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凱
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開始利用大數據和AI技術,提升信貸業務的效率,利用隱私計算打造開放式金融,讓客戶隨時隨地獲得金融服務;氣象領域,高精度計算讓我們能準確地預測惡劣的天氣,醫療大數據讓部分癌癥的治愈成為可能……在這些行業創新的背后,都是強大且無處不在的算力在提供支撐。
的確,在數字經濟時代,算力作為“底層動力”正在改變千行百業,并對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廣泛且深刻的影響。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國人民銀行、國務院國資委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算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計算力方面,算力規模超過300 EFLOPS,智能算力占比達到35%,東西部算力平衡協調發展。并提出打造一批算力新業務、新模式、新業態,在每個重點領域打造30個以上應用標桿。
很明顯,算力基礎設施的高質量發展已經邁上發展的快車道,但算力的底層邏輯,并不在算力本身,而是由算力帶來的價值。循著這條路線,我們在算力不斷躍遷的時代背景下,應該如何重新審視算力的價值?
打破算力鴻溝
僅靠擴大供給并不夠
當以數字化技術為支撐的數字經濟,逐漸成為了社會經濟價值的“數字基建”。那么算力就可以看作是數字化技術形成的生產力,它應該是“數字基建”的“基石”。
《“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的通知》、《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等政策的相繼出臺,讓我國的算力產業步入了高速發展的新階段。在歷史的機遇面前,以數據中心為代表的新基建不斷上馬,以算力為依托的行業創新層出不窮。
最為典型的創新莫過于大模型帶來的風暴,2023年百模大戰的市場熱浪,加速了千行百業向智能化升級的步伐,因此對算力的需求進入到一個更高的階段。
IDC數據顯示,2022 年全球數據總產量81ZB,過去五年平均增速超過25%,全球算力需求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長,而AI應用驅動算力需求增長速度更快,預計到2030年,我們的算力需求將比當前呈現上百倍的增長。
算力的供需鴻溝似乎已經產生,我們看到無論是“新基建”還是“東數西算”,都是為了迎接算力供需挑戰而出臺的新策略。
而伴隨這些新策略的誕生,算力的規模化發展已成定局,但新的課題也由此產生:如何把算力的效率發揮到極致,如何讓算力的價值得到最大化地體現?
舉個例子,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市中心,有一條著名的“七月九日大道”,這條大道共有18條并行車道,并有148米寬,是目前世界上最寬的道路。即便如此,這條大道依然長期處于擁堵不堪的狀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單純依靠拓寬道路,并不能解決交通擁堵的問題。與之同理,單純通過加大通用算力的供應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我們需要針對用戶的具體業務場景,基于不同的業務模型匹配多元的算力,并提升算力與業務的融洽度,以此讓算力發揮更大的價值,這是不是一條更好的路線?
多元算力之變
何為高價值算力?
我們知道,摩爾定律增長放緩,同時馮諾依曼架構進入瓶頸期,海量數據的爆發更加凸顯了通用算力與業務匹配度不高等瓶頸,這些瓶頸都直接或間接地導致傳統計算無法滿足海量的算力需求供應。
因此,多元算力的崛起成為了計算產業中最核心的話題。越來越多的場景開始引入CPU、DSP、GPU、ASIC、FPGA等多種不同計算單元來進行加速計算。與此同時,存儲技術向容量更大,存儲效能更高發展,網絡加速邁向萬兆時代……
連鎖反應之下,也帶來多元的生態適配等多方面的問題。比如,上層算力操作系統、數據庫也在往多模態的方向進行發展,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虛擬化和云的方面也正在加速實現以云原生為方向的新型基礎架構。
這意味著:承載算力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需要結合各層級的技術創新,以更高效的技術架構和應用方式、更低的綜合成本和能源消耗,來支撐全球數字經濟對算力需求爆發式地增長。云原生、平臺化和軟件定義成為多元計算架構下構建數字基礎設施的主要途徑。
以此催生了新算力、新架構演進更迭,也勢必會造就新型數字基礎設施。而金融級數字底座“源啟”的誕生,本質上正是這個新時代的產物。
簡單講,“源啟”是中國電子依托全棧自主計算產業鏈,采用新一代技術架構,為金融等重點行業打造的數字化新型基礎設施。它之所以定義為“金融級”,就明顯不是依靠算力規模取勝的基礎設施,而是通過高品質算力服務來為客戶帶來更高的業務價值。
據了解,“源啟”有出色的垂直優化能力,從芯片到操作系統、數據庫,再到容器、虛擬化和云,一直到上層的中間件和應用開展適配優化,全面提升整個系統的性能達幾十倍以上,化繁為簡,讓每一分算力都物盡其用。
同時,“源啟”也打造了可靠替代傳統架構的技術底座,滿足行業應用對高安全、高可靠、高性能、極致體驗、高速構建和綠色持續的要求。“金融級”架構也代表了一種最佳實踐,讓每個行業都能夠享受到“金融級”的關鍵算力服務。
其實,這也代表一種新的思路:經得起任何壓力考驗的算力,才稱得上是高價值的算力。“金融級”這三個字,很好的定義了這一切。
“源啟2.0”以平臺化服務
匯聚多元超級算力
今年8月18日數字原生·向新而行——數字金融開放創新與架構轉型發展論壇上,中電金信推出金融級數字底座“源啟2.0”,從打通算力到駕馭算力,匯聚多元化超級算力,這是“源啟”2.0對算力時代最深刻的理解。
我們知道,算力供應本身談不上是平臺,要成為平臺化服務,就勢必要整合基礎設施管理、行業數字化實踐和數據價值挖掘等新的內涵,讓算力具備能夠落地行業的屬性。
所以,金融級數字底座“源啟2.0”打造了四大平臺,分別為:基礎運行支撐平臺、數字構建平臺、數據資產平臺和行業AI平臺。
作為面向關鍵行業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一個金融級的超級算力底座,“源啟”的目標也細化為三個方向:
第一,體系化實現技術架構升級轉型,支撐穩定的商業計算和先進計算;第二,提升組織開展數字化研發、生產應用軟件的效率;第三,幫助組織在原生數字世界中實現數字化價值。
不難理解,這三個目標也可看作發揮算力價值的階梯,讓高價值算力能夠“用得上”、“用得好”、“用得精”。
首先,為了幫助所有行業客戶都能夠“用得上”關鍵業務算力,“源啟2.0”把底層的基礎計算能力、云、容器、安全、數據庫等通過一個基礎運行支撐平臺集聚起來,為上層各種的數字化應用提供統一、簡潔的支撐,體系化實現技術架構升級轉型,支撐穩定的商業計算和先進計算。
其次,為了讓行業客戶能夠將算力“用得好”,發揮更大的效率,“源啟2.0”又通過數字構建平臺高效開發,整合成百上千、各種各樣的數字化應用,提升數字化研發的效率,并完成傳統架構應用和數據向“源啟2.0”?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的遷移。
再者,在智能化時代,幫助行業更好的發揮數據價值,將AI算力“用得精”。源啟·數據資產平臺承擔數據產品的生產和服務,讓數據要素在應用之間流動起來,從而將數據轉化為資產,進而讓資產產生價值;而行業AI平臺則與數據資產平臺結合起來,建立了AI算法模型的生產和運行能力,為行業提供針對性、可信的AI算力,數據資產平臺和行業AI平臺助力組織在數字原生世界實現數字化價值。
將算力融入企業,成就了數字化轉型;將算力融入智慧應用,成就了人工智能;將算力融入千行百業,就推動了數字經濟的前進。數字世界的一切美好,都源于算力體系的發展,對每一分算力物盡其用,助力企業調用算力更高效,使用應用系統更便捷,發揮算力的最大價值,這是“源啟2.0”之于算力時代最大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