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君英
我寫《閃爍的燈》這篇小說的時候,應該算是打好腹稿的,因為文中很多人物、很多場景都是真實的,長時間保存在我的記憶里。這些人物、場景是我在寫宣傳報道時的第一手資料,盡管有時很難出現在宣傳稿件里,但這些人物、場景充滿了最真實的人性、最樸實的真情和一種矛盾的生活境地,讓我覺得應該寫一寫它們。為了營造出煤礦真實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我反反復復地進行篩選,最終確定以某個人、某件事、某一場景來進行創作。
本文的主人公也是真實存在的,曾是作為宣傳員的我的核心宣傳材料,這篇稿子最初的寫作文本就是以非虛構方式進行的,力求真實性。相對于宣傳,我個人覺得以文學創作的方式能更全面地把一個特殊的環境和人物勾勒出來。曾有作家說過:“煤礦是一塊富饒的文學沃土。”我十分認同這句話,特別是在福建,由于福建煤礦的特殊性,煤炭開采的艱苦程度,給了文學愛好者很多的創作素材,這也是我喜歡文學創作的內在原因。
我為什么要把張上為作為主人公來寫?是時代的需要還是精神上的追求?
我想,應該是二者皆有之,當然,精神上的追求更加重要。因此,我試圖塑造比在現實里更有力量的張上為,來詮釋時代的發展狀況。很明顯,我無法超越現實,只能通過現實來塑造張上為。
如今的時代,我們依然需要這樣的人和這樣的精神去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我是70 后,我覺得這個年代的人有一個特性,就是普遍面臨精神迷失的情況。我們在困苦中成長,在改革開放中走向社會,又在改革開放的經濟浪潮中迷失自我。“我活著,是為了什么?”這是很多人的迷惑和困頓,而70 后的體會更深——是為理想而奮斗,還是為金錢而生活?物質生活遠比理想更貼近現實。當下,經濟浪潮席卷了許多人的理想,物質的豐富與否成為衡量幸福與否的標準,精神世界逐漸空虛,理想在精神世界里逐漸變質。物欲橫飛的社會里,如何迎接新時代的到來?如何走進新時代?面對現實,有人會無奈地選擇逃避,有人會迎難而上,就比如陳發季,他在一系列打擊下,竟然想以工亡的方式結束生命;再比如張上為,他在搶救現場選擇獨自進入井巷尋找滲水源頭。他倆的精神世界不同,選擇自然不同,生命的意義也就不同,我們從中也發現了兩個人的格局不同。
與以往的作品不同,就這篇小說來說,我更注重其真實性。在創作過程中,我借鑒了很多真實案例,力圖從現實中提取文學創作養分,促使文章更接近現實,以期讓讀者更能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