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長生
“紅色基因”與“工匠精神”均是我國具有歷史傳承的精神文化,都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國家能源集團江西電力有限公司萬安水力發電廠(以下簡稱:萬安水電廠)深入貫徹落實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依托江西獨特紅色稟賦和30 多年豐富的機組檢修維護技術經驗,精心打造“紅工匠講堂”,推動紅色基因傳承和工匠精神培育有機融合,創新“又紅又專鑄良匠”的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凝心聚力賦能。
萬安水電廠緊扣企業“十四五”發展戰略和目標任務,突出“凝心、育人、克難”導向,堅持把打造“紅工匠講堂”作為鞏固深化“全國文明單位”創建成果的重要舉措,著力打造講政治、精技能、善創新的“三型”紅色工匠隊伍,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和高效能轉型升級。
凝心鑄魂,打造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穩定器”
紅色鑄魂,堅守跟黨走“忠心”。堅持黨建帶工建、帶團建,把紅色文化融入“紅工匠講堂”建設全過程,用紅色基因鑄魂育人。開展“傳承紅色基因,建功偉大時代”主題活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做好職工群眾思想政治工作,讓廣大職工聽黨話、跟黨走,立足崗位建新功。
典型引領,鍛造精業務“匠心”。堅持把“紅工匠講堂”作為弘揚勞模工匠精神、講好勞模工匠故事、提煉勞模工匠文化的平臺和載體,深入挖掘革命先烈、英雄人物、大國工匠、先進模范等典型人物身上所體現出的工匠精神和工匠素材,利用講堂引導職工從紅色基因中汲取精神動力,錘煉以堅持奮斗、頑強堅毅、執著專注為品格特質的工匠精神。
機制保障,堅定建功業“信心”。成立勞模工匠人才隊伍建設領導小組,制定“紅工匠講堂”考核管理辦法,建立“半月一宣講,季度一評估”等運行機制。實行“星級講師”考評激勵機制,既落實授課經濟待遇,又落實相關政治待遇。建立技術人才培養規劃,每季度舉辦“國家能源杯”綠色發展勞動競賽和智能建設技能大賽,激勵職工隊伍堅定崗位建功、技術成才的信心和自豪感。
培訓賦能,打造技能人才培育“孵化器”
建強隊伍,讓資源優勢“動起來”。堅持把“紅工匠講師”隊伍建設工作納入全廠人才工作,充分發揮勞動模范、高技能人才和技術領軍人物的示范帶頭作用。突出“我的業務我來講”練兵提質,采取勞模帶頭講、骨干輪流講的方式,組織技術骨干將自身實戰磨煉出來的經驗“秘籍”,編寫成培訓教材,加快培育首席師、技術能手、青年崗位能手,厚植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隊伍沃土。
緊貼需求,讓培訓內容“實起來”。為提升“紅工匠講堂”培訓內容針對性、實用性,講堂加強前期調研,認真制定年度培訓規劃、設計培訓內容、精選培訓對象,力求“所講為企業所需、所講為職工所盼、所講為講師所能”。從“課題攻關”“技能競賽”等方面設計課程、開展培訓,推廣和共享高技能人才的新方法、新技術、新成果,提升員工的操作技能和工作質量。
靈活方式,讓講堂氛圍“活起來”。采取“理論+實踐”“課堂+現場”“統一+分類”“分享+答疑”等形式,開設“現場講堂”,搭建“網上課堂”,組織“技能考場”,實現技能培訓日夜“不打烊”、學做“不脫節”。如結合GIS 設備改造、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等工作,通過現場演示、實地解說等輕松靈活的方式,使講堂更加生動、接地氣,充分調動一線職工學技術、練技能的積極性。
解難創新,打造企業穩健發展“助推器”
集思廣益,演繹技術攻關“諸葛會”。堅持以“圍繞生產、服務生產、促進生產”為中心,“紅工匠講堂”以技術骨干為依托,定期對生產中發現的各類疑難雜癥開展“集中會診”,為企業安全運行提供堅強保障。如針對“4 號機一次調頻頻繁動作”等“疑難雜癥”,組織機械、電氣專業講師聯合排查,最終從根本上解決了這些缺陷,設備“健康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課題驅動,打造急難險重“競爭臺”。結合企業年度安全生產重要事項,“紅工匠講堂”面向一線班組征集生產難題,建立“課題庫”,組織技術骨干分類申報。通過組建“技術骨干+班組”“技術骨干+青工”的“共為”小組,積極組織技術交流、QC 活動、修舊利廢等活動,助力企業提質增效和穩健經營。2022 年完成技術論文16 篇、QC 課題14 個、合理化建議86 條、改善提案12 個,開展“五小”活動8 次。
成果運用,激活創新創效“動力源”。堅持以技術革新、提效增安、節能降耗為導向,培育創新文化,厚植創效沃土,推動一批創新成果成功應用于本單位及系統內外其他水電企業。將創新活動形成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和新措施固化到企業制度和標準中,打造出一個管理理念更先進、攻堅力量更強大的黨建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的新模式。
助推了企業安全生產穩定。“紅工匠講堂”堅持集眾智、聚群力,解難題、出課題,為高技能人才開展技改革新、技能攻關、技藝傳承等提供了平臺和保障,充分調動職工學習技術業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營造爭創“安全一流、質量一流、效益一流、技術一流”的良好氛圍。2022 年來,為10 余個技術難題進行了“諸葛會診”,多次解決影響能源保供的隱患,為企業安全運行提供了堅強保障。
加快了技能人才培養成長。“紅工匠講堂”按照“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思路,把企業內部優質資源整合在一起,發揮出“小講堂”大服務的功效,職工業務技能明顯提升,青年逐步擔當主力,高技能人才規模不斷壯大、結構更加優化,有效地解決了重點崗位人才匱乏的難題。11 名職工在全國、集團相關競賽中獲獎,10 余名職工分獲江西省“能工巧匠”、集團公司“勞動模范”等稱號,一批高素質人才正成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
激發了創新創效內生動力。“紅工匠講堂”將一批勞動模范、業務標兵和技術能手推上講臺,對不同工種的技能人才進行培訓,搭建學習交流、技能提升、信息共享平臺,進一步激發職工創新創效熱情,助力技術升級,助推技術成果轉化應用。2022 年以來,萬安水電廠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9 項、發明專利5 項、軟著4 項,6 項創新成果獲省部級榮譽,一個班組榮獲“全國質量信得過班組”稱號。
營造了匠心傳承筑夢氛圍。“紅工匠講堂”不僅為技術人才提供了一個展現自我價值的平臺,而且每次開講都是一次分享和學習的過程,引導更多職工在干中學、學中干,營造比拼趕超、奮勇爭先的濃厚氛圍。通過發揚學習精神、弘揚工匠精神,用優質的品牌效應來引導全體職工參與到學技能、鉆技能的活動中來,從而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人才,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產業工人隊伍。
健全機制是推動講堂系統性的重要保障。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程。“紅工匠講堂”運作要有一套系統、規范、嚴密的制度機制作保障,用足“繡花”功夫,構建集“目標任務+實際需求+考評管理”于一體的職工培訓整體聯動新格局。
創新形式是增強講堂生動性的重要手段。不同崗位工種學習需求不盡相同。“紅工匠講堂”要講出政治高度、理論深度、實踐力度、情感溫度。要創新形式,主動對接員工需求,通過講聽互動、學做結合的培訓模式,切實增強內容的生動性,增強培訓的吸引力,才能充分調動全體員工的參學積極性。
服務發展是提升講堂實效性的重要目標。開設“紅工匠講堂”的落腳點就是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人才保障,要堅持實踐出“題目”、學員來“點單”、組織上“菜單”。在抓員工培訓時,緊密結合企業生產實際,通過找準結合點、創新特色實踐,實現與企業安全生產、科技創新、隊伍建設等的方位融合,確保職工隊伍在關鍵時期拉得出、頂得上、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