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聶容止
從“門外漢”到“多面手”,從普通一線工人到“全國勞模”“大國工匠”,幾十年如一日的一線生產和科研工作,凝聚著潘從明對貴金屬冶煉的一片赤誠之心。
無論是寒冬還是酷暑,在金川集團貴金屬冶煉的生產線上,總能看見提純工序工序長潘從明身穿綠色工作服、頭戴安全帽的忙碌身影。他身材清瘦,走路如風,不善言辭,卻是解決問題的一把好手。
他能準確把控萬分之一的精準度,從銅鎳冶煉“廢渣”中同時提取8 種以上的貴金屬;他僅憑貴金屬料液的顏色就能準確判斷產品純度;他解決了傳統工藝對復雜貴金屬原料適應性差等難題,填補了國內外多項空白;他是我國西北地區首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的一線產業工人……
從“門外漢”到“多面手”,從普通一線工人到“全國勞模”“大國工匠”,潘從明立足本職工作,盡職盡責,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努力使自己成為工作中的內行。
“你知道73 噸小麥、15 噸對蝦,能交換些什么嗎?”潘從明曾在采訪時感慨,“20 世紀五六十年代,百廢待興的中國在物質極度匱乏的情況下,不得不用這么多物資從國外換取僅僅500 克鉑族貴金屬。這些貴金屬被稱為工業維生素,天宮升空,蛟龍下海,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這一個個大國重器,一旦缺少了它們都將無從談起。”
8 種貴金屬,除人們熟知的金銀鉑外,還有釕、銠、鈀、鋨、銥5 種鉑族元素。其中,鈀在地殼中的含量只有一億分之一,銠、釕、鋨、銥在地殼中的含量更少,都是僅有十億分之一,價格非常昂貴。
貴金屬具有優良的物理性能和化學性能,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國防軍工、能源、化工、環保、醫藥、納米材料、首飾、電子、高科技等領域。其中,鉑族貴金屬因其特有的導電、延展等性能,多用于導彈、衛星等產品的核心裝置上,是稀有的戰略性新型材料。
1958 年,在甘肅省河西走廊東部一個叫金川的小鎮,我國地質工作者的探礦錘喚醒了沉睡億萬年的龍首山寶礦,探得儲量位列全球第三的大型鎳礦。
“在60 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金川人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從聚寶盆里除去98%以上的礦渣,把1%左右的‘寶貝們’提取出來。”潘從明說,“我是一個幸運兒,有幸參與其中,將自己的青春獻給祖國建設的神圣事業。”
潘從明出生在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一個貧寒的農村家庭,1996 年技校畢業后,進入金川公司貴金屬分廠工作,被分配到了貴金屬提純崗位。
彼時,潘從明在技校學的是鑄造專業,對于貴金屬提純一竅不通。面對工作臺上的燒杯、坩堝和蒸餾器,以及那一道道復雜的化學方程式和相應配比,他也曾感到惶恐。
“我國貴金屬資源非常有限。你們只有用心學好技術,才能把這些寶貝提取出來建設祖國。”老師傅的一席教導讓潘從明堅定了產業報國的信念,也給了他打開這個全新的五彩斑斕的貴金屬世界的信心和勇氣。
我國貴金屬資源儲量占全球的比例較低,僅占全球儲量的0.39%,而且很大比例的貴金屬是從廢棄礦渣里提煉出來的。但從堆積如山的礦渣中提煉出藏身其中、含量極低的貴金屬談何容易,僅僅涉及的800 多個方程式,就令潘從明這個“門外漢”茫然而不知所措。更為棘手的是,其中七成以上的問題無法從書本資料中找到答案,只能靠自己從實踐中摸索。
好在潘從明從小好學,他和各式各樣的“瓶瓶罐罐”、一道道復雜的化學方程式和相應的物料配比較上了勁。“師傅只教我怎么做,很少告訴我為什么。”潘從明說。但他卻是一個愛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總在完成手里的活后,跑去觀摩、學習別的崗位都在干什么、做什么。
“那時活不多,四五個小時就能干完。”一忙完本職工作,他便纏著經驗豐富的師傅挨個請教,將生產過程中的主要細節以及師傅們講解的重點內容記在隨身攜帶的小本子上。“沒有書,只能跟著師傅現場學。”他每天將師傅的話一一記錄,晚上反復回味,不知不覺筆記本堆起來一米多高。僅僅3 個月,潘從明便熟悉了本崗位工作。
久而久之,隨著知識的積累,廠里的師傅已無法滿足潘從明提出的“為什么”,他便委托親朋好友從外地幫他搜羅國內外的相關書籍,開始自學。了解得越深,疑問就越多,為了盡快成長起來,他白天跟著老師傅學技術,下班后捧著“天書”一樣的專業書籍一本一本啃,經常一邊學習一邊記錄到凌晨兩三點。
2004 年,為提高員工的理論知識,公司委托西安科技大學培養員工,請來老師現場授課。潘從明抓住這個機會,一邊學習、一邊思考、一邊實驗……3 年間,潘從明“啃”下了120多本專業書籍,寫下30 余萬字學習筆記。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堅持不懈地努力和學習,潘從明不僅掌握了貴金屬精煉提純過程中的每一步化學反應,也徹底“鉆”進了這一領域,很快從同批進廠的年輕人中脫穎而出,成為貴金屬冶煉的行家里手。
有一次,生產進入關鍵階段,物料成分卻發生了變化,繼續干,怕出差錯;不干,會影響后續生產進度。正在師傅們犯愁兩難的時候,潘從明拿出了自己計算的數據,他堅定地說:“我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算過了,不會錯。”
結果也證明了潘從明的計算是正確的,按照他的方法,結果出來后指標非常好,工友們不得不對眼前這個自學成才的“土專家”刮目相看。
在金川集團公司銅業有限公司貴金屬冶煉分廠,99.99%是貴金屬產品的出廠標準,提純1 克貴金屬,需要用60 多種化學試劑,用至少5 噸的鎳礦廢渣反復萃取,直至剩余萬分之一的雜質。而每一次從廢渣變成液體、又從液體變成貴金屬都要經過20 多道工序,有200 多個技術控制指標,這對技術和工序有著嚴苛的要求。
當時,貴金屬提純的周期漫長,往往需要反復精煉,送檢達標后才能宣告完成。“可每精煉一次,都伴隨著原料和貴金屬的損失,價值高達幾十萬元。”如何讓提純工作降本增效,成為潘從明經常思考的問題。“廢渣中含有8 種鉑族貴金屬,不同貴金屬之間性質相似,很難分離。”貴金屬浪費一克,就是成百上千元的損失。“多年來,鉑族貴金屬提純都面臨回收率低、費時費力的困境。”潘從明說。
潘從明發現,每種雜質含量的變化都會導致貴金屬料液的顏色發生細微的變化。他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能不能根據顏色來判斷雜質的含量、種類?
潘從明對班組同事進行傳、幫、帶
對于這個假設行業內沒有依據,潘從明心里也沒有底。但他仍開始大膽嘗試,查資料、學理論,自費購買物資做實驗。每天晚上下班的時候,他都會觀察當天料液的顏色變化情況,深紅色、紫紅色、血紅色、黃紅色……由于每種貴金屬雜質的成分不一、含量不同,溶液顏色也五花八門,為準確標注數據,他收集了當時市面上所有能找到的彩筆,做成比色卡,再與化學檢驗結果對照。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經過多年的觀察歸納和無數次實驗,潘從明終于總結出“觀色辨金”的方法:通過每一次精煉后的溶液顏色變化,判斷產品是否達標、還剩哪些雜質,進而采用針對性的措施進行深度除雜,簡化了此前多次循環精煉的提純流程,使得整體精煉次數降低近一半。
但潘從明清楚,“說到底,根據溶液顏色判斷提純程度,只是一種經驗歸攏”,若想從根本上提高貴金屬提純效率,還是得依靠技術創新。從此,潘從明又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對更高效工藝的探索中。
鎳陽極泥是提取鉑、鈀、銠、銥的主要原料之一。“原先大部分來自銅鎳冶煉廢渣,后來隨著原料來源范圍擴大,鎳陽極泥成分變得更為復雜,提取難度隨之增加。”潘從明說,如何綠色高效提取,成為推動貴金屬冶煉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從2009 年起,潘從明帶領團隊在實驗室里拿著形態各異的化學器皿和試劑,進行了無數次碰撞、振蕩、燃燒。然而,100 次實驗中,基本上99 次都失敗,挫敗感常讓他夜不能寐。
“失敗也是一種學習,這條路走不通,下次就不走了。”潘從明并沒有放棄,而是努力做到極致。他無暇顧及正備戰高考的女兒,將患重病的父母托付給妻子,沒有周末、節假日,日夜守在實驗室成為常態。
終于,歷經4 年多時間、2000 多次試驗,潘從明和團隊終于完成了整套工藝研發并實現了工業化應用,解決了沿用40 年的傳統工藝存在的原料適應性差、資源利用率低、清潔性差等問題。他改進了原有工藝,形成全新工藝流程及技術標準,主創的“鎳陽極泥中鉑鈀銠銥綠色高效提取技術”填補了國內外貴金屬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的多項空白。2018年,經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組織專家鑒定,該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獲得了2019 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緊接著,他又帶領團隊創新推出“高效分離”“快速提取”等一系列新工藝,使得公司鉑族金屬生產線年產量和提純效率都得到大幅提升。“以最難提取的銠為例,提純工序從40 多道精簡為10 多道,生產周期從將近半年降至1 個多月。”潘從明說。
來源:視覺中國
但潘從明并未止步于此。隨著大量汽車、電子產品、石油催化劑等面臨報廢高峰期,潘從明在這些“廢物”中看到了一座座移動的“寶藏”。“礦產資源終究有限,既要節流,更要開源。報廢的汽車、電子產品、石油催化劑等資源中含有的貴金屬將是‘移動的城市礦山’。我們的資源絕對不能讓別人拿去。”于是,潘從明和團隊成員重新出發,著手研發各類二次資源綜合回收技術。2020 年,他們新建的一、二次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再次將鉑族金屬年產量提升到8000 公斤以上(公司鉑族金屬生產線年設計產量僅為400 公斤)。
一點一滴地積累、一步一步地創新,潘從明在平凡的崗位上,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堅持,自學取得專科、本科學歷,實現了從學徒到普通工人、高級技師、國家級技能大師再到大國工匠的蛻變,并在科研創新方面取得了累累碩果。“科學研發沒有盡頭。”他說,會一直走在追求創新的路上。
如今,潘從明這位樸實的產業工人有了很多耀眼的“頭銜”——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大國工匠、國家級技能大師、貴金屬冶煉特級技師、有色冶金正高級工程師、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全國最美職工……
他埋首貴金屬提純工藝提升,攻克了“鎳陽極泥中鉑鈀銠銥綠色高效提取技術、復雜原料中銅貴金屬協同高效提煉技術、貴金屬廢氣凈化與回收”三大世界性技術難題,徹底改變了我國貴金屬冶煉長期依賴國外技術的局面,為我國貴金屬冶金技術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但最讓潘從明自豪的并非是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和獲得的榮譽,而是新一代的工匠們正在朝氣蓬勃地成長。潘從明不僅成立了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還編寫了許多相關教材,將自己的“絕技、絕活”毫無保留地分享。他認為,學生學習理論的同時,也要進入工廠實踐,之后再帶著疑惑“回爐”,最終成為有用之才,“我終有退休的一天,希望徒弟們能繼續在戈壁灘上發光發熱”。
對于潘從明的徒弟們來說,每個月的“作業”是必須要完成的。為了人才技術的“傳幫帶”,潘從明推出了“4+2”培訓方法:每位新員工每個月要按期完成1 篇學習計劃、1 篇實習報告、1 篇工藝流程圖、1 篇設備連接圖,并鼓勵大家結合學習、工作實際和難題解決每個季度完成1 篇論文、1 個專利的撰寫。
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但潘從明一直在要求大家進行著。“年輕人接受新鮮事物非常快,要讓他們從進入工廠開始培養起好的學習習慣,做好職業規劃。”潘從明說,“每個月制定學習計劃,1 個月內必須完成,下個月還會有新的學習計劃。按部就班、扎扎實實地學習好基礎知識與技能。”
在大家眼中,潘從明是嚴厲負責的師傅,同時也是一位含金量很高的師傅。潘從明希望自己的徒弟,從自己身上學會的不僅僅只是技能,還包括如何做人做事。
“做實驗和帶徒弟一樣難。”潘從明經常批閱徒弟的實習報告至深夜,“除了學習計劃,還要仔細檢查每個人的工藝流程圖、實習報告等材料,幫助他們夯實基礎,形成嚴謹踏實的工作作風。”
起初,一些新職工感到這種培訓方式的強度大、吃不消,但隨著專利、論文陸續發表,漸漸明白了潘從明的良苦用心。“論文發表時的成就感,鼓勵著年輕人繼續進步,他們開始主動給自己提高要求,努力追求進步,真正做到‘干一行愛一行’。”潘從明這樣說。
潘從明的這些教學方法取得了不錯的實際效果,工作目標的設定讓新職工有了更加充沛的奮斗動力與工作熱情。在他的指導培養下,提純工序的很多年輕人都迅速成長。其中,有50 余名員工提前半年考取了國家級技工資質證書。
潘從明說:“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要按照黨的二十大精神要求,做好崗位青年的‘知心人、熱心人、引路人’,利用好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勞模工作室等推動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激勵更多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新時代產業工人隊伍,讓具有活躍思維的優秀年輕人集聚到產業工人隊伍中來,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我盼望更多的徒弟能成為國家棟梁,登上比我更高、更遠的山巔。”
中國新時代 2023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