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杏
歷史上,我國經歷了多輪豬周期。本輪周期行業虧損時間和幅度均創歷史新高,養殖行業正經歷著底部出清,產能去化或進入加速階段。供給充裕情況下,2024年上半年豬價預計更差,行業產能去化有望維持,因此看好行業反轉的動能。
分析本輪下行原因,在前期2018-2019年非瘟疫情導致高豬價高利潤驅動下,行業大肆興建豬場擴張產能。但生豬產能建設滯后于價格周期,豬場綜合建設工期約1年,此后商品豬產能釋放需10-14個月。因此在2021年見頂階段,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也迎來高點,供給提升加速豬價下跌和企業虧損。
據相關數據,2021年7月-2022年4月能繁母豬去化幅度達8.7%,豬周期去化幅度還不夠徹底。隨后伴隨豬價短期上漲,行業產能緩慢回升。進入2023年后,雖然能繁母豬存欄重回下降趨勢,但豬周期強預期下,各類養殖戶咬牙堅持,產能去化并不顯著。
2023年前三季度,中證畜牧養殖指數歸母凈利潤為-99億元。當前階段,持續的虧損或已經導致行業現金流枯竭;未來半年在豬價持續低迷背景下,行業產能去化有望加速且持續性較強,2024年下半年豬價或迎來新一輪上行周期。
三季度末大部分養殖公司資產負債率偏高,行業整體融資難度提升;8月以來上市公司再融資政策收緊,行業整體仍面臨較大資金壓力。9月以來由于豬價持續走弱,疊加仔豬需求季節性減少,仔豬價格短期快速下行,當前15kg仔豬價格為20元/kg左右,已低于成本線。
另外豬糧比價是衡量養殖行業盈利及虧損的重要指標,當豬糧比價小于5時會觸發生豬一級預警,說明養殖戶當前虧損情況嚴重,截至11月末,豬糧比價僅為5.5左右,處在歷史底部區間。
華儲網近日發布關于收儲競價有關事項通知,第三批中央儲備凍豬肉收儲競價交易1萬噸。豬肉收儲落地對于市場信心有一定提振,但從市場豬源整體供應較為充裕,豬價持續上行缺乏動力,整體產能去化預計不變。
本輪周期行業持續虧損時間或超過1年,行業虧損時間和幅度均創歷史新高。無論是行業現金流還是虧損時長,都反映出行業正在經歷底部出清,養殖產能去化或進入加速階段。
根據“能繁母豬提前于生豬出欄大約10個月規律”,市場對于豬周期重要的觀察指標依然是能繁母豬存欄變化情況。10月末統計的能繁母豬存欄量為4210萬頭,環比減少0.7%,相比去年末的4390萬頭減少4.1%。
受行業母豬生產性能提高影響,新的生豬產能調控實施方案(2023年修訂)中提到將能繁母豬存欄量正常保有量由4100萬頭調整為3900萬頭。尚處征求意見階段,但反映出目前產能仍然相對過剩,還有較大去化空間。
雖然11月最新官方數據還未發布,從一些三方數據看,11月能繁母豬存欄去化有加速趨勢。據博亞和訊最新監測顯示,11月末全國能繁母豬存欄環比減少2.82%(前值為減少1.40%)。據鋼聯監測顯示,11月末全國能繁母豬存欄總體環比減少1.92%(前值為減少0.44%)。
短期產能去化加速的原因可能在于,當前豬價旺季不旺,北方又出現疫病的擾動,行業資金緊張困局較難緩解。往后看,供給充裕的情況下2024年上半年豬價預計更差,行業產能去化有望維持,因此看好行業反轉動能。
雞周期也將迎來高景氣階段。受高致病性禽流感影響,2022年國內白羽雞引種僅96萬套,進口引種占比約36%,年化缺口達20%;2023年累計至9月海外引種量約為35萬套,占比約37%,且去年至今已有6個月單月海外引種為0。對比全年120萬套的進口引種平衡量,我國祖代白羽雞供應或將持續不足。受領取流感影響,預計明年海外供種量將大幅減少。
中長期看,隨著上游祖代產能缺口傳遞,需求層面消費受穩增長政策利好支撐,有望出現邊際復蘇,預計商品代價格逐步上行。同時,龍頭企業的規模相比上輪周期有明顯擴張,本輪周期利潤兌現能力有望實現大幅增長。
而養殖板塊持續調整后,從估值角度看,截至12月7日中證畜牧養殖指數2.79倍PB,也僅位于歷史9.88%分位,具有較高性價比,投資者可關注養殖ETF的投資機會。(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文中基金僅做舉例,不做買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