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其昌 楊青宇 曾玉萍 高典明 黃文立
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云浮市中醫院)推拿康復科,云浮 527300
頸性眩暈是由頸椎及相關軟組織器質性病變,壓迫相關動脈或神經,引起以眩暈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癥候群,甚至猝然跌倒[1]。關于頸性眩暈的流行性病學調查發現,我國和美國的發病率分別為13.0%、14.8%[2-3],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且涉及到多個學科[4-6],癥狀呈多樣化。目前,西藥治療的不良反應及癥狀的反復性,讓患者很難堅持服藥;手術治療是西醫的最后選擇,但仍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推拿療法是歷經洗禮,并被醫患共同認為行之有效的方法,不僅能改善頸椎骨性結構位置關系、椎間盤壓力分布及韌帶應力,而且對肌肉痙攣、滑膜嵌頓都有良好的松解作用,還可通過反射通路,提高痛閾[7-9]。
通過上述可知:推拿手法治療頸性眩暈存在明顯的優勢。本文重點回顧近5年(2017.06—2022.06)以推拿為主相關核心期刊及碩博論文治療頸性眩暈進行歸納總結,現綜述如下。
推拿手法對紊亂的椎間關節具有良好的調整作用,不僅可以滑利關節,松解粘連,還可改善血運,緩解肌肉痙攣,具有獨特的療效。(1)使用放松及點按類手法在改善局部血運、緩解肌肉痙攣方面有著良好的作用。有研究對單純推拿治療頸性眩暈患者120例,其總有效率顯著提高[10];有研究對頸性眩暈患者枕頸交界區推拿治療,能立即改善痛、暈癥狀及頸椎活動度[11]。(2)使用抻展拔升類手法在松解粘連、滑利關節方面有良好的作用。有研究拔伸微調對頸性眩暈患者的癥狀緩解和作息有質的提高,同時對其心理及社會適應有積極的改善[12]。(3)使用復合類手法對紊亂的椎間關節具有良好的調整作用。有研究采用分步推拿法治療頸性眩暈并隨訪發現:其眩暈持續時間和程度均有明顯改善[13-14]。有研究升陽通督手法具有“扶正固本”的特點,能更好地對頸性眩暈進行治療[15]。(4)筆者對采用獨家傳承手法對頸性眩暈治療總結發現[16-21]:獨家傳承手法在糾正和改善頸椎影像學錯位方面的成功率更高,能恢復頸椎的內、外力平衡,改善微循環和腦循環,緩解疼痛時間更短,改善多方面臨床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和改善生理-社會-心理功能。
牽引在對抗力的作用下使椎間隙增寬,頸椎曲度及微循環在現存的基礎上得到微調和改善,使痙攣的肌肉得以緩解。有研究將推拿配合頸椎牽引與頸椎牽引配合口服西藥(西比靈膠囊、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維樂生)治療頸性眩暈對比發現,推拿配合頸椎牽引能明顯縮短眩暈持續時間[22]。
針刺通過手法的物理刺激結合穴位特異性作用,能改善血液及淋巴循環,加速炎性滲出物吸收,促進肉芽組織形成和瘢痕修復,還能調節腦微循環。有研究撳針拔伸法聯合推拿治療頸性眩暈,其臨床癥狀、頸椎活動度、大腦后循環均得到明顯改善[23]。有研究對推拿、溫針灸治療相同次數比較,溫針配合推拿治療能縮短治療時間,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且總有效率更高[24-26]。有研究將電針、推拿與口服鹽酸氟桂利嗪膠囊或針刀配合推拿同口服倍他司汀對頸性眩暈患者對比,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口服西藥組,且針刀組患者腦動脈流速均比治療前提高,舒張末期血流速度(EDV)、收縮期峰值流速(PSV)增加,脈動指數(PI)、阻力指數(RI)顯著下降[27-29]。
發揮中藥優勢,用“以偏治偏”、辨證論治及藥物歸經等理論為指導,調整臟腑機能及邪正盛衰,使機體達到一種陰平陽秘的狀態。有研究中藥湯劑加味聯合推拿手法治療頸性眩暈發現:眩暈在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Evaluation Scale for Cervical Vertigo,ESCV)、程度、頻度、持續時間、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評分進行組間比較,治療組均優于對照組[30-31]。
肌內效貼作用于損傷皮膚,其彈性能減輕局部軟組織的拉伸及摩擦,減輕水腫和炎性滲出。有研究津沽傷科推拿結合肌內效貼療法可改善頸性眩暈患者的臨床癥狀,對其椎-基底動脈供血可發揮更大作用[32]。
脊柱生理曲度一旦發生改變,與其相關聯的肌肉、韌帶、肌腱皆偏離正常“軌道”。整脊可使筋出槽、骨錯縫歸位回到正常位置,使損傷的軟組織建立新的循環通道,因此,基于筋骨理論來治療脊柱相關疾病逐漸成為一種趨勢[33]。有研究整脊微調手法可有效緩解“骨錯縫”所致不適癥狀,使滑利關節,恢復力學平衡[34-35]。
西醫主要采用擴血管、改善腦循環藥物治療,而單純使用西藥,其藥效持續時間短,容易反復等弊端,因此,常聯合中醫療法進行治療。有研究推拿治療眩暈后,在評價眩暈、Northwick Park頸痛量表(Northwick Park Neck Pain Questionnaire,NPQ)等方面明顯優于西藥組[36-37]。
對于一些頑固性頭暈常采用兩種以上療法,以期更好地解決患者疾苦。有研究采用中醫綜合療法,其療效更好[38-39]。有研究采用中西醫綜合療法,如川芎嗪注射液聯合西比靈膠囊配合整脊、推拿治療,圣愈湯聯合針刺及西藥,發現聯合治療能更好地緩解患者癥狀,但是在臨床中具體哪一種方法更好并沒有得到明確的關注[40-41]。
頸性眩暈是一種常見病,但其發病機制尚不清楚,目前主要認識包括:感受器紊亂、交感神經功能刺激、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體液因子等學說[4-5]。有學者認為,頸椎不穩、局部神經炎及動脈粥樣硬化是誘發頸性眩暈的常見原因[42]。回顧臨床及理論研究,頸性眩暈在國際上沒有診斷金標準,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頸性眩暈是否作為一種獨立的疾病也存在很多爭議[2]。然而,眾專家根據150余年來已積累的眾多實驗和臨床證據,來支持頸性眩暈作為一種單獨疾病的合理性[43]。現代研究發現:推拿通過力的刺激作用體液、神經遞質,調節Ca2+通道,改善血管內皮功能,降低血液中D-二聚體,改善腦組織血流灌注狀態和頸本體感覺,對人體各系統起到多種生理調節作用[44-49]。
筆者認為,推拿治療頸性眩暈作為經典傳承并被醫患共同認為行之有效主要在于:(1)對頸椎間關節內、外力平衡具有良好的調整作用;(2)具有利滑關節、松解粘連及解決滑膜嵌頓、改善血運及腦循環的作用;(3)能作用于某些微循環,促進或抑制某些物質的釋放,提高痛閾;(4)站在整體觀上對病情把握,癥狀反復但相對穩定,而推拿療效顯著與西醫無特效藥及不良反應形成鮮明對比;(5)辨病和辨證有機結合:細化辨證原則,突出經絡獨特的理論體系進行分經推拿結合分部推拿論治。盡管推拿治療取得一系列成就,但在頸性眩暈的研究過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1)發病機制和診斷標準沒有統一,眾學科中缺乏交融的統一機制;(2)推拿療效肯定,但缺乏統一規范的操作標準,臨床療效參差不齊;(3)對照組缺乏多中心隨機對照,存在非劣效性研究;(4)重視療效評價指標,忽視健康宣教的影響,最終導致療效不明顯或病情反復,甚至有研究指出其遠期療效尚不確切的結論[2]。
綜上所述,推拿治療頸性眩暈療效顯著、技巧性強、操作方便、安全性高,同時也存在不足。筆者相信在國內外各位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下,將來頸性眩暈的診療定會取得突破性進展,為廣大患者帶來福音。
作者貢獻聲明劉其昌:實施研究,起草文章,行政、技術或材料支持;楊青宇:醞釀和設計試驗,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獲取研究經費;曾玉萍:分析/解釋數據;高典明、黃文立:采集數據,行政、技術或材料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