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秦仲
站上新的歷史起點,展望下一個金色10年,著眼更長遠的未來,中國將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繼續攜手并肩,推動建設一個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世界,向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光明目標不斷前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印度尼西亞的雅萬高鐵動車組在線路上飛馳(無人機拍攝)
又是一個金秋。
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功舉辦,為共建“一帶一路”長卷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成為推動全球發展的歷史性時刻。
10 年來,在習近平主席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下,“一帶一路”倡議已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眾多合作項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取得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成為造福中國和共建國家的“發展帶”、惠及人民的“幸福路”。
在論壇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發表主旨演講,回顧10 年成就,總結成功經驗,宣布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為“一帶一路”明確了新方向,開辟了新愿景,注入了新動力。
作為長周期、跨國界、系統性的世界工程、世紀工程,共建“一帶一路”的第一個10 年只是序章。
面向未來,共建“一帶一路”將更具創新與活力,更加開放和包容,為共同發展開拓廣闊空間,為各國現代化事業增添澎湃動能,奏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篇章。
習近平主席指出,“中方愿同各方深化‘一帶一路’合作伙伴關系,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為實現世界各國的現代化作出不懈努力”。按照共商共建共享、開放綠色廉潔、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的重要指導原則,中國將從8 個方面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包括構建“一帶一路”立體互聯互通網絡、支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開展務實合作、促進綠色發展、推動科技創新、支持民間交往、建設廉潔之路、完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機制。這些實實在在的舉措,體現了中國久久為功、持續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誠意和決心,為下一階段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指明了方向。
八項行動緊扣中國式現代化與各國現代化相互聯系、相互促進這一基本邏輯,直面共同發展難題,發揮中國優勢、釋放中國力量,并倡導共建國家一起推動相關重點建設,展現中國秉承的“天下一家”理念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既包括“硬聯通”合作,也包括“軟聯通”合作;既包括傳統領域合作,也包括新興領域合作;既體現對接現有國際合作機制方面,也體現創新國際合作機制方面;既高度務實,也有高度前瞻性,展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精髓,將中國式現代化與其他國家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進程實現統一。相信這一綱領性行動舉措將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發展,推動實現世界各國的現代化,不斷增進世界人民福祉和安全。
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張家棟表示,這八項行動涵蓋了國際經貿合作的方方面面,對“一帶一路”高質量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動“一帶一路”升級。高質量共建就是要對“一帶一路”模式進行升級,過去主要是基礎設施投資。基礎設施投資是基礎,但不是目的,目的是促進經濟發展、人文交流,產生世界經濟增長效益。打好地基之后,還要建樓房、擺上各種家具,推動“一帶一路”走向深層合作、實質性合作。“高質量共建八項行動很清晰地提出了‘一帶一路’建設未來的發展方向。”
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謝倫裕表示,八項行動將高質量共建的路徑具體化,有利于進一步推動高質量共建的任務落實和目標達成。
“從‘大寫意’般的規劃圖,到‘工筆畫’般的實景圖,再到如今的高質量發展,這是10 年來共建‘一帶一路’走過的歷程。”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學院教授、研究員萬喆表示,“一帶一路”建設一直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互聯互通正是這個“共”字的重要表達。互聯互通本身起到了硬聯通的作用,以此為基礎,八項行動從設施建設到規則制定、再到民心凝聚,沿著“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分層次地進行部署。
開放是共建“一帶一路”的本色。
共建“一帶一路”源自中國,成果和機遇屬于世界。通過共建“一帶一路”,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中國市場同世界市場的聯系更加緊密。
加強開放、互利合作是“一帶一路”的題中之義,八項行動進一步強調互聯互通和加強合作的重要性,提出支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中方將創建“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同更多國家商簽自由貿易協定、投資保護協定。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主動對照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深入推進跨境服務貿易和投資高水平開放,擴大數字產品等市場準入,深化國有企業、數字經濟、知識產權、政府采購等領域改革。共建“一帶一路”將成為推動新型全球化,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重要實踐平臺,幫助共建國家向世界開放,同世界聯通。
中方將每年舉辦“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未來5 年(2024年-2028 年),中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進出口額有望累計超過32 萬億美元、5 萬億美元。
“習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講中宣布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深入推進跨境服務貿易和投資高水平開放等措施,釋放了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的強烈信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宗芳宇說,中國將為包括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內的全球投資者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機遇,與各國投資者深化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共同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商務部研究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白明表示,這一舉措可以擴大國內制造業發展的合作空間,符合制造業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方向。“同時也說明我們有底氣、有信心,不怕開放,而是恰恰希望開放,獲得更多國際資源。”
科學技術部于2013 年啟動國際杰青計劃,重點資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青年科學家來華工作交流
山東港口青島港攜手中外運集運開通印東航線
近年來中國持續擴大制造業對外開放力度,外商投資負面清單連年縮減,在《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1年版)》中,制造業負面清單只有兩項,這兩項在自貿試驗區外資準入負面清單中已經“清零”。
“制造業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清零’已經在自貿試驗區里實現了。經過自貿區這么多年的探索,不斷總結經驗,從自貿試驗區向全國推廣也是水到渠成。”白明稱。
張家棟表示,“一帶一路”倡議未來會更加強調互惠互利合作,只有形成雙向互動,才能實現更可持續的合作。八項行動還進一步提出支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也借“一帶一路”傳達中國對外開放、加強國際合作的積極信號。
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互利合作走深走實,八項行動提出了完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機制,稱中方將同共建“一帶一路”各國加強能源、稅收、金融、綠色發展、減災、反腐敗、智庫、媒體、文化等領域的多邊合作平臺建設。
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魯班工坊的實訓中心,學生正在操作設備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經濟學院教授王孝松表示,與共建國家商建更多、更具實效的工作機制,可以提升產供鏈合作水平,促進政策溝通和對接,整合好中國同共建國家之間的產業鏈,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
八項行動著眼于“一帶一路”建設未來發展,在綠色發展、科技創新、推進市場化、廉潔化等方面進行再布局。
一個更高質量的“一帶一路”一定是市場導向的,主體更加多元,沿著市場經濟的方向,“一帶一路”才能走深走遠。
八項行動專門提出,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將各設立3500 億元人民幣融資窗口,“絲路基金”新增資金800億元人民幣,以市場化、商業化方式支持共建“一帶一路”項目。中國還將實施1000 個小型民生援助項目,通過魯班工坊等推進中外職業教育合作。這些務實行動體現了大中小相結合,市場化項目和公益項目相協調的理念思路。這三項行動,概括起來就是做好基礎支撐、平等務實合作、不斷擴大規模和成效。
而促進綠色發展和推動科技創新,聚焦當今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新領域、新空間,代表經濟社會發展大趨勢。近年來,中國在新能源基礎設施、新能源汽車技術等方面實現較快發展。發揮中國這一優勢,加強機制對接和人員培訓,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等領域合作,著力構建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當前全球經濟發展動能不足,尤其需要推動科技創新。中國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舉辦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未來5 年把從各方共建的聯合實驗室擴大到100 家,對于相關國家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擴大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增厚發展新動能,將發揮巨大推動作用。中國與共建國家實現綠色發展、創新發展,將給各國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紅利和民生福祉。
“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秘書處助理執行主任聶曉偉說,未來要進一步了解共建國家的科技創新態勢,推動共性問題和難題的科技合作,促進科技創新成果在共建國家轉移轉化,推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與科技合作走深走實。從新的歷史起點再出發,共建“一帶一路”將會更具創新與活力,更加開放和包容,為中國和世界打開新的機遇之窗。
未來,共建“一帶一路”民間交往將更加密切。八項行動還將進一步推進共建國家民心相通和多領域常態化合作交流,增進彼此了解和深化合作共識。推進民間交往和多領域合作交流將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打下堅實的社會根基。
舉辦“良渚論壇”,深化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文明對話。在已經成立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藝術節、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聯盟的基礎上,成立絲綢之路旅游城市聯盟。繼續實施“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一系列務實舉措,展現出中國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堅定決心。
建設廉潔之路,對“一帶一路”建設極為重要,因為任何經貿和金融合作都應當按照市場規則、法律規范去執行。出現腐敗行為,必然損害共建“一帶一路”進程。中方將會同合作伙伴發布《“一帶一路”廉潔建設成效與展望》,推出《“一帶一路”廉潔建設高級原則》,建立“一帶一路”企業廉潔合規評價體系,同國際組織合作開展“一帶一路”廉潔研究和培訓。完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機制,符合各方期待。
支持民間交往、建設廉潔之路、完善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機制,是立足“一帶一路”建設長期發展的機制保障。其中,支持民間交往,加強文明對話,拉緊文化交流互動這根紐帶,增進人民之間相互了解、文化互鑒融合。通過文化交流合作形成更多發展共識,增進對共同利益的追求,化解分歧矛盾,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更多更強的精神動力。相關交流合作平臺具有鮮明的公益性質,需要各方一起投入、一起建設,也必將對未來合作發展帶來更大的“軟支撐”,最終轉化為合作效益。
一個理念,激活了2000 多年的文明記憶;一個倡議,激發了150 多個國家實現夢想的熱情。10 年只是序章,高質量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攜手努力實現共同現代化的世界進程才剛剛啟航。
站上新的歷史起點,展望下一個金色10 年,著眼更長遠的未來,中國將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繼續攜手并肩,推動建設一個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世界,向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光明目標不斷前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中國新時代 2023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