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杰
司法實踐中涉及被執行人與案外人共有財產的執行案件數量越來越多,此類案件因共有關系的特殊性及共有人的阻力成為困擾法院有效執行的難題。為了破解對被執行人共有財產執行的難題,2004年出臺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規定》(以下簡稱《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規定》)第十二條規定是我國在相關法律制度中首次提出代位析產訴訟。然而這一條款僅做了原則性規定,導致司法實踐中還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一)代位析產訴訟的概念
代位析產訴訟是指被執行人除了與其他人的共有財產外無其他財產可供執行,因其共有財產份額不明確對申請執行人的債權實現構成了妨害,在共有人怠于協議分割共有財產或是申請執行人對分割協議不予認可的情況下,由申請執行人以自己的名義代被執行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對共有財產進行析產的一類涉執行的訴訟案件。
(二)代位析產訴訟與債權人代位權訴訟的區別
債權人代位權訴訟即為因債務人怠于行使其債權或者與該債權有關的從權利,從而影響債權人期債權的實現時,債權人為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對相對人的到期債權而提起的訴訟。
1.訴訟目的不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第五百三十七條規定:“(債權人代位權行使效果)人民法院認定代位權成立的,由債務人的相對人向債權人履行義務,債權人接受履行后,債權人與債務人、債務人與相對人之間相應的權利義務終止。債務人對相對人的債權或者與該債權有關的從權利被采取保全、執行措施,或者債務人破產的,依照相關法律的規定處理。”可見債權人代位權訴訟的訴訟目的為實現債權,債務人的相對人直接向債權人履行其應向債務人履行的義務,義務履行完畢后,債權人與債務人、債務人與相對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均歸于消滅。而代位析產訴訟的訴訟目的僅為獲得份額的分配,即由被執行人(債務人)獲得分割后的財產份額。對債權的實現需等代位析產訴訟結束后,在前訴的執行案件中通過強制執行措施來滿足。
2.訴訟的前提條件不同
提起債權人代位權訴訟的前提條件為債務人怠于行使其債權影響債權人到期債權的實現或債權人的債權雖尚未到期,但是債務人的債權或與該債權相關的從權利訴訟時效即將屆滿、未及時申報破產債權等影響債權人的債權實現的。提起代位析產訴訟的前提條件是執行程序中發現被執行人除了與案外人的共有財產外無其他可供執行的財產,而被執行人和其他共有人未協議分割共有財產或申請執行人對分割協議不予認可。
3.訴訟階段不同
債權人代位權訴訟是在債權人的債權合法有效、債務人與相對人的債權已到期,但債務人未通過訴訟或仲裁行使權利而由債權人啟動進入審判階段。代位析產訴訟是在前訴已經進入執行階段后發現被執行人與他人的共有財產份額不清而由申請執行人提起的訴訟。
以“代位析產+上海”為關鍵詞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進行檢索,得到相關裁判文書共297份。本文以這297份裁判文書為樣本分析代位析產訴訟存在的實踐困境。
(一)按裁判年份進行劃分
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檢索到的相關裁判文書年份為2013—2021年。從圖1可以看出:自2013年的僅1份到2015年的27件,數量出現了第一個上升高峰;2017—2019年,文書數量呈逐年翻倍的趨勢。其原因為在破解執行難的大背景下,執行案件數量增加,需要處置的財產也勢必增多。在共有財產無法處置的情況下,申請執行人只能提起代位析產訴訟。

(二)管轄法院不一
按審判程序劃分,相關裁判文書有10件管轄案件、275件民事案件和12件執行案件。本文重點分析管轄案件的裁判文書,窺探代位析產訴訟在司法實踐中關于管轄權存在的問題。9份民事裁定書(剔除1份不涉及執行程序且最終管轄法院為被告住所地法院)均為上訴人不服一審法院的民事裁定書提起上訴,上訴理由具體表述雖有不同。但是,其實質均為對管轄權有異議。從9份民事裁定書可以看出,同一法院的不同審判人員對于此類案件最終的裁判結果也不一致。目前,司法實踐中關于代位析產糾紛的管轄法院分兩類:不動產所在地法院專屬管轄和執行法院管轄,其中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院專屬管轄的有7件,適用執行法院管轄的有2件。
(三)案由類型多樣
以基層法院的民事一審判決書為檢索條件,共檢索出111份文書。以它們為樣本,代位析產訴訟共涉及四大類一級民事案由下的七類二級民事案由和兩類三級民事案由。具體見表1。

(一)明確管轄法院
關于代位析產訴訟的管轄法院,以標的物為不動產為例,實務界存在兩種做法:不動產所在地法院專屬管轄和執行法院管轄。采用不動產所在地法院專屬管理的理由如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第三十三條第一項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十八條的規定,不動產糾紛是指因不動產的權利確認、分割、相鄰關系等引起的物權糾紛,代位析產訴訟所析財產為不動產,故應由不動產所在地法院管轄。
采用執行法院管轄的理由如下:代位析產訴訟是在執行過程中衍生出來的附隨訴訟,申請執行人提起該訴的前提是被執行人與其他共有人的財產共有關系對其執行標的的實現構成妨害。依據《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規定》第十二條的規定,訴訟期間執行法院應中止對該財產的執行,待訴訟結束明確份額后由執行法院恢復對該財產的執行。本文贊同第二種意見,由執行法院管轄便于審判人員獲取在執行階段調取的相關財產信息,實現了方便法院審理的目的。同時,訴訟結束份額明確后便于法院快速恢復執行,兼顧了執行效率。
(二)明確可提起代位析產訴訟的申請執行人
實踐中,爭議較多的在于輪候查封的普通債權申請執行人是否可以提起代位析產訴訟。在(2020)滬0118民初13636號案件中,申請執行人作為原告提出訴請,請求法院分割被執行人和其他案外人共有的不動產,申請執行人已對該不動產采取輪候查封措施。法院經審理認為,由于正式查封的訴訟案件在本案受理時未進入執行程序,故據此判決被執行人對該不動產享有三分之一的產權份額。
基于上述案例,應明確輪候查封的普通債權申請執行人不可提起代位析產訴訟。理由如下:申請執行人提起代位析產訴訟的最終目的是待明確份額后對該共有物進行處置以實現自己的申請執行標的,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查封法院全部處分標的物后輪候查封的效力問題的批復》可知,登記順序在先的正式查封解除后登記順序在后的輪候查封才能生效,可見輪候查封在轉為正式查封之前僅為一種期待權,輪候查封的申請執行人并不具備處置該共有財產的資格。例外情況是為保護輪候查封的申請執行人的合法權益,在首先查封的法院采取查封措施后超過一年未對查封標的物采取處分措施的,除查封標的物系爭議標的,在先輪候查封的執行法院可以商請首封法院將查封標的物移送執行。移送執行后取得共有財產的處置權,輪候查封的申請執行人可提起代位析產訴訟。
(三)明確被執行人的訴訟地位
申請執行人提起代位析產訴訟時為原告,其他共有人為被告,而被執行人的訴訟地位司法實踐中做法不一,有的案件將其作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的案件將其作為被告。作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理由是雖然被執行人對代位析產訴訟的標的物無完全處分權,但是案件的處理結果與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故其可以作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作為被告的理由是共有財產份額不明確對申請執行人的債權實現構成了妨害,而被執行人和其他共有人在共有狀態中的地位是一樣的,故列為共同被告是符合法律邏輯的。本文贊同第二種做法,代位析產訴訟是對共有財產份額予以明確并分割的訴訟,被執行人是該共有財產的所有權人。讓其充分而有效地參與訴訟,并發表辯論意見,待后續對財產采取強制處置措施時就不會違背公正原則。代位析產訴訟的裁判結果對被執行人具有既判力,被執行人或其他共有人不可依據同一事實再行起訴,故將被執行人列為共同被告便于其進行充分的攻擊防御且不會導致糾紛的重復審理。
(四)明確代位析產訴訟的適用條件
第一,代位析產訴訟的適用前提條件是被執行人無其他財產可供執行且與案外人共有財產。法院在依法保障勝訴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同時也要注重保護其他共有人的合法利益,故在被執行人有其他單獨所有的財產可供執行時不宜啟動代位析產訴訟來處置共有財產。第二,代位析產訴訟的適用范圍為被執行人與案外人對共有財產為共同共有或份額不明確的按份共有,這兩種情況下因份額不明確對執行造成了障礙,故存在析產的必要性。
“判決程序用于權利的發現,而強制執行服務于權利的實現”,申請執行人代位析產訴訟既涉及民事審判實務,又影響民事執行實務。該訴訟類型的完善和適用對于破解被執行人共有財產執行難題有著重要作用。本文對代位析產訴訟在實踐中常見的主要爭議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
(作者單位: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