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貴州電網有限責任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 楊濤 申彧 王冕
貴州電網有限責任公司 羅運國 周海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持續強化對科技創新的幫扶力度,國內科技創新成果的數量、質量均獲得了顯著的提升[1]。而相比于發達國家,我國科技成果轉化成效仍有待提高。為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需促使企業高度重視科技成果轉化,著力打通轉化途徑,持續推動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在此基礎上,本文首先介紹了國內外科技成果轉化的發展趨勢,然后從成果轉化意識、市場導向性、轉化機制與評價體系、激勵機制等方面分析了電網企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現狀,最后從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意識、加強以市場化為導向的創新、構建轉化機制與評價體系、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等方面提出了有效的應對策略,現具體論述如下。
國外方面,以美國、日本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大力推動政府引導模式,通過政府的引導、幫扶,促進科技成果的順利轉化。比如,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政府頒布了《技術轉讓商業化法》等法律法規,從法律的角度充分明確了聯邦政府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實踐中的義務、責任,打破了影響成果轉化的桎梏,使美國經濟獲得了迅猛發展。日本政府為盡快轉化高新技術,借助產業政策法對成果轉化提供了大量優惠及科學引導,實現了對生產力的解放,為日本技術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灌注了動力。此外,印度等國家積極推動合作推廣模式,例如在印度,企業只要與高校在科技成果轉化上開展深度合作,就可以享受到有關稅收優惠。
國內方面,很多專家學者在轉化模式、轉化技術標準等方向上進行了前沿性的探索和研究,比如周育忠,劉斯明[2]等學者在梳理電網企業技術標準、創新成果之間現有關系的基礎上,研究電網企業技術標準與創新成果分類相互作用的機理,并提出意見。涂亮,宋禹飛,王昕[3]分析了機構技術標準與創新成果協同現狀,并給出了適用于電網企業創新成果孵化為技術標準的可行渠道。
盡管很多電網企業制定了推動成果轉化的相關策略,但是缺乏完整、可行的配套策略。這可能是因為對于成果轉化流程、評估標準以及市場需求等方面的認識不足。沒有明確的指導和規范,使得成果轉化變得困難且復雜。此外,分配機制也存在不足,未能充分激發員工的主動性。缺乏靈活的激勵機制會導致員工對成果轉化的積極性不高,從而影響整個轉化過程的順利進行。
其次,隨著生產、科研的規?;\作,一些電網企業的創新意識不足,資源統籌力度也不夠強。電網企業在進行科技創新時,往往只關注于技術的提升和效率的提高,而缺乏對于成果轉化的重視。沒有將創新和轉化相結合,導致很多科技創新成果被閑置,無法產生應有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電網企業內部的資源分配和統籌能力也不足,無法將科技研發成果充分利用起來,進一步限制了成果轉化的發展[2]。
在科技項目立項過程中,市場導向性不明確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很多電網企業科研工作人員在進行項目立項時,往往沒有全面調查項目的轉化風險、預期收益以及市場前景等因素。他們的市場化意識不夠強,往往只關注專著、專利、報獎、論文等目標,而忽視了實際的市場需求。
這種情況容易導致科研成果與市場需求不符,從而難以順利轉化成為生產力。科研成果可能只停留在實驗成果階段或者理論層面,離實際應用還有一段距離。市場不確定因素的存在也增加了科研成果轉化的難度和風險,進一步降低了轉化率。
大部分電網企業是國有企業,科技成果轉化需要經歷煩瑣的流程。這些流程包括技術評估、知識產權保護、市場推廣等環節,因此科技成果轉化的速度較慢。此外,電網企業的成果轉化應用、產業化、商品化配套體制機制尚未得到優化,缺乏完善的體系來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因此,很多有潛力的科技成果無法被快速轉化為實際應用,導致資源浪費和技術創新的低效率。
另外,電網企業的評價指標體系不夠系統、全面和規范,導致科技成果的價值無法得到準確評估。目前,評價指標缺乏量化的標準,無法對科技成果的貢獻和影響進行客觀評估。這使得企業無法準確判斷科技成果的商業價值和市場潛力,進而影響投入研發的決策和資源分配。
這些問題的存在都給電網企業的科技成果深入轉化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首先,流程煩瑣導致科技成果轉化的速度緩慢,錯失了市場競爭的機會。其次,缺乏優化的轉化應用、產業化、商品化配套體制機制,限制了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應用范圍。最后,評價指標體系不健全使得科技成果的價值無法得到準確評估,影響了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科技創新的推動力。
雖然國家已經出臺了相關法規來鼓勵企業對科研工作人員進行獎勵,但在實際轉化過程中,由于缺乏量化考核機制,這種獎勵機制往往無法得到有效執行,從而降低了科研工作人員對成果轉化的積極性[4]。
當前的激勵機制缺乏量化考核機制,這使得科研工作人員無法準確評估自己的工作價值和貢獻。在缺乏明確指標的情況下,科研工作人員很難確定自己是否達到了獎勵的標準,也無法得知自己在團隊中的地位和評價。這種不確定性不僅影響了他們的積極性,還可能導致他們對科研工作失去信心。并且,激勵機制不完善還存在著利益分配不公平的問題。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往往有多個關鍵參與者,包括科研工作人員、企業和政府等。然而,由于缺乏明確的利益分配機制,科研工作人員往往無法獲得與他們的貢獻相當的回報。這種不公平的分配會使得科研工作人員對于成果轉化失去興趣和動力。
伴隨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各行各業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數量、質量與速度上都獲得顯著的提升,但與其他先進國家相比,我國科技成果轉化效果仍存在明顯差距。電網企業也面臨著科研工作人員成果轉化意識薄弱的問題,長此以往不加以解決,不但會影響科技成果的轉化成效,也會阻礙自身競爭力的不斷提升。對此,電網企業需重點培養科研工作人員對于科技成果推廣以及應用意識,制定成果推廣激勵制度與知識產權保護辦法,且在第一時間進行考核以及兌現激勵,主動轉化科技成果[5]。制定的相關激勵制度應有所側重,由對科技成果完成的產值與數量等開展獎勵,轉變成按照科技成果轉化的貢獻程度實施獎勵,如獎勵可向新技術推廣應用傾斜,即使新技術應用合同金額較小,但因推廣應用難度較大,有較強的創新意義,也應加大激勵力度。
電網企業需要以價值創造、市場需求為導向,圍繞核心目標,強化技術供需對接,對市場需求進行深入挖掘,構建創新攻關的體制機制,深度參與到新型能源體系、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中。加快新型電力系統技術的研發,涵蓋新型儲能技術、氫能生產儲運應用技術、規劃運行技術、能源互聯網技術、電力系統控制保護、超導輸能技術、電子元器件裝置技術、電力系統技術以及電網支持型發電技術等[6]。同時,在科學技術項目的驗收與立項評審標準中,明確相關轉化任務有關考核指標,完善機制,強化成果與市場的結合,更好地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效果。
建立科學的轉化機制。電網企業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時,一方面需要創建系統、科學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將科研創新目標及方向與電網企業的高質量發展要求充分結合起來,制定對應的科技成果轉化策略,確保科技成果轉化的綜合效益。同時,在科研工作開始前對知識產權的歸屬做出明確的界定,為成果轉化后的利益分配提供政策支撐。另一方面應充分發揮電力科研院所的關鍵作用,促使科研院所在實施科研工作過程中,能切合電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需求開展科研工作,提升科研成果的綜合轉化力度。對于有產業化前景但仍需要二次開發或中試的成果,應積極搭建中試平臺,提供相應的技術或資金條件,支持其走完產業化前的“最后一公里”。對于能夠較快實現產業化的項目,通過孵化器、加速器的建設,為其最終的產業化創造條件。
創建合理的評價體系。當前一些電網企業的科技項目鑒定及驗收往往只重視成果數量與技術水平,尤其注重發明專利。按照國家相關政策導向,需對科技成果評價機制進行深入優化,轉變傳統的評價機制,有機結合定性與定量開展分類評價,增加科技成果經濟效益、市場前景、實用性等指標的考核以及評價權重[7]。如在項目立項初期考慮預期成果所能實現的經濟效益與市場前景等,并對其進行重點考核和評價,保證科研成果以實際市場需求為主要導向[8],打造出優勢產品,并將其培育成利潤增長點。
第一,針對各類科技成果轉化進一步優化獎勵激勵機制與盡職免責政策,對專項資金、轉化獎勵進行設立,提高激勵比例,充分激勵科研工作人員的榮譽感、獲得感以及主體感,將科研工作人員的參與積極性調動起來[9]。第二,在年度績效考核上,重視對科研工作人員的報酬、獎勵支出。第三,積極創新激勵模式,將成果轉化成效、收益預期進行結合,激發科研工作人員的主動性,鼓勵科研工作人員進一步成立創業機構,促進科技成果的全面轉化。第四,制定以及出臺產權分割、作價入股以及科技成果轉讓等管理辦法,對相關評估辦法進行優化,融入第三方評估機制,明確股權架構比例,強化對科技成果的有效激勵,提高成果市場轉化的綜合價值。
總而言之,科學技術向生產力轉化,其重點就是科技成果的轉化,而企業不僅是經濟、科技相融合的戰略支點,還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平臺。現在,電網企業科技成果轉化實踐中還存在大量問題,對此,本文提出了加強以市場化為導向的創新、構建轉化機制與評價體系、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意識以及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等策略,以此更好地促進電網企業將科技成果進一步轉化成經濟效益,推動經濟、科技的有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