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小崗村“大包干”改革典型的組織塑造

2023-12-11 22:01:49李嘉樹
中共黨史研究 2023年5期
關鍵詞:改革農村

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當時為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生產隊)是農村改革的典型,甚至有“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之稱(考證“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這一提法的來源,是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出現應該晚于1981年鄧小平等人對鳳陽包干到戶的肯定。)。主流歷史敘事對小崗“大包干”(1979年2月,中共鳳陽縣委推行的“大包干”實質上是包干到組。“包干”與“包產”的區別,在于后者仍由集體統一分配,前者則可自行分配;“到組”和“到戶”,則顧名思義,看基本核算單位是作業組還是社員家庭。這段時間里,鳳陽縣黨政干部大多視“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為“分田到戶”“分田單干”,因而不加區別地使用這些概念。實踐中,搞“到戶”的社員也很少嚴格遵守“包產”或“包干”的規定。而在1980年5月底受到鄧小平高度肯定后,鳳陽“大包干”逐漸上升為全國典型,并適應形勢需要,成了包干到戶的代名詞。至于在隨后幾十年的傳播中,“大包干”與含義同樣越來越籠統、模糊的包產到戶混為一談,就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了。本文中,“大包干”在成為典型前后,所指代的內容存在一個從“到組”到“到戶”的演變過程,文中不一一說明。引證材料時,尊重當事人原本的表述。如遇無法判定“包干”還是“包產”的情況,一般使用“包干”。)政策擴散的過程大多一筆帶過,有的甚至認為其“一經出現”便成為被效法的對象(迄今為止,相關研究仍未準確展現小崗包干到戶的歷史過程。例如,有著作寫道:“小崗人(包干到戶)的舉動,在周圍地區引起了熱烈的反響。1979年秋收以后,梨園公社的其他生產隊也學著小崗的做法,搞起了包干到戶。”還有著作稱,小崗“大包干”的辦法一經出現,“就引起省內外基層干部和農民的濃厚興趣,紛紛到鳳陽縣訪問參觀,回去后予以推廣”。還有人甚至說安徽省肥西縣啟動農村改革的學習對象就是小崗:“肥西縣的縣委書記、縣長、縣委的一班人意見完全一致,都愿意按照小崗的辦法搞包產到戶,因此在全縣范圍里面搞包產到戶,一兩年工夫,效果很好。”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4卷,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年,第129頁;《當代中國的安徽》(上),當代中國出版社,1992年,第185頁;孫方明編:《潮聚潮散附錄——中國農村發展問題研究組部分文獻》,大風出版社,2011年,第159頁。)。然而真實的歷史并非如此簡單,小崗的包干到戶一開始不僅沒能對外“輸出經驗”,反而面臨著被壓制的危險。在中央和安徽省委放寬政策后,小崗才被《人民日報》《安徽日報》等媒體作為包干到戶的典型對外宣傳。隨著鳳陽“大包干”聞名全國,小崗“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的樣板地位逐步得到確立。

一、應對外流的非常之舉

1979年2月,中共鳳陽縣委推行名為“大包干”的農村改革,即生產隊將土地、生產資料等分包給作業組,作業組上交一定的農產品后,可自行分配而不必由生產隊統一分配。然而小崗獨樹一幟,將土地交給社員家庭耕作,社員家庭在完成國家、集體的任務后,可自行分配,也就是從包干到組變成了包干到戶。可以看出,此時的小崗包干到戶與鳳陽“大包干”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改革舉措。

對比當時的政策規定,“大包干”可以說是革新之舉,而包干到戶則已踏入禁區。鳳陽“大包干”既有突破性,又有延續性。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原則通過關于農業問題的兩個文件,即《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試行草案)》。文件規定:“可以按定額記工分,可以按時記工分加評議,也可以在生產隊統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業組,聯系產量計算勞動報酬,實行超產獎勵。”(吳象:《中國農村改革實錄》,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3頁。)這兩個文件賦予包產到組“半合法”地位,但又強調“生產隊統一核算和分配”。鳳陽“大包干”雖然突破了“生產隊統一核算和分配”,但它畢竟還符合“包工到作業組”的要求。因此,鳳陽“大包干”在推行之初便得到了中共安徽省委和滁縣地委的支持。小崗的包干到戶則不然,它不僅掙脫了統一分配,還打破了作業組這個“集體”的最小單位。與“大包干”相比較,小崗的包干到戶不僅走得更遠,而且可以說是“離經叛道”,因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關于農業問題的兩個文件明確規定“不許包產到戶,不許分田單干”(吳象:《中國農村改革實錄》,第143頁。)。小崗的所作所為,在當時的一般認知中乃是分田單干。

小崗包干到戶的信息,最初并不為中共鳳陽縣委所知。直到1979年4月10日,在聽取板橋區梨園公社書記張明樓的匯報時,縣委書記陳庭元才得知此事。陳庭元隨即趕到小崗,看到了社員勞動認真、田間管理細致的場景。當時他未置可否,而幾天后張明樓卻制止小崗搞包干到戶。4月15日,陳庭元再次來到小崗,口頭交代張明樓讓小崗“干一年試試看”。(陳懷仁、夏玉潤編著:《起源:鳳陽大包干實錄》,黃山書社,1998年,第143、156頁;筆者采訪陳懷仁的記錄(2019年8月14日)。按:陳懷仁時為中共鳳陽縣委辦公室秘書。)

為什么陳庭元會允許小崗包干到戶?這與他對農業、農村十分熟悉有關。1977年12月6日,經中共安徽省委決定,陳庭元出任鳳陽縣委書記。在此之前,他的職務是滁縣地區農林辦公室副主任。更早以前的20世紀50年代,陳庭元任中共滁縣縣委書記處書記、滁縣縣長時,曾因提出“借地給社員種胡蘿卜”“少報入庫料”(即把糧食多留給農民)等維護農民權益的主張,于1959年被劃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受到留黨察看、行政降級的處分(參見中共滁縣地委:《關于陳庭元同志問題的復議結論》(1980年2月29日)。)。在宣布陳庭元擔任中共鳳陽縣委書記的縣委常委會會議上,中共滁縣地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谷志瑞對陳庭元的介紹是“對農業熟悉,可以說是專家”(《縣委常委會議記錄》(1977年12月□日),鳳陽縣檔案館藏,檔案號J1-Y-1977-10。)。陳庭元踏上小崗的土地時,雖然社員在極力隱瞞真相,但他一眼便知此地已包干到戶(筆者采訪陳懷仁的記錄(2019年8月14日)。)。所以,陳庭元讓小崗“干一年試試看”,不能視為“無知者無畏”,而恰恰是他在了解基層情況后作出的果敢決定。

小崗之所以被允許“試試看”,現實原因是此地的外流問題十分突出。20世紀70年代末,很多鳳陽農民為了擺脫極度貧困,不得不外出要飯或以其他方式謀生。1977年底,陳庭元出任縣委書記前夕,鳳陽的外流問題多次被中央、省委領導批評(參見《縣委常委會議記錄》(1977年11月24日),鳳陽縣檔案館藏,檔案號J1-Y-1977-10。)。比如,有一封反映鳳陽外流問題的“人民來信”,被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等人批示后轉給了安徽省委(參見《縣委常委會議記錄》(1977年12月6日),鳳陽縣檔案館藏,檔案號J1-Y-1977-10。)。1978年3月,中共安徽省委書記趙守一在全省清查工作會議上指出:“今冬哪個地方再發現討飯的,他(指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萬里——引者注)就領著他們到縣委書記那里去。鳳陽花鼓那樣一種悲慘生活應當結束了……”(《趙守一同志在全省清查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記錄稿)》(1978年3月26日)。)因此,陳庭元正式投入鳳陽工作的首次縣委常委會會議,就將制止外流列為重要議題(《縣委常委會議記錄》(1977年12月14日),鳳陽縣檔案館藏,檔案號J1-Y-1977-10。按:這是繼此前宣布調整領導班子的會議后,陳庭元第二次參加中共鳳陽縣委常委會會議,實質上是在主持鳳陽工作后的第一次。)。回顧這段歷史時他也表示,外流嚴重是自己出任縣委書記后遇到的“第一件棘手的事情”(中共安徽省委黨史研究室編:《安徽農村改革口述史》,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年,第150—151頁。)。當時,小崗生產隊所在的板橋區是鳳陽外流人員最多的地方。中共鳳陽縣委1977年的一份報告顯示,小崗的人均口糧只有115斤。(中共鳳陽縣委:《關于安排好群眾生活,堅決制止人口外流情況的報告》(1977年12月20日),鳳陽縣檔案館藏,檔案號J1-Y-1977-5。)這么少的口糧很難填飽肚子,外流幾乎是解決生計的唯一出路,難怪會出現“戶戶外流”“年年外流”的情況(吳庭美、夏玉潤編著:《鳳陽古今》,黃山書社,1986年,第227頁。)。包干到戶后,小崗社員至少不再外流,而是安心耕作田地。對主政一方的陳庭元來說,“兩害相權取其輕”,解決外流是當務之急,而允許小崗包干到戶則是應急之策、無奈之舉。何況此時允許搞包干到戶的生產隊,在鳳陽僅有小崗一地,不會引發多大問題。(陳懷仁、夏玉潤編著:《起源:鳳陽大包干實錄》,第156—157頁。)

二、曲折迂回的探路嘗試

中共鳳陽縣委非常清楚小崗搞的是觸碰紅線的包干到戶,而不是全縣普遍推行的“大包干”。他們幾次向中共滁縣地委、安徽省委反映情況,試探上級態度,嘗試為小崗正名。

1979年7月1日,中共鳳陽縣委向滁縣地委、安徽省委作有關“大包干”的專題報告,將小崗混雜在數個“大包干”典型案例中加以介紹。在這份題為《農業經濟管理的一項重大改革——關于在農村實行“大包干”辦法的報告》中,有關小崗的內容是:“小崗生產隊,文化大革命以來,年年派工作隊,也沒有干好;豬羊散放。公社干部拿著獵槍打,也管不住;全隊三十二個勞力,有二十三個人干過隊長;生產十分落后,由初級社時一千四百畝土地種成了三百多畝。七六年午季人均口糧只吃五斤八兩,七七年吃十九斤,七八年吃四十斤。實行‘大包干以后,不要催,不用管,社員主動干生產,今年午季社員平均口糧吃到一百五十斤。”(中共鳳陽縣委:《農業經濟管理的一項重大改革——關于在農村實行“大包干”辦法的報告》(1979年7月1日),鳳陽縣檔案館藏,檔案號J1-Y-1979-14。)小崗搞的明明是包干到戶,中共鳳陽縣委卻稱之為“大包干”,這樣處理可謂用心良苦。如果和盤托出真相,結果很難逆料。先積極爭取上級黨委對小崗的首肯,不失為破解這一困局的良策。

此次嘗試未能為小崗的包干到戶爭取到“合法地位”。8月8日,《安徽日報》刊發了這份報告,用近半個頭版宣傳“大包干”,卻將有關小崗的文字悉數刪去(參見《農業經濟管理的一項重大改革——鳳陽縣在農村實行“大包干”辦法值得提倡》,《安徽日報》1979年8月8日。)。對中共鳳陽縣委而言,這一情況傳達的信號是:小崗并未得到省委機關報的肯定,也可以說沒有獲得中共安徽省委的肯定。

此后,中共鳳陽縣委仍在尋找機會為小崗的包干到戶探路。當年10月,中共滁縣地委政策研究室工作人員來鳳陽調研,此時小崗已大獲豐收,中共鳳陽縣委不僅向他們介紹了小崗的真實情況,還帶領他們實地察看(筆者采訪侯長明的記錄(2021年1月23日)。按:侯長明時為中共滁縣地委政研室工作人員。)。10月20日,中共滁縣地委政研室整理的《小崗隊分田到戶的生產情況》刊發于滁縣地委辦公室主辦的《參閱材料》上。該文不再回避小崗的包干到戶,而是客觀介紹其做法:“干脆把田按人口劃到戶,每人熟地四畝四分,熟荒地一畝五分。十犋牛,每兩戶合用一犋。不包工不包產,二千八百斤糧食征購任務,按人口分到戶。還貸任務也是按人分到戶,每人四元八角。收入全部歸社員自己,種子自留自用。生產費用自行解決。”(滁縣地委政策研究室:《小崗隊分田到戶的生產情況》(1979年10月18日),《參閱材料》1979年第2期。)《參閱材料》刊發了有關小崗包干到戶的文章,但這并不意味中共滁縣地委肯定這一做法。因為一周之后即10月27日,中共滁縣地委作出《關于認真搞好年終分配、總結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點意見》,重申“要堅持統一核算,統一分配”:“少數生產隊包產到戶的,其包工包產部分,都要納入生產隊統一分配。”(滁州市地方志辦公室、中共滁州市委黨史研究室編:《滁州農業大包干》第1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47頁。)這說明,中共滁縣地委雖然已經注意到轄區內出現的包干到戶,但仍然強調要抓好統一分配。

真正為小崗命運帶來轉機的,是中共鳳陽縣委農村政策研究室吳庭美撰寫的《一劑必不可少的補藥——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生產隊“包干到戶”的調查》。這份調查報告的形成,直接原因是張明樓一再請求縣委正式發文同意小崗包干到戶。中共鳳陽縣委推行“大包干”時,雖然暗中保護小崗的包干到戶,甚至在常委會會議上將同意小崗包干到戶記錄在案(參見《縣委常委會議記錄》(1979年8月21日),鳳陽縣檔案館藏,檔案號J1-Y-1979-3。),但又屢次批評包產到戶,包干到戶更是不被允許。直至1979年11月25日,中共鳳陽縣委在電話通知中仍“嚴正宣布”:“在我縣不準包產到戶,不準分田單干。”電話通知還特別批評了板橋區委允許將不超過50%土地劃到戶的做法,明確指出“縣委是反對的,應迅速糾正過來”。(中共鳳陽縣委:《電話通知》(1979年11月25日),鳳陽縣檔案館藏,檔案號J1-Y-1979-14。)這樣一來,張明樓處于兩難境地:不同意小崗包干到戶,會拂逆民意;同意小崗包干到戶,又承擔不起政治責任。12月中旬,他甚至直接要求陳庭元“下個文件給我”,以便萬一將來追查時明晰責任。陳庭元表示縣委發文多有不便,但著手指派吳庭美赴小崗調查。(陳懷仁、夏玉潤編著:《起源:鳳陽大包干實錄》,第237頁;筆者采訪陳懷仁的記錄(2019年8月14日)。)

當年11月13日,中共安徽省委將《關于召開全省農業會議的通知》發至各縣委,要求“深入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認真準備材料”(中共安徽省委:《關于召開全省農業會議的通知》(1979年11月13日)。)。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劑必不可少的補藥》于12月20日完稿。全省農業會議期間,這份調查報告被陳庭元徑直交給了萬里。(參見《安徽農村改革口述史》,第166頁。)直至此時,小崗不僅不是樣板,而且在鳳陽被視為禁區。據《一劑必不可少的補藥》反映,“在縣里整理的一些材料中偶爾出現小崗的例子也都謹慎地被刪去了”(吳庭美、夏玉潤編著:《鳳陽古今》,第234頁。)。

《一劑必不可少的補藥》交至萬里手中,為小崗成為典型埋下了伏筆。通過這篇文章,萬里首次知曉小崗的包干到戶,并大加贊賞:“你看看寫得真好!我像看小說似的一口氣看了兩遍。”(張廣友:《改革風云中的萬里》,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1頁。)與中共滁縣地委政研室整理的《小崗隊分田到戶的生產情況》相比較,《一劑必不可少的補藥》不僅內容更加充實,而且更富有文學性。其主體內容包括“二十多年生產力受到連續摧殘”“一年的喜悅和期望”“‘吸引力帶來的‘麻煩”三個方面,詳細梳理了小崗生產隊1956年以來“地荒、人窮、集體空”的窘境,介紹了其實行包干到戶僅一年便喜獲豐收的業績,進而直接提出了包干到戶的“合法性”問題:“小崗隊‘包干到戶在目前仍然是‘眾矢之的。盡管人們不得不承認這種辦法在長期低產落后地區比其他責任制更能調動群眾積極性,更能增產,但它仍被一些人看成是‘禁區,不敢超越固定框框,因而只好‘一律了。小崗隊在‘一律之下,最近又攏成了八個作業組。這一次群眾雖沒給各級領導作難,但他們內心并不想攏。不少社員說:‘攏起來今后還是搞不好。”(吳庭美、夏玉潤編著:《鳳陽古今》,第235—236頁。)萬里肯定的顯然不只是調查報告優美的文筆,而是包干到戶這一改革舉措。

即便是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萬里也要遵守組織原則,照顧到多數人的意見。1980年1月的全省農業會議上,對包產到戶的爭論仍很激烈。大會秘書組為萬里的總結講話擬了一份草稿,在征求意見時,反對的人稱其為“復辟宣言書”,有人甚至要“改組大會秘書組”。經過反復修改,全省農業會議最終通過了萬里的總結講話。(歐陽淞、高永中主編:《改革開放口述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47頁。)1月12日,中共安徽省委以1980年一號文件的形式發出《轉發萬里、王光宇同志在全省農業會議上的講話的通知》。這份安徽一號文件的重要價值在于肯定包產到戶是“聯系產量責任制的形式之一”,但同時規定“只能限于居住特別分散的偏僻山區和某些長期低產落后的窮隊,不能任意擴大范圍”,且繼續肯定在包產到戶的地方“堅持生產隊統一核算,統一分配”的做法(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等編:《中國新時期農村的變革·中央卷》(上),中共黨史出版社,1998年,第78頁。)。全省農業會議為包產到戶取得“地方戶口”已屬難能可貴,作出允許包干到戶決定的時機顯然還不成熟。這就不難理解,為何萬里在作總結的口頭發言中提及小崗,安徽省委1980年一號文件里卻見不到小崗的蹤影(參見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萬里論著編輯組編:《萬里論農村改革與發展》,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6年,第77頁。)。

三、包干到戶突出重圍

《一劑必不可少的補藥》讓萬里注意到包干到戶,而全省農業會議對此未置一詞。對這一局面,萬里顯然不愿止步。他以實地走訪的形式,非正式地表明了對包干到戶的支持(參見李嘉樹:《信息傳遞與政策抉擇——1977—1980年安徽農村改革路徑的考察》,《南京大學學報》2020年第5期。)。1980年1月24日,萬里首次來到小崗。看到一派豐收的景象后,他表示小崗的包干到戶可以長期實行。不僅如此,他還表態說,別的生產隊也可以學習小崗的做法:“只要對國家有利,對人民有利,哪個學都行!”回到合肥后,萬里在中共安徽省委常委會會議上說:“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管采取哪種形式,只要能增產增收,對國家能多貢獻,集體能多提留,社員生活能大改善,就是好辦法。”(張廣友:《改革風云中的萬里》,第201—202頁。)

小崗包干到戶的成效、《一劑必不可少的補藥》對小崗的宣傳,使得萬里拋棄了統一分配的“清規戒律”,進一步解放了思想。這對后來的中國農村改革有著重要意義,但在當時對安徽農村改革的作用還很有限。1980年4月26日,繼任的省委領導在蕪湖召開的部分地市委書記碰頭會上說,不能把包產到戶說成是“靈丹妙藥”,可以說是“治窮之一方”。“包產到戶,我們說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搞,是帶著慚愧的心情同意的,因為過去犯了許多錯誤,帶來嚴重后果,對不起人民,沒有辦法,才搞這種辦法。”(張廣友:《改革風云中的萬里》,第230頁。)他對包產到戶的看法尚且如此,顯然更難認同包干到戶。

不過,萬里的小崗之行撬動了包干到戶的迅速發展。包干到戶不再只是小崗的問題,而是蔓延成板橋區的問題,甚至成了鳳陽縣的問題。之所以仍是“問題”,是因為彼時中共鳳陽縣委的決策已落后于形勢發展。1980年1月14日即全省農業會議閉幕后的第三天,中共鳳陽縣委提出在“大包干”之外小范圍實行包干到戶的設想,但在1月18日的區委書記碰頭會上被推翻(參見《區委書記碰頭會記錄》(1980年1月18日),鳳陽縣檔案館藏,檔案號J1-Y-1980-5。)。萬里走訪小崗后,中共鳳陽縣委仍連續召開分區座談會,竭力維持“大包干”、禁止搞包干到戶。然而板橋區的社員群眾受萬里小崗之行鼓舞,紛紛仿照小崗搞起了包干到戶。(參見《縣委分區座談會記錄》(1980年2月6—7日),鳳陽縣檔案館藏,檔案號J1-Y-1980-5。)2月26日,鳳陽召開縣委常委和革委會副主任會議時,包干到戶已成為鳳陽縣“棘手的問題”,其中板橋區的包干到戶占比42%(《縣委常委和革委會副主任會議記錄》(1980年2月26日),鳳陽縣檔案館藏,檔案號J1-Y-1980-1。)。3月9日至11日,中共鳳陽縣委召開區委書記和工作隊負責人會議時,整個鳳陽包干到戶約占10%至20%(《區委書記和工作隊負責人會議記錄》(1980年3月9—11日),鳳陽縣檔案館藏,檔案號J1-Y-1980-5。)。雖然此時梨園公社仍要求小崗改為包干到組,但包干到戶在鳳陽已很難抑制,可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陳懷仁、夏玉潤編著:《起源:鳳陽大包干實錄》,第295頁。)。盡管如此,縣委領導仍多次重申不搞包產到戶、分田單干,堅持認為走合作化道路是對的(參見《區委書記和工作隊負責人會議記錄》(1980年3月9—11日),鳳陽縣檔案館藏,檔案號J1-Y-1980-5。)。

鄧小平關于農村政策問題的談話,是中共鳳陽縣委改弦更張的重要原因。1980年5月31日,鄧小平在與胡喬木、鄧力群的談話中肯定了鳳陽的農村改革。他說:“農村政策放寬以后,一些適宜搞包產到戶的地方搞了包產到戶,效果很好,變化很快。安徽肥西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包產到戶,增產幅度很大。‘鳳陽花鼓中唱的那個鳳陽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變面貌。”(《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5頁。)7月4日,鳳陽縣召開區委書記及部委辦負責人會議時,條件較差的“東三區”(板橋區、小溪河區、總鋪區)的包干到戶已高達80%至90%(《區委書記及部委辦負責人會議記錄》(1980年7月4日),鳳陽縣檔案館藏,檔案號J1-Y-1980-5。)。不過此時鄧小平的談話尚未傳達到鳳陽,中共鳳陽縣委仍傾向搞包干到組而非包干到戶。8月初,出席中共滁縣地委會議的陳庭元獲悉談話內容后,向滁縣地委匯報說,打算進一步放寬政策,搞包干到戶。8月7日,鳳陽召開縣委常委和革委會副主任會議,同意全縣實行包干到戶(參見《縣委常委和革委會副主任會議記錄》(1980年8月7日),鳳陽縣檔案館藏,檔案號J1-Y-1980-3。)。8月9日,陳庭元在區委書記匯報會上通報了這一決定,他說:“我們不是弄虛作假,今后我們的旗號還是‘大包干,即包干到組、包干到戶。”(《區委書記匯報會議記錄》(1980年8月9日),鳳陽縣檔案館藏,檔案號J1-Y-1980-5。)至此,“大包干”實至名歸地與小崗聯系在了一起。(這一時期中共鳳陽縣委農村政策的調整過程,參見李嘉樹:《“大包干”政策內涵的歷史流變——基于安徽省鳳陽縣的考察》,《中共黨史研究》2021年第4期。)

四、組織樹立的先進典型

發軔于小崗的包干到戶,統一在了鳳陽“大包干”的麾下(此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人民日報》《安徽日報》有關鳳陽“大包干”的報道,遠多于有關小崗“大包干”或小崗包干到戶的報道。一方面,鳳陽“大包干”早就為世人知曉。另一方面,鳳陽“大包干”不僅涵蓋了小崗包干到戶,也對小崗成為農村改革典型起到了促進作用。因此,二者不僅在政策上合流,在宣傳報道上亦融為一體。為敘述方便起見,后文對此不作細致區分,仍以小崗“大包干”指稱。)。在上級組織的認可和推動下,小崗及其所在的鳳陽成為“大包干”的典型。

中共鳳陽縣委重新界定“大包干”的政策內涵后不久,安徽省委也對包干到戶放寬了政策。其重要原因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思考后,新任第一書記張勁夫的態度發生了積極轉變。1980年9月14日至22日,中共中央召開省、市、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座談會,討論農業生產責任制問題,這為張勁夫的思想解放提供了組織保障。省、市、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座談會形成的會議紀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對包干到戶作出新的規定:“在那些邊遠山區和貧困落后的地區,長期‘吃糧靠返銷,生產靠貸款,生活靠救濟的生產隊,群眾對集體喪失信心,因而要求包產到戶的,應當支持群眾的要求,可以包產到戶,也可以包干到戶,并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保持穩定。”(《當代中國農業合作化》編輯室編:《建國以來農業合作化史料匯編》,中共黨史出版社,1992年,第927頁。)張勁夫獲悉會議紀要內容后,趕在中央文件發出前安排安徽省委貫徹執行(筆者采訪吳昭仁的記錄(2021年1月23日)。按:吳昭仁時為中共安徽省委書記王光宇的秘書。)。9月27日,中共中央正式印發會議紀要,并表示同意紀要的各項意見。10月7日至14日,中共安徽省委召開三級干部會議,重點討論這份紀要。省委關于貫徹中央文件的意見指出:“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長期貧窮落后的地方,可以搞包產到戶的,絕大部分已經搞了,好的和中間狀態的社隊也有一部分搞了包產到戶。本著既穩定大局,又解決實際問題這個總的指導思想,沒有搞包產到戶的,就不要再搞了;已經搞了包產到戶(包括包干到戶)的,要逐步完善、提高。”(陳懷仁、夏玉潤編著:《起源:鳳陽大包干實錄》,第378頁。)這意味著,“大包干”得到了中共中央、安徽省委的組織授權。

中共安徽省委對包干到戶解禁后,鳳陽“大包干”(包干到戶)開始得到宣傳報道,逐漸成為農村改革的先進典型。其首次在《安徽日報》亮相的時間是1980年11月27日。當天的報紙正面介紹了鳳陽的包干到戶:“去年秋種開始,鳳陽縣一些社隊從當地實際出發,試行了大包干到戶生產責任制,用社員的話來說就是:‘上交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這種生產責任制調動了社員的積極性,他們在旱情嚴重的情況下,很好地完成了秋種任務。中共鳳陽縣委認真總結這些經驗,尊重群眾意愿,在全縣推廣這種生產責任制。到今年夏收,實行包干到戶的生產隊占全縣生產隊總數的百分之九十二。”(《鳳陽大包干,抗災奪高產》,《安徽日報》1980年11月27日。)如前所述,從當年8月開始,鳳陽“大包干”已主要指包干到戶。但直到省委三級干部會議閉幕,《安徽日報》提及鳳陽“大包干”的報道卻無一例外地對包干到戶避而不談(以1980年9月21日《安徽日報》頭版的《花鼓之鄉喜氣洋洋》為例,這篇報道對“大包干”的介紹是:“近兩年,鳳陽縣實行了‘大包干形式的生產責任制,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一下子上來了。去年全縣糧食總產四億四千萬斤,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今年雖然受到洪澇災害,午季糧食仍然獲得豐收,每人平均產量達到四百五十斤,預計全年糧食總產可達四億斤以上……”從其表述來看,根本無法知曉當時鳳陽已經在搞包干到戶了。)。省委三級干部會議后,該報對鳳陽的包干到戶才不再遮遮掩掩。這充分說明,鳳陽“大包干”能被報道、宣傳,與中共安徽省委對包干到戶的認可密不可分。

此后,主流報刊刊發有關鳳陽“大包干”的報道時,均將其作為包干到戶的典型。例如1981年1月21日,《安徽日報》刊發《群眾是最好的老師,實際是最好的章程——記鳳陽縣委書記陳庭元推行“大包干”責任制的經過》;1月28日,《人民日報》刊發《符合鳳陽實際就大膽地干——堅持推行“大包干”的縣委書記陳庭元》。兩篇文章均跳過包干到組而直接介紹包干到戶,好像中共鳳陽縣委一開始推行的就是包干到戶(以1981年1月28日《人民日報》頭版的《符合鳳陽實際就大膽地干——堅持推行“大包干”的縣委書記陳庭元》為例,其報道“大包干”比例時說:“這一年,實行‘大包干的生產隊,占全縣總生產隊數的83%”,“1980年,全縣實行‘大包干的生產隊上升到92%”。如前所述,鳳陽縣1980年的“大包干”與1979年的“大包干”根本不是一回事,但該報道未作區分。)。很快,《光明日報》《瞭望》先后分別刊發《鳳陽農村紀事》《中國,有這樣一個村莊》,正面宣傳小崗的包干到戶(參見陳禹山:《鳳陽農村紀事》,《光明日報》1981年3月23日;張萬舒:《中國,有這樣一個村莊》,《瞭望》1981年第2期。)。小崗的突破契合中央文件精神,所以成為農村改革的樣板。

除了主流報刊的宣傳,上級黨政領導對小崗經驗的推廣,進一步促使其成為農村改革標兵。1981年4月16日至20日,農業部部長林乎加一行來到鳳陽調研農業生產責任制。4月17日,陳庭元介紹了小崗包干到戶對周邊社隊的強烈影響后,林乎加給予肯定:“包干到戶,一枝動,百枝搖,有動力!”(《農業部部長林乎加同志來鳳陽調查了解生產責任制問題活動記錄》,鳳陽縣檔案館藏,檔案號J1-Y-1981-4。)中共浙江省委副秘書長厲德馨也隨林乎加來鳳陽調研。4月19日,林乎加特別解釋了厲德馨隨行的緣由:“請浙江同志來,就是要他們松一些。”(《林乎加同志在鳳陽縣西四區座談會上的講話》(1981年4月19日),鳳陽縣檔案館藏,檔案號J1-Y-1981-4。)原來,這是讓浙江省借鑒鳳陽“大包干”的做法。5月12日,張勁夫來到鳳陽,肯定了包干到戶:“你們形勢很好,很鼓舞人。全國都知道,中央領導也知道,來參觀的人很多。”(《張勁夫同志來鳳陽檢查工作時的講話》(1981年5月12日),鳳陽縣檔案館藏,檔案號J1-Y-1981-4。)從上述講話可知,小崗包干到戶的經驗已向外廣泛擴散。

在黨和國家領導人推動下,鳳陽“大包干”進一步躍升為中國農村改革的典型。1981年8月,美國人類學教授南希·岡薩列斯在萬里安排下,對鳳陽進行為期五天的考察訪問。訪問結束后,岡薩列斯說:“這樣干下去,依我看,不要二十年,再過十年,你們鳳陽會在全世界出名的。”她還說,“中國農業的潛力很大,可以成為一個農業出口國”。(《美國教授來到鳳陽農民家》,《人民日報》1981年10月9日。)10月1日,鄧小平在會見哥倫比亞外長萊莫斯時,肯定了鳳陽農村改革。他說:“最近,有個美國女教授到我國歷史上最窮的地方,就是鳳陽縣去訪問,看完后印象很深。農村實行了新的農業政策——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地方還是一個地方,天氣也不好,現在一下子變了,這說明政策對不對頭是很重要的。”(《萬里文選》,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51頁。)

鄧小平的上述言論有利于“大包干”成為樣板,在全國推廣。1981年10月,中共中央召開全國農村工作會議。10月5日,萬里將鳳陽“大包干”作為先進典型介紹給參會代表:“最近美國一位人文學家來中國,她到安徽鳳陽去連看了五天,說在北京聽不懂什么叫責任制,一看懂了,中國這樣發展下去,會成為農業出口國家。她看到了中國農民極大的積極性,興奮得不得了,這是外國人的反應。”(《萬里論農村改革與發展》,第135—136頁。)在萬里等人推動下,包干到戶終于得到中共中央全面肯定。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轉批《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這就是著名的第一個一號文件。文件明確指出:“目前實行的各種責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額計酬,專業承包聯產計酬,聯產到勞,包產到戶、到組,包干到戶、到組,等等,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匯編(1982—2014)》,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頁。)包干到戶第一次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實現了合法化。

一號文件肯定包干到戶后,鳳陽“大包干”更是全國聞名。1982年1月21日,萬里接見中國農村發展問題研究組部分成員時說:“大包干從鳳陽開始,現在遍及半個中國,影響很大,對它的發展趨勢和新出現的問題要作深入的研究。”4月28日,他又在談話中高度贊揚鳳陽“大包干”:“鳳陽出了個朱元璋,統一了中國。當代鳳陽農業上出了個大包干,也統一了中國。”(《萬里論農村改革與發展》,第153、155頁。)

鳳陽“大包干”舉世聞名,帶動小崗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以《人民日報》為例,從1982年至1988年,該報幾乎年年(除1985年外)有鳳陽“大包干”的報道,卻沒有一篇提及小崗。不過,鳳陽與小崗并非截然對立,而是共生共榮。鳳陽“大包干”家喻戶曉后,小崗“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的典型地位也逐步奠定。1989年,《人民日報》提及小崗時,便有“我國震撼世界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就是首先從鳳陽的小崗村開始的”,“小崗生產隊點燃的大包干星星之火,竟以不可阻擋之勢在全國燎原”之類的表述(李昌:《形成廉政建設的大氣候——讀姜春云文章的聯想》,《人民日報》1989年2月11日;《農民日報》編輯部:《億萬農民沿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周年》,《人民日報》1989年10月15日。)。1994年3月,小崗是“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的提法在《人民日報》首次出現(時任《人民日報·各地傳真》專版副主編的錢江回憶,在此之前,“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的提法已經出現,他深受影響。另外,由于小崗名聲顯赫,加上“希望引起讀者注意”,便自然而然地使用了這一提法。參見筆者采訪錢江的記錄(2021年2月4日)。),此后更是屢見不鮮(白禮華、王青:《讓承包地“流”起來——滁州農村開始深化土地承包改革的新探索》,《人民日報》1994年3月28日;《全國人民懷著無比沉痛心情 認真學習小平同志生平事跡》,《人民日報》1997年2月23日。)。這是對小崗典型地位的重要確認。

五、結 語

在中國農村改革的歷史進程中,小崗受到主流媒體密切關注。在小崗由“另類”到“樣板”,最終變成“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的過程中,以下問題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小崗生產隊“另類”地搞包干到戶,受到了中共鳳陽縣委非正式的組織保護。從公社黨委的角度出發,禁止小崗包干到戶其實是一種“理性選擇”,事實上他們也曾這樣做過。在前途未卜的關鍵時刻,小崗包干到戶得以留存的直接原因是中共鳳陽縣委書記陳庭元的口頭交代。允許小崗包干到戶的內容,隨后還被寫進縣委常委會會議記錄。與“紅頭文件”相比較,中共鳳陽縣委對小崗的組織保護顯得不夠“正式”。但考慮到當時的政治社會背景,這種做法不僅可以理解,而且具有相當的政治智慧。

第二,在中央、省委放寬政策前,搞包干到戶的小崗不可能成為宣傳中的典型。1980年1月前,小崗在鳳陽都聲名不彰,其事例“被謹慎地刪去了”,很難為外界所知。當年8月后,中共鳳陽縣委從組織上確認了“大包干”為包干到戶,但《安徽日報》幾次報道鳳陽“大包干”時,卻不提包干到戶,直到中共中央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安徽省委三級干部會議決定貫徹這一文件后,才不再回避,并加大了宣傳力度。抓點帶面是宣傳工作的重要方法,也是典型報道的慣用手法。沒有組織的確認,小崗很難成為宣傳包干到戶的“點”。

第三,小崗能夠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離不開組織的推動。各級黨政領導對“大包干”的推廣直接促使小崗成為農村改革標兵。1980年3月,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并確定萬里任中央書記處書記兼國家農委主任。不久,萬里又出任國務院副總理。有論者指出,這是“關鍵性的人事變動”,“為實現農村改革并取得成功做好了組織保證”①

。得益于萬里的安排,鳳陽“大包干”被作為中國農村改革的典型介紹給來訪外國人士,并得到了鄧小平的肯定。1982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在組織上正式肯定包干到戶。此后,《人民日報》幾乎年年報道鳳陽“大包干”。鳳陽“大包干”聲名遠播后,小崗“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的提法呼之欲出,并于1994年得到了中共中央機關報的確認。

從歷史的發展脈絡來看,“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小崗成為先進典型離不開組織的塑造。

(本文作者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 趙 鵬)

① 余展、高文斌主編:《我認識的杜潤生》,山西經濟出版社,2012年,第113頁。

( 本文是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隊伍建設項目(sztsjh-2023-8-1)的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改革農村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農業(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今日農業(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改革之路
金橋(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提高農村小學習作講評的幾點感悟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7:48
四好農村路關注每一個人的幸福
中國公路(2017年16期)2017-10-14 01:04:28
改革備忘
改革備忘
改革備忘
改革創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傳記文學(2014年8期)2014-03-11 20:16:4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九热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色综合日本| 色综合国产| 国产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就去吻亚洲精品国产欧美|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免费人成又黄又爽的视频网站| 再看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久综合日韩|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原创第一页在线观看| 国产无码在线调教| 狠狠v日韩v欧美v| 五月天久久婷婷|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欧美色图久久|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二区| 97无码免费人妻超级碰碰碰|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 久久美女精品|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最新痴汉在线无码AV| 91精品国产91久无码网站| 亚洲成人手机在线| 国产精品女主播| 四虎AV麻豆|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欧美国产另类| 国产99视频在线| 日本不卡在线|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九九热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 毛片免费视频| 日韩在线1| 亚洲黄网在线|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婷婷伊人五月|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中文字幕色在线|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欧美成人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国产精品手机视频| 久久激情影院| 日本一区高清| 97狠狠操|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97视频在线|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亚洲精品手机在线| 国产一区在线视频观看| 青青青视频蜜桃一区二区|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91色在线观看| 国产xxxxx免费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亚洲午夜天堂|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四虎影视无码永久免费观看| 亚洲三级片在线看| 69视频国产| 欧美狠狠干| 日韩黄色在线| 91视频99|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