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晴云 (浙江省杭州市臨平區喬司中學)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 年版)》中提出:“勞動項目是落實勞動課程內容及其教育價值,體現課程實踐性特征,推動學生‘做中學’‘學中做’的重要實施載體。”勞動教育的開展離不開勞動項目的創設與實施,學生要在真實任務之下參與實踐,才能夠切實提升勞動技能,養成勞動習慣并發展積極的勞動情感。開展項目式學習與傳統的勞動教育方式存在較大差異,要求正確認知教育規律,運用有效的施教方法。本文擬結合教育實踐經驗,探討如何依托項目式學習開展初中勞動教育。
項目式學習是基于實踐性學習理論而產生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強調應當將學習活動置于真實的情境下,為學生設計符合能力范圍且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促進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進而在這個過程中習得知識、積累經驗,發展情感價值觀。初中生處于成長的關鍵階段,在此期間學習勞動課程,能夠獲得有價值的經驗,為全面發展與終身發展打好基礎。將項目式學習用于初中勞動教育實踐中,可以產生重要的價值。從學習效果看,項目式學習有別于傳統的灌輸式學習,可以為學生提供參與勞動的載體,能夠形成讓學生發展可遷移、可持續的能力。學生從項目式學習中得到的經驗可用于生活其他情境下,切實提升運用勞動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學習過程看,項目式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強調要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展開學習,而非直接由教師告知操作方法。學生親歷克服困難和完成任務的過程,有助于發展積極的學習情感,可以培養對勞動實踐、技術創新的興趣。將項目式學習運用于初中勞動教育中具有積極的意義,要有效應用這種學習方式,以此提升教育質量。
項目式學習的開展以適宜項目的創設為基礎,項目應具備多元性,符合學生成長需求。在學習過程中要求學校實施勞動指導,學習結束后則要開展有效評價。
勞動教育項目的創設建立在豐富的資源基礎上,要借助資源形成勞動場景與任務。學校可根據學生勞動素養發展的要求,創設多類型的勞動項目。
1.運用家庭資源,創設日常生活勞動項目
家庭是學生生活的重要場所,家庭中有著大量的勞動教育資源。開展初中勞動教育時,可以通過家校聯合創設日常生活勞動項目,促進家長參與勞動教育。[1]可以先由學校根據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設計勞動項目。勞動項目要具有適宜性、實用性,而且貼合初中學段的水平。其次,開展家校溝通活動,讓家長明確項目式學習的具體內容,在家中組織孩子參與勞動。在基于家庭資源的日常生活勞動項目中,家長是實施者、教育者。家長在日常生活勞動項目方面具備較多的經驗,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指導,或協助學生開展活動。勞動項目要具備開放性和靈活性,可以支持學生在一定范圍內自選任務。例如,在五一勞動節前后,可創設“制作家庭營養餐”的勞動任務。本任務包括兩個主題環節:首先,結合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況、飲食習慣,設計三至四道營養餐。其次,使用家中的廚具獨立完成制作,并與家人一起分享。對營養餐的具體制作方式不設限制,學生有自主發揮的空間。在勞動任務中既要開展細致的動手操作,又要求融入科學知識。學生完成以上的任務,是動手與動腦相結合過程。通過創設和實施本次勞動項目,可以讓學生切實提升基本的勞動技能,理解勞動對于個人生活和家庭幸福的意義,形成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情感態度。
2.提供實踐環境,創設生產勞動項目
生產勞動是借助資源、技術和工具,指通過實踐創造產品的活動和過程,勞動成果可由自身和他人使用。初中生參與生產勞動項目,可以對生產流程產生初步的認知。與此同時,學生將懂得勞動可以創造財富,了解勞動對社會生活的意義。在學校中創設生產勞動項目,則要學生提供資源豐富的實踐環境。環境中要能夠提供與生產任務有關的材料,能夠支持學生自主開展勞動。例如,學校可以利用校內小農場創設農業生產勞動項目,在農耕體驗活動中有效落實勞動教育。[2-3]農業生產勞動項目中也要融入一定的技術,如引導學生認識無土育苗技術、防寒抗凍技術等。除了讓學生親歷生產過程以外,也要讓學生感受生產活動中的計劃、分工等元素,對生產勞動的組織方式形成認識。在統一提供場地的基礎上,可以由各班自領“責任田”,各自負責一片農耕區域。學校可以在開展活動時為每名學生分配固定的勞動任務,并在活動結束后進行考評。開展生產勞動項目,可以讓學生在常規的生活與學習之外獲得生產體驗,進而淬煉勞動技能,體會物質產品的來之不易,理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學生也可通過生產勞動項目提升責任意識,學會耐心、高效地開展勞動。
3.校內外相聯動,創設服務性勞動項目
服務性勞動是指為他人和社會提供一定的服務,產生經濟與社會效益的勞動項目。服務性勞動項目并不產生有形的產品,而是通過提供勞務為他人和集體提供便利,進而產生價值。創設服務性勞動項目時,可以同時運用校內和校外資源。[4]要通過對校內外資源的整合生成多樣化的勞動場景,讓學生體驗不同的服務內容。例如,可以利用校內環境開展綠化維護、衛生監督等學校事務管理活動。通過服務性勞動為師生創設整潔的環境,可以讓學生體會自我價值感。又如,可以關聯校外資源,創設一些符合初中生能力基礎的服務性勞動體驗活動。如學校可以與本地的科技館、博物館等公共場館進行合作,為學生提供擔任引導員、解說員等職位的機會,引領學生切身體驗服務他人的過程。學生親身參與服務性勞動項目,可以感受不同的職業,積累豐富的勞動經驗。在實際開展勞動前,可以先由校內教師提供培訓,讓學生掌握要領,把握勞動的關鍵。也可以由校外環境中的工作人員與學生開展溝通,引導學生領悟服務內容、工作方法。校內外資源的高效整合,可以為學生提供多方面支持,促進項目有效開展。[5]
項目活動的實施是學生自主開展探究與實踐的過程,其中包含個體化的學習活動,也包含了學生之間與師生之間的互動。要立足勞動課程學習的基本規律有效實施項目活動,引領學生完成勞動任務。
1.以問題為支架,促進自主探究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外部灌輸的結果,而是學生在一定支架基礎上自主建構而成的。問題就是一種導學支架,能夠將學生的思維與探究活動引向特定的方向,促進學生逐步提升能力。在開展項目式學習活動時,應設計驅動性問題,以問題作為開展活動的支架。[6]問題要與項目內容密切相關,可以反映與勞動技術、方法有關的問題。問題還要能夠引領學生開展探究,能夠細化學習活動的指向。項目式學習中的問題可以形成一個環環相扣的系列,與勞動的步驟相符合,要能夠促進學生有序開展實踐,成為推進項目實施的線索。例如,可以實施“設計服裝”生產性勞動項目,讓學生親手設計與制作款式較簡單的服裝。教師可以為本次項目設計問題:服裝設計中尺寸如何測量?如何開展服裝的剪裁?怎樣給服裝添加花紋?除了由教師提出問題以外,也可以由學生根據心中的疑惑提問。形成了明確的問題鏈后,再在問題的引領下組織學生開展學習,掌握設計與制作服裝的基本要領。部分知識可由教師講授完成,難度較低的知識則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資料、觀看視頻來學習。以問題為支架開展項目式學習,可以優化師生互動,保障學生學有所得。
2.開展小組合作,共同完成勞動
現實生活中的勞動往往在合作之中完成,不同個體負責的任務不同,發揮的作用不同。各個崗位的配合、溝通和交流,令勞動計劃得以達成,而且可以提升勞動的效率。依托項目式學習開展初中勞動教育時,也要注重實施小組合作。可以將學生組成不同的小組,再引導各小組根據勞動項目自發確定合作方式。小組除了可以在勞動實踐過程中開展分工合作以外,也可以在理論知識學習的環節中開展合作學習。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實施項目,可以讓學生從同伴處獲得技術、方法上的支持。小組之間的知識分享與情感交流,還可以提升項目實施過程的活力,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7]例如,開展“多功能書架的制作”勞動項目時,要求制作有收納書籍、文具、零錢等功能的書架,過程較為復雜。可以將學生每四人分為一個小組,學生在小組中分別負責切割木板、使用螺絲連接木板、加上花紋等任務。各小組之間可以開展互動,學習來自其他小組的經驗。學生可以推舉動手操作能力較強的同學擔任小組長,由小組長來分配任務、管理進度并為組員提供幫助。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實施勞動項目,可以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讓學生在集體開展實踐的過程中體會勞動帶來的價值感。
3.注重教師觀察,提供個別指導
教師的勞動指導在項目式學習活動中至關重要,可以讓學生掌握勞動的技術要點。學生是項目式學習活動的主體,要經歷逐步探索和完成任務的過程,獲得自主體驗。但是,項目式學習活動的開展仍然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教、學、做相融合,才能夠為學生的實踐提供支持,促進學生有效開展勞動。勞動指導可以分為集體指導和個別指導,其中集體指導在問題的牽引下完成,個別指導則是面向學生個體的差異化指導。學生的勞動能力、經驗基礎、興趣水平不同,那么在開展項目實踐時的表現也會存在差異。實施項目式學習活動時,要注重觀察學生的勞動表現,提供個別化的指導。例如,母親節前后時開展了“創意編織”勞動項目,項目內容為使用毛線為母親編織錢包、帽子、手套等物件,以此表達對母親的感恩。本次項目中的編織物并不復雜,因此活動在課堂內完成。觀察學生的勞動過程,注重發現存在問題的學生,并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對部分技術細節進行再演示,通過一對一的支持讓學生牢固掌握編織技術。還可結合學生選擇的具體編織任務,和學生一起思考如何使用針線完成造型。學生不是能力均質化的個體,在勞動實踐中會面臨著不同的學習難題。提供個別指導,能夠優化教與學的關系,讓能力層次不同的學生得以共同進步。
針對初中生的勞動教育評價,要關注學生對勞動知識與技術的掌握情況,同時也要體現對情感價值觀的評價。[8]項目式學習下的評價要與勞動項目本身相融合,應能夠促進學生的深入反思與體驗,可引領學生內化經驗。
1.創設反思活動,共享勞動經驗
學生在項目式學習中創造了勞動產品,提升了勞動技能,而且產生了個性化的勞動感悟。可以在實踐結束后開展反思活動,讓學生開展自評與互評,進而共享勞動經驗。可以讓學生結合勞動產品的特點,介紹勞動過程,講述自身通過積極努力完成勞動任務的心得。針對學生發言中有價值的內容開展追問,促進學生深入地表達。學生完成自主評價后,再對學生自評的內容進行梳理,從中提煉核心經驗。如在開展“多功能書架的制作”活動后,可以提煉注意前期設計、精準加工木材、高效分工合作等經驗。這些經驗也適用于其他設計和制作類的勞動,具有可遷移性。還可從工匠精神的角度,對經驗進行再度總結,指出精益求精在勞動中的重要性。對項目實施過程的深度反思,可以將零散的經驗整合起來,并促進個體經驗的分享,讓集體共同成長。
2.構建展示活動,深化成就體驗
初中生有較大的表現欲,構建展示活動可以為學生提供自主表現的平臺,進而深化成就體驗。實施展示活動可以進一步深化學生崇尚勞動的觀念,促進情感維度的發展。展示活動要在校級平臺中開展,讓學生獲得更大的表現空間。學校可以創設專門的展區,展示學生的勞動成果,并通過專欄創設等方式呈現勞動過程、勞動成果使用等信息。如完成“創意編織”勞動項目后,可以創設勞動成果展出活動,展示學生為母親編織的各種手工藝品。可在學校宣傳欄中展示關于編織過程的照片,以及學生家長收到編織手工藝品的照片等。創設展示活動可以深化勞動的意義感受,讓學生感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美麗,提升自信心。
依托項目式學習開展初中勞動教育,符合勞動教育的基本規律,運用于實踐中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能夠提升教育的效果。可以設計不同場景下的勞動項目,讓學生獲得多元化的勞動經驗。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則要兼顧學生的自主體驗與有效的指導,讓學生在做中學。依托項目式學習開展勞動教育,能夠將生活與課程聯系起來,促進學生切實提升勞動素養,實現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