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宏,何 佳,朱曉東
(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天津市 300074)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我國道路建設取得了快速發展,但其建設過程也帶來了資源密集消耗和污染物大量排放的問題,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較大影響。近年來,隨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力推進,道路建設已逐步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在道路建設新形勢下,需要圍繞綠色生態理念,科學應用環保技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營造和諧的道路生態環境。
從現階段工程管理模式來看,綠色生態理念在道路工程上的落實缺少有效抓手,推廣應用不夠廣泛,普適性不足,急需對工程的總體管理模式進行升級與創新,科學地應用綠色技術與策略,減少道路建設對環境的不良影響?;诰G色生態理念的道路工程管理模式創新,要以資源集約為著手點,持續革新管控策略,完成各項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實現工程品質提升與環境保護的有機結合。
綠色生態理念下的道路建設,要以道路系統的發展與環境系統、社會系統的發展相互促進與協調為目標,以實現道路工程及行業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綠色生態理念下的道路工程管理,本質在于確保道路建設過程的環境友好與資源集約,尤其要加強對項目周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采用先進的工藝和技術手段降低對能源資源和自然資源的消耗,提高道路工程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打造高品質道路工程[1-2]。
在道路工程中,科學化的工程管理是保障項目有序開展的基礎[3]。綠色生態理念下的道路工程管理,應注重對管理模式的革新和優化,提高管理的針對性和指向性,可根據項目實際建設要求,積極采用先進的施工工藝,因地制宜地采用環保型材料,科學選用處置技術。同時,將綠色生態理念貫穿工程管理各個層級,對重點環節和薄弱環節進行有效把控,通過集約化、節約化資源配置,提高對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
在綠色生態理念的指導下,道路工程可以實現工程品質提升與環境友好的有機結合,促進道路建設高質量發展?,F階段,需要加強對綠色生態理念的普及和滲透,重視工程項目管理模式的創新,及時處理好道路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而提高道路建設的品質和綜合效益。
根據目前的道路工程管理情況來看,綠色環保意識相對淡薄,造成道路工程管理存在一定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道路工程建設的發展。具體來說,聚焦道路施工環節,施工人員和管理人員自身的環保意識不足,對綠色低碳理念沒有清晰的認知,進而導致施工管理工作效率不佳。此外,對于施工技術和施工材料的選擇,由于缺少相關綠色生態理念的標準引導,導致道路工程總體的綠色水平較低。
目前,大多數工程管理人員仍無法擺脫傳統的運營和實施理念,在部分道路工程建設中,長期沿用傳統、落后的技術方法[4]。此外,由于缺少相應的激勵政策,大部分企業對根據市場運營規律和工程項目特點調整優化技術方案的積極性不高,進而間接影響工程的效率和質量。根據以往的工程管理發現,一些傳統的施工技術方法不僅違背了環保標準,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存在污染物泄漏和破壞生態環境的風險,從而極大地降低了工程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工程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約束、規范個體的行為,對于提高項目的質量與效率具有重要意義,也是管理工作深入落實的重要基礎。目前,國內大量企業存在“重技術、輕管理”的問題,尚未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導致基層施工人員施工減料,嚴重影響道路工程的質量和安全。同時,由于沒有明確的責任制,導致問題產生時追溯人員較困難,影響了問題處理效率。此外,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工程監管不到位,對違反節能、環保、低碳的相關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和有效處理。綠色生態理念在管理工作中被弱化,也顯著降低了工程管理的有效性,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容易埋下安全隱患。
針對道路工程的管理優化與創新,首先需要確定清晰的工程管理目標,對總體進度計劃進行拆解,將綠色生態指標落實到不同環節,同時對道路建設污染問題進行精細化分類,并提出針對性的處置方法。其次,需要創新道路工程組織管理,建設專業的綠色生態考核管理機構,對道路工程施工工藝和相關技術進行監管和測評,系統全面提升道路綠色生態水平。此外,盡可能提升工程管理的科學化水平,制定合理的工程實施方案,對物資購置、設備部署、人力調配等環節進行系統把控,結合新材料、新技術的運用完善工程管理方案。
首先,為了保障項目的工程質量,應制定并實施符合項目特點的標準化施工工藝,對關鍵部位和工序,要加強標準化施工工藝控制,確保工程質量、進度、安全生產各項工作目標落到實處。同時,在滿足項目要求的基礎上,鼓勵工程構件生產工廠化與現場施工裝配化,最大限度提高工程建設的節能降碳水平,降低對周圍環境的影響。此外,還應按照“生產工廠化、駐地人本化”的原則,實現混合料集中拌制,鋼筋、碎石集中加工,充分發揮集約施工的優勢,規范施工現場管理,保證工程質量,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同時,按照標準化要求規范施工現場安全防護設施、安全標志及其他各類臨時設施設置,消除隱患,文明施工。
基于綠色生態理念,在道路建設中應加大力度采用綠色、低碳的新材料、新技術。例如,重點推廣溫拌瀝青混合料、生物瀝青、尾氣凈化路面和綠色照明等技術,從源頭管理進行控制,實現綠色生態道路節能減排。
3.3.1 溫拌瀝青混合料技術
溫拌瀝青是通過降低混合料的施工拌合與壓實溫度,以實現綠色節能的鋪裝混合料[5]。在不降低路用性能的前提下,建設過程中宜提高溫拌瀝青混合料的應用。該技術施工溫度比熱拌瀝青平均降低25~30℃,可節約燃料約30%,減少溫室氣體(CO2),以及CO、NO2等有害氣體排放,減輕施工過程中瀝青的老化,提高瀝青混合料的穩定度,延長路面使用壽命。
3.3.2 生物瀝青技術
植物秸稈、木材樹皮,以及家畜糞便等生物質經分解后,與石油瀝青具備相近的化學特性[6]。因此,目前可利用不同生物來源的生物質重油按照一定比例替代普通石油瀝青用于瀝青路面材料制備,降低對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性。該技術與傳統石油瀝青相比,可有效改善瀝青的低溫性能,且可在低溫下拌合與壓實,大幅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和能耗,同時有效減少路面施工建設期間對施工人員健康的影響。
3.3.3 路面尾氣凈化技術
路面尾氣凈化技術主要利用路面表面使用可重復利用的催化材料等以降低有害氣體、油污、重金屬等污染的影響,緩解路面環境污染問題[7]。TiO2由于禁帶寬度、光譜響應、催化效率等優勢特點,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光催化材料之一,可有效降解CO、HC 和NOX等有害氣體,鼓勵與路面薄層和微表處技術相結合,在原有路面上形成5~25 mm 的薄層罩面,達到降解汽車尾氣、提升路用性能的效果。
3.3.4 綠色照明技術
鼓勵采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綠色能源為景觀照明、非主要道路照明設施、交通信號燈、監控設施或其他用電設施供電,打造以清潔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道路供電系統,促進道路用電設施向高效節能、綠色環保轉型升級。例如,風光互補發電系統由小型風力發電機、太陽能電池板、蓄電池組合控制器等部分組成,實際應用過程中需采用一定措施,如通過適當調整太陽能電池的角度,或采取納米涂層保持電池板表面清潔等,來減弱對環境的影響。
基于綠色生態理念的道路建設,應統籌資源利用,推動資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節約型轉變。在土地利用方面,應統籌考慮,合理調配,盡可能做到填挖平衡[8],并積極推進取土、棄渣與改地、造地、復墾綜合措施,高效利用沿線土地資源。在水資源利用方面,應根據地區特點,合理布設道路海綿設施,實現“滲滯蓄凈用排”的良性生態水循環。同時在道路建設施工時配備污水處理設施,注重對施工廢水、生活廢水及雨水進行二次利用。在材料利用方面,應注重采用廢舊路面、廢舊輪胎、建筑垃圾、鋼渣等可循環材料代替路基路面、交通設施材料中部分原材料,促進資源再利用。
為了提高工程管理智慧化、科學化水平,應積極應用BIM 技術、物聯網、云服務等數字化手段,通過創新運用BIM 模型、構建智慧工地、智慧運維管理系統,促進道路建設向高質高效、創新智慧轉型升級。其中,BIM 技術的全生命周期應用可為工程管理提供一個流程化、標準化的工程全過程的管理平臺[9-10],在道路高品質建設中起到決定作用。智慧工地可實現自動化監管,提高應急響應速度和事件處置速度,提升施工現場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構建道路設施感知系統,可實現對道路基礎設施健康狀態和工作環境的監測,并與基礎設施養護管理系統實現數據對接,及時提供預警信息,為道路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的養護提供支撐。
在綠色生態理念下,道路工程建設需要提高工程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并結合具體的建設情況完善工程管理模式,全面提升綠色節能低碳水平,著重提高道路建設品質,推動道路行業可持續地發展,創造理想的工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