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當代黨員》全媒體記者 蔡雨耘
9 月6 日,重慶市南岸區南坪街道星光社區一名網格員在巡查中發現,南興路一處人行道路面存在安全隱患。根據“三事分流”工作法,該網格員立即將情況上報社區,社區工作人員迅速協同南坪街道應急消防崗工作人員進行處理,徹底消除了這一隱患。
南岸區“大事政府牽頭快辦、小事多元協商共辦、私事引導群眾自辦”的“三事分流”工作法,被民政部評為“2014年度中國社區治理十大創新成果”。近年來,該工作法不斷迭代更新,辦理落實大小事項6 萬余件,受益人數達225 萬人次,實現黨組織領導下的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
每天,南岸區南坪街道金紫街社區網格員郭子琪都會在自己的權責范圍內,幫助居民處理“私事”,并將無法處理的“小事”通過南岸區基層智治平臺上報給社區。
今年以來,南坪街道按照黨建統領基層治理的總體要求,健全完善“141”基層智治體系,以“三事分流”為事件處理中心的分解點,建立了南坪街道基層治理指揮中心。郭子琪發現,在“三事分流”工作法中加入“數字”要素后,處理矛盾變得更加高效了。
“隔壁酒店兩處排風口的噪音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了影響,能否協調解決一下?”10 月12 日上午,郭子琪收到金紫街208 號和諧小區一位居民的投訴。判定無法獨立處理后,郭子琪立即上報金紫街社區,隨即,社區工作人員便與酒店方積極溝通,要求對方配合處理。由于協商無果,下午3時,金紫街社區將情況通過基層智治平臺上報給南坪街道基層治理指揮中心。
下午3 時54 分,南坪街道生態環保崗工作人員便到現場核實,協調酒店方查找噪聲源并進行整改。短短一天,該事件便得到圓滿解決。
在事件處理的每一個節點,基層智治平臺都有相應的記錄,實現全過程留痕。這也倒逼每一級辦事人員提高工作效率,原則上,事件在每個環節流轉的時限均不超過一天。
南坪街道綜合協調崗負責人介紹,基層智治平臺上有“黨的建設、經濟發展、民生服務、平安法治”4 個板塊,下設24 個崗位。南坪街道基層治理中心會按照職責分工,將社區上報的事件第一時間分派到相應崗位,高效解決問題。
10 月18 日,淅淅瀝瀝下著小雨,家住南坪街道正街社區新街76 號的何大爺終于可以享受這場秋雨的靜謐,不用擔心其帶來的安全隱患了。
原來,何大爺家附近有一棵大樹多年未修枝,一到下雨天,雨水便順著樹枝落入陽臺,這讓何大爺十分困擾。9 月4 日上午,網格員在走訪轄區時,了解到這一情況,便立即聯系南坪街道綠化隊,當天下午就成功解決了老人的這樁“小事”。
目前,“三事分流”已成為南坪街道基層治理工作中的重要方法。除了系統運用,南坪街道也在不斷探索,如何更大程度地調動工作人員的熱情,把“三事分流”的工作真正做到群眾心坎上?答案是:用成績說話,將運用“三事分流”工作法產生的實際成效納入考核指標。
今年初,南坪街道出臺了黨建“紅色指數”工作機制,用于綜合考核各基層黨組織在夯實黨建基礎及打造特色亮點方面取得的成效。運用“三事分流”工作法,成功調處居民矛盾糾紛的社區黨組織,將會獲得相應加分。
每周,南坪街道都會接到來自各個社區的黨建“紅色指數”加分申報表。申報類別為“三事分流”的表里,寫明了各社區處理“三事”的數量、內容、居民滿意度等相關信息。
“各個社區間形成了賽馬比拼的濃厚氛圍!”南坪街道社會事務崗相關負責人感嘆,以前他們也在根據“三事分流”工作法開展工作,但有了考核辦法后,各個社區都想著如何運用工作法幫助群眾解決更多問題。
近些天,南坪街道“創基金”管理委員會一直在為東路社區的重陽節活動忙碌。該活動每年都會舉辦,但今年有一點不同:舉辦資金全部來自南坪街道新成立的“創基金”。
9 月25 日,“重慶市南岸區慈善會南坪街道創基金”正式成立。涉及轄區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和無配套財政資金預算時,街道可通過“創基金”打開資金、物品、服務等愛心獲贈渠道,為“三事分流”工作法發揮最大功效提供助力。
例如,針對轄區內的殘疾人,志愿者或愛心企業就可通過“創基金”進行捐贈,他們的問題需求在“小事”或“私事”層面得到解決,實現“大事不出街道、小事不出社區、私事不出網格”。
“轄區內的群眾很熱心,但是此前找不到志愿服務的渠道,捐贈的資金也比較零散。”重慶市南岸區創益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介紹,“‘創基金’成立后,基金的使用將以項目為牽引,既為群眾提供了一個可靠的捐贈渠道,捐贈人也能清楚地知道所捐物資的去向。”
從政府的“大包大攬”到充分發揮群眾力量,從“為民做主”到“請民當家”,解決問題方式的轉變反映的是群眾不斷增強的基層治理主體意識。
將鏡頭拉遠,南岸區內各類公益基金的設立為推行“三事分流”、創新社區治理提供了可持續的資金保障。由南岸區人民政府發起的民泰社區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已撬動社會資金7000 余萬元,推動開展基層治理活動260 余次,實施基層治理項目80多個,形成了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多元協同的基層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