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亮 周偉薇
近些年來,諸多新興科技如腦科學、生物技術、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技術、納米技術、太空技術等的超速發展,對人類生存方式和精神世界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一個嶄新的后人類時代已然來臨。新科技正在重構全新的人類文明和文化形態,但同時,它也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如何回應這一重大的文明變革成為當下緊迫的課題。2022年10月29日,由中國文藝理論學會、《文藝理論研究》編輯部、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華東師范大學身體美學研究中心與集美大學共同主辦,集美大學海洋文化與法律學院承辦的“后人類文化的機遇與挑戰”高峰論壇在集美大學召開。
技術文明的構型是如此迅疾,在短短的時間內,我們就適應了“綠碼通行”標簽所設定的數字后人類公民身份,人們的出行、交流、工作以及生活方式正在被改寫,虛擬空間以不可抵擋之勢蠶食著實在世界的領地,與以往文明的累進式更新不同,后人類時代以旋風般的加速度方式推進,在剎那須臾之間,它也以同樣的方式把一個個問題重重地拋給我們。
對此,中國學者的回應和行動是積極而敏捷的。2022年10月29日,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聯合集美大學海洋文化與法律學院率先成立了中國首家后人類文化研究院,由王峰教授出任院長。王峰指出,研究院面向所有關切人類命運、地球未來和數字文明的各領域、各學科的同道和公眾,共同致力于對后人類文化的探索、思考與對話交流。研究院將以后人類文化研究為抓手,建立常態化的國際國內學術交流、交往機制;有計劃組織后人類文化研究系列叢書的翻譯傳播;有序組織專業團隊撰寫中國后人類文化發展年度報告;開展多學科、多領域的跨界合作和數字人文領域的多樣性實踐;通過理論研究、文獻整理、實地調研等夯實后人類文化研究基礎,為新時代中國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和數字文明提供智庫建設。
同日,中國文藝理論學會、《文藝理論研究》編輯部、華東師范大學身體美學研究中心與集美大學聯合舉辦了“后人類文化的機遇與挑戰”高峰論壇。論壇匯集相關學科關注后人類議題的中國學者,共同探討如何立足于當代中國文化和理論建設,以高度的學術敏感與前瞻性視野,對后人類時代的多重問題進行回應、探討和爭鳴。山東大學程相占教授、廈門大學黃鳴奮教授、深圳大學王曉華教授、蘭州大學張進教授、華東師范大學王峰教授、集美大學鄭亮教授等學者圍繞中國后人類主義與生態主義、后人類語境下的科幻電影、文學后人類美學、元宇宙等問題作了報告。后人類主義的視角早先已被中國學者高度關切的生態哲學、生態美學打開了新的維度;而后人類美學和元宇宙屬于全球性的、普遍性的后人類文化的前沿課題,學者們從中國本土現實出發,對這些理論問題給出了原創性的初步思考;中國科幻電影和文學領域的后人類解讀,同樣是以中國本土經驗和文本為基礎,進行理論的探求與提煉。這些關于后人類不同論題的探討,是中國學者基于本土視野、本土經驗作出的沉思與解答。
本次論壇還集結了一批國內優秀中青年學者,包括深圳大學江玉琴,鄭州大學宋根成,華東師范大學姚云帆,集美大學王坤宇、謝慧英、周偉薇,廣州大學韋施伊,蘭州大學姚富瑞等,他們圍繞多重維度的后人類主體、后人類體驗、后人類景觀、后人類勞動、后人類技術與人文的碰撞等問題展開討論與爭鳴。不同于以往學術討論會議題設定的明確、集中,此次論壇充分呈現了后人類時代思想景觀的超離散性與超鏈結性的兼融,每一個參與者都在發出自己的聲音,都拋出了自己的問題,對說話者自己和他者而言,這都是一個全新的問題。比如,元宇宙與現實生活是否具有整一性的可能,后人類時代事物間性美學的開啟,后人類主體與時代的界定,如何應對后人類時代日益凸顯的世界性內卷、危機和區域性沖突等,都已經觸及后人類理論的本體層面,后人類理論的大廈需要以這樣的前瞻性視野和思維來進行基礎架構的探索、掘進。一些參會者則關注到與專業性技術問題密切關聯的后人類現象,如“云上音樂會”中技術對審美感知的構成性作用、人工智能寫作、電子游戲、數字垃圾等,呈現出后人類時代理論與技術實踐、科學與人文之間的同氣相應。它顯示出中國后人類學者們已經真正進入到跨學科研究的思考與實踐。論壇聚焦后人類文化、媒介、人工智能、賽博格、技術倫理等方面的前沿和熱點問題,高度關注后人類狀況下的社會變遷、媒介敘事、生態、加速時代的文化倫理等重大問題,表現出新銳的問題意識和對前沿領域的介入能力。
作為中國后人類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事件,此次論壇上《中國后人類文化發展報告(2020—2021)》隆重發布。該《報告》是中國首部以詞條形式全面介紹中國后人類文化基本狀況和相關研究的皮書性著作,覆蓋了近三年來中國后人類文化發展在觀念、技術、產業、風險、藝術、新形態等諸多方面的豐富信息,能夠呈現中國后人類文化發展的軌跡和動態,為中國后人類文化研究提供扎實的一手資料和方向性導引,也以進行時方式敞開和激活關于中國后人類文化研究問題域的積極行動。
《報告》主編王峰教授表示,在后人類時代已經成為人類現實的當下,每一個人都無法置身局外;而對于人類命運抱持基本關切的學者,也就不可能無視面向后人類時代的新課題、新挑戰。在世界局勢的激蕩中,中國率先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這或許對中國后人類學者有著特別的意義或期許:后人類學者是否應被視作“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的探索者、先行者?這要求我們既保持視野的前瞻性,同時更以務實堅定的態度和篤行致遠的韌性奮力前行。編寫《報告》就是為中國后人類文化研究做一些基礎性的工作,今年的《報告》出版后,后續擬以一年一度的頻率定期發布。
此次《報告》發布受到媒體和期刊界的關注,海峽導報強國號、海西晨報、澎湃新聞福建頻道和新浪新聞福建頻道等媒體均作了報道。期刊界眾多專家學者以線上線下方式參與研討互動,他們對《報告》所關涉的廣泛的后人類話題給予了回應和評價。時世平研究員認為,《報告》是后人類文化的前沿研究,它同步世界,立足當下,面向未來,同時又與各種先進的科技技術相結合,成為當下新文科建設的一種有益嘗試。葉祝弟研究員指出,《報告》把后人類話題放在了前人類、人類和后人類,甚至是非人類和反人文、反人類的大的歷史脈絡里進行文化審視、歷史審視和倫理審視,在不確定時代,為人類的走向探索一條路。程相占教授指出,《報告》總結和反省了正在經歷的后人類文化生活,為當下技術與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切身觀察和直接認知。張跣教授評價,《報告》是基于對中國當下技術生活的觀察和反思而展開的、全面深入、富有創新性的研究,顯示了作者們對于建構中國自己的后人類理論的學術追求。張進教授認為,《報告》因應時勢,勇立潮頭,以審慎而樂觀的態度,多角度、立體式、全方位地展現和剖析了中國后人類文化的新形態、新業態和新生態,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學科體系和學術體系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林秀琴研究員認為,《報告》呈現了中國學界對后人類這一新興政治與文化議題進行理論與實踐探索的廣闊視域和多維面向,也展示了中國學界對現代技術文明生活形態的豐富性、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所懷有的人文關切和理論自覺。陳建寧編輯強調,《報告》充分彰顯了新的技術探索對人類當代生活的巨大影響,其發布是中國后人類學科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報告》的發布是中國后人類研究歷程的一個重要信號,它標識出中國學者不只是在觀念上,而且是在行動上擔負起關于后人類時代的理論探索與文化實踐。
后人類研究已成為目下國際國內學術研究的新領地和全球性的關切,它指向對人類文明進程的前瞻性思考,也承擔著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文化使命。經濟的騰飛和技術的推進已將中國載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時代,也催生著后人類文化領域亟待探索和解決的諸多新命題。中國本土理論界必須保持與時代脈搏的同頻共振,既保持對本土現實和在地化問題情境的高度敏感,也要以敏銳的眼光發現全球視域的新問題,與國際同仁一道,在一個全新的起點、拐點與奇點上,共同參與知識生產,對后人類時代提出的種種問題給出自己的應答,勇敢承擔起先行者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