權利意識,也強調非訴調解,深入發掘當地無訟文化,將人民群眾的訴訟需求與以和為貴相結合。公證機構積極開展調解活動是向人民群眾釋放一種信號:通過訴訟解決糾紛是“最后一道防線”。
(二)人民群眾多元解紛需求
人民群眾來公證機構不僅僅是為了表達自身合理訴求,尋求一份保障勝訴的公文書,還是為了尋求一個可以說理的權威機關,尋求給出一個正義的立場,而公證機構則是最好的選擇。
據筆者所知,公證機構近年大力打造信息化建設以及開展延伸服務,這無疑是為了突破公證服務產品的局限性,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之需求。當然,公證機構在參與多元解紛機制建設中也應當隨著人民群眾的需求再整合、優化資源,使公證服務具備更多服務屬性。
(三)“楓橋經驗”的傳承發展
“楓橋經驗”于20世紀60年代被提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基本精神傳承至今。傳承“楓橋經驗”,要明白其背后的法治理念。第一,“楓橋經驗”在社會變遷與發展中不斷填充新的內容,豐富自身內涵。從原先處理人民群眾內部矛盾的方式方法至當今基層社會治理的經驗,“楓橋經驗”經歷了演變,達到了與當今社會方向的統一。第二,堅持以人為本,“楓橋經驗”源于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社會治理的最佳路線也是堅持人民群眾路線,使人民群眾成為參與社會設立的中堅力量。第三,“楓橋經驗”內含息訴人和的理念,現代社會治理應當踐行“楓橋經驗”的社會治理解決和諧理念。
公證調解作為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實踐模式,將“楓橋經驗”賦予了新的內涵。首先,訴訟源治理講求以和為貴,將社會基層矛盾化解于萌芽中,使人民群眾的矛盾得以更好地化解。其次,公證調解遵循“楓橋經驗”所傳承的以人為本理念,將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作為第一要素,解決糾紛就是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最后,公證調解深諳中國社會“無訟文化”。公證調解是“楓橋經驗”在新時代傳承發展的成功典范。
(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鄉村、社區作為社會的基本組成單元,成為國家治理的延伸點與著力點。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了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共建”要求在國家治理體系中更多地倡導新的解紛方式,培育更多類型的解紛團體。“共治”要求國家在社會治理中擯棄傳統的強制模式,積極構建契約模式,尋求社會合作。“共享”要求政府對社會管理行為適當,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公證調解強調非訴解紛方式將專業人民調解、鄉賢調解等不同調解資源引入,并充分尊重當地村規民約、風俗習慣,做到將德治與法治相互融合。同時,公證調解注重對新事物的運用,有效降低了解紛成本,讓正義不僅實現,而且快速實現。公證調解也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的重要手段。
公證機構以公證調解方式參與糾紛化解對社會解紛提供了積極效用,但公證調解如何更好地發揮功能作用還依賴于公證機構的內部構建,諸多地區公證機構在涉及公證調解構建時無所適從,存在著諸多風險。
(一)績效評估催生非實質性化解率
部分公證機構為了更好地督促公證機構工作人員投入公證調解中,建立起以訴前糾紛化解量為核心的績效評估體系。通過績效考核促使公證機構工作人員主動參與公證調解糾紛化解,是公證改革的一大進步。但是,僅注重糾紛化解量等形式內容會導致不良現象的出現。有些公證機構工作人員基于考核目標會誘導當事人進行調解。但是,大量的案件進入公證調解程序會導致辦案法官無法及時處理,導致一些案件始終不調解,或者被延長調解期限。部分當事人會因等待時間過長而選擇其他途徑救濟或者已通過自身協商解決而撤訴,這也間接地提高了公證機構的訴前糾紛化解率。實際上,這類糾紛并沒有得到處理,矛盾隱患依舊存在。
(二)公證機構積極化解潛在矛盾做法需商榷
在公證調解的大背景下,有些公證機構工作人員對其帶來的效果過于理想化,認為公證調解可以大大減少公證機構的收案量,在訴前化解更多的糾紛。然而國家對該項制度的財政投入、物力支持與人力配置并不是無節制的,社會資源畢竟是有限的。公證機構過于強調對潛在糾紛進行處理時,會導致原本人力不足的困境愈發突顯。部分公證機構通過案件材料內容主動尋找解決潛在糾紛的突破口,致使相應工作量和工作難度的提升。這些風險可嚴重影響公證機構的公證調解成效,選擇合理的實踐路徑是公證機構公證調解長久發展的重要任務。
隨著法治觀念的普及與公民權利意識的增強,人們解決糾紛首要以訴訟為主,這將會導致訴訟風氣日漸增強,非訴解紛功能日益趨弱。由此,公證機關在訴源治理大格局下對自身的合理定位尤為重要。
(一)公證理念的更新
消極公證理念一直被奉為公證機構應有的“公證態度”,認為公證權是一種被動權利,公證機構應當秉持中立性,為了維護法律權威,不得隨意處分當事人雙方的實體權利。消極公證主義認為公證權應當具有謙抑性。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資源的不充分與人民群眾亟需解決糾紛的需求之間存在的矛盾愈發明顯,傳統的消極公證理念已經無法適應當前的社會環境,其解決糾紛、社會治理等方面的能力逐漸減弱。積極公證理念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困境,積極公證理念的核心在于認為公證是多元解紛與基層社會治理的關鍵,公證機構應積極將公證工作嵌入社會體系治理中,踐行公證為民理念。法律的生命在于經驗,經驗的獲取來源于實踐,公證機構轉變公證理念,延伸公證職能,積極對接各類社會解紛資源,更有利于實現自治與法治的貫通,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基層治理體系化構建。
(二)建立公證機構差別化績效考核
公證調解追求的是實質化的糾紛化解,進入公證機構績效考核范圍內的也應當是“實質化糾紛解決”。公證機構在參與公證調解過程中出現架空立案等制度、非實質性化解率等現象,其原因還是受不合理的績效考核機制影響。公證機構系統將公證調解的績效考核精細化,會潛移默化地助長唯數據論行政思維,且對基層社會糾紛實質性化解的作用也收效甚微。
基于公證機構的實際情況,可以引入差別化分類考核。第一,對不同崗位的人員適用不同的評價機制,實現崗位差別化考核。第二,對不同領域的糾紛適用不同標準的評估方法,實現矛盾種類差別化評估。第三,針對同一類型的矛盾糾紛,如立案階段的矛盾、訴訟中的矛盾以及潛在的矛盾,實現不同階段糾紛化解的差別化評估。通過引入差別化的考核機制,可以進一步實現矛盾糾紛化解質量與數量并重,激勵公證機構工作人員積極參與糾紛化解,減少單純為了績效考核阻止案件進入訴訟程序的現象發生。
(三)發掘“無訟”文化,融入基層治理
“無訟”文化不僅對人民群眾的價值取向具有深刻的引領作用,并且具有道德教化意義,能夠培育出一種以和為貴、克己懷仁的優秀品質,這種文化氛圍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推進社會治理的前行。例如,浙江省嘉興市平湖公證機構以先賢陸稼書“無訟”思想為依托,在全國率先提出打造陸稼書“息事無訟”的社會治理品牌,用接地氣的方式化解糾紛,獲得了當地人民群眾的廣泛認可,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福建省壽寧縣公證機構深挖馮夢龍“訟庭何日能生草,俗吏有時亦看山”的無訟思想,很好地傳承了馮夢龍這一壽寧縣最優秀的傳統法治文化資源。公證機構在參與公證調解過程中,應關注當地的“無訟”文化,將其以文化精神的形式傳承下去。
(四)培育契約精神,源頭治理糾紛
契約精神主要由契約自由、契約正義和契約嚴守組成。契約自由為保障當事人訴權與訴前解紛提供了選擇,公證機構也應遵循當事人的意思自治,說明兩者的利弊后,由當事人選擇通過公證機構調解息訴止紛或選擇社會其他救濟途徑調解。在公證調解中常涉及調解協議、和解協議的簽訂與履行,為了將這類協議的有效性與約束性進行固化,公證機構往往會出具公證書將其法律化。與此同時,公證機構也應積極培育人民群眾的契約意識,并且用相關案例使其知曉嚴守契約的民法精神。
(五)公證基層工作的網格化嵌入
公證基層工作是實現訴源治理作用的重要環節,現有的上門公證、公證下鄉雖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因沒有固定的周期、人員,無法全面、有效、規律性地為人民群眾提供公證服務,公證基層工作的形象意義往往大于實際意義。公證機構需借鑒行政機關的基層經驗,將公證基層工作形成網格化,在原有行政部門劃分的網格管理基礎上,由固定的公證機構工作人員負責該網格區域的公證基層工作。固定的主體有利于基層公證機構對該區域的了解,加強與人民群眾的聯系,從而有助于人民群眾深入認知公證工作。更為關鍵的是,訴源治理需要行政機關、人民群眾等多方力量合力協作,加上我國基層法治力量不足的現狀亟需改變,公證基層工作的網格化嵌入可以更好地發揮協同作用,有效聚合基層社會諸多解紛力量共同治理,發揮多元解紛機制的作用。
(作者單位:湖南省邵陽市寶慶公證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