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峰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濱州市通過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進產業智慧化、智慧產業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建設傳統產業動能轉換先行區、智慧產業融合發展試驗區、“新特優”產業集聚區、軍民融合發展示范區,實現傳統產業上水平、新興產業上規模、基礎設施上臺階、行政效能上層次目標,推動制造業發展。
一、濱州市制造業發展現狀
濱州市全力推進動能轉換,轉型升級步伐堅定。謀劃了高端鋁、高端化工、生態紡織、糧食加工、畜牧水產等五大千億級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醫養健康、現代服務業等五大新興產業。成功舉辦了世界高端鋁業峰會,設立100億元高端鋁產業及園區發展基金,中高端鋁制品占比達到35%,提高了10.3個百分點;7個化工園區、9個重點監控點獲省政府批準,分列全省第3位和第4位;魏橋綠色智能紡織一體化項目實現五項“世界首創”,濱州市被授予“世界級家用紡織品產業集群先行區”;成功舉辦第七屆中國淘寶村高峰論壇;中裕食品在全國率先研發出高品質小麥膳食纖維;鄒平市再次入選全國百強縣。創新驅動明顯增強。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魏橋國科研究院超常規加快建設;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73家,20家企業入選山東省高端品牌培育名單。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全市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管理辦法,籌建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管理服務平臺,著力提升項目管理水平。
二、濱州市產業結構存在問題
1、產業存在亟待解決的“結構偏重、能耗偏高、布局偏亂、鏈條偏短”。一是結構偏重。發電、煉焦和有色金屬等六大高耗能行業實現的工業增加值和利潤占規模以上工業的70%左右,煤炭消費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和利潤同樣占規模以上工業的70%左右。這兩個“70%”和資源環境容量趨近極限、煤炭壓降剛性任務之間的突出矛盾,成為制約工業經濟平穩發展的“攔路虎”。二是能耗偏高。“舊”動能往往是高能耗、高污染、行將淘汰的落后產能,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的局面短期內難以改變,單位能耗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低。三是布局偏亂。產業布局分散,集群化、園區化程度低。未形成優產業聚集優勢。四是鏈條偏短。主導產業整體處于產業鏈和價值鏈中低端。濱州市化工產業高端產品不到40%,紡織產業75%以上的產品為紗和布。
2、生產要素供應緊張。一是有效投資不足。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同比下降5.8%。2023年一季度,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21億元,實際比去年同期減少約60億元;全市工業投資下降32.7%,工業技改投資下降49.8%。二是融資環境趨緊。信貸投放增速放緩,全市不良貸款率較高,擔保圈問題突出,實體企業抽貸現象時有發生,金融風險防控壓力大。三是土地有效供給不足。建設用地總規模面積倒掛,計劃指標繼續減少的趨勢仍然存在。部分破產、“僵尸”企業沒有及時退出,存量建設用地利用效率低。四是勞動力供求矛盾加大。企業“招工難”與勞動者“就業難”并存,技能人才、產業技術工人缺乏。濱州學院、濱州職業學院等高校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結合不夠,職業學校應屆畢業生,選擇在本市就業的不到30%。同時,因創新環境不優、創業載體建設滯后,濱州籍大學生回鄉就業的僅50.23%。
3科技創新水平低。一是研發能力較弱。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的僅占5%。我市近三年未承擔過國家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為4.42件,自主創新能力亟須提高。二是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創新專項資金“杯水車薪”,目前,全市僅有2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14家省級,分別比德州市少8家、30家。三是科技創新企業少。全市高新技術企業124家,僅占全省總量的1.4%,引領作用不強。全市僅有293家企業擁有發明專利,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的企業僅27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僅151家,與省內先進地區差距明顯。
三、推進濱州市制造業強市的深層思考
(一) 深入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充分發揮科技創新
1、抓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體系建設。重點圍繞政策體系、指標體系和評價體系,引導各縣市區加大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力度,引領轉型升級。完善園區產業規劃。鼓勵企業向園區集聚,構建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相融合的發展生態圈,推動產業錯位發展。著力打造北部臨港產業拓展區、中部傳統產業升級區、南部優勢產業引領區,形成“一核三區”空間布局。
2、抓好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實施高端鋁、化工、紡織等五大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行動,推動“老樹發新枝”。對技術改造項目按照“雙招雙引”有關政策給予獎勵,支持企業通過技改加快轉型。3、抓好生產性服務業。深化與華為、京東的戰略合作,加快推進黃河三角洲大數據中心北海華為大數據中心建設,將云計算、大數據技術優勢與濱州特色產業資源優勢有機結合,創新特色產業發展模式,加快傳統產業與電子商務深度融合。圍繞研發設計、綠色低碳、人力資本服務、品牌建設、融資租賃、電子商務等重點領域,切實提高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水平。
4、推動企業轉型升級,豐富產品線。對于無價值無資源的企業,加大“僵尸”企業清理力度。對于破產、“僵尸”企業,采用市場、行政等多種措施,加大市場出清力度,為新動能發展拓展空間。對于有治理價值、有優質資源、有發展前景的企業,通過重組、剝離、引入投資等各種資本運營手段恢復其發展機能和運營活力,培育新動能,塑造新形象。
5、抓好“飛地經濟”。堅持全市產業發展“一盤棋”和優勢互補原則,鼓勵各縣市區之間進行“互飛”。“飛地”項目落戶園區后,享受“飛入地”各項優惠政策和服務。對政府主導的搬遷項目形成的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原基數部分歸“飛出地”享有,增量部分由雙方協調確定。
(二)加大力度抓好項目落地,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1、破解能源保障難題。鼓勵能源消耗低碳化,推進傳統產業節能技術改造和產能整合壓減,拓展能源新空間。爭取國家、省里的支持,推進能源結構多元化,探索論證“核能替代”課題;推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和生物質能替代煤工程,大力支持風電、光伏項目建設。降低新舊動能轉換時對環境的沖擊,成為濱州經濟的“潤滑油”和“清潔劑”。積極爭取上級煤炭消費指標支持。
2、破解土地有效供應難題。開展“五未土地”處置專項行動,每年處置低效土地不少于1萬畝,五年內處置完成;加快實施“標準地”改革和標準廠房提升工程,各縣市區年內建設標準廠房10萬平方米,推廣以“畝均論英雄”。采用將閑置土地處置同新增建設用地指標掛鉤等措施,盤活利用閑置土地。
3、破解融資難、融資貴難題。實施“企業增信行動”,推廣無還本續貸業務,設立中小微企業風險補償資金、貸款風險資金池、建立地方金融穩定資金、實施央行資金助力工程,破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困境。加強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設立市級直擔公司,強化再擔保公司功能,努力化解企業擔保圈問題。加大清理規范涉企收費力度,推進地方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零收費”。
(三)通過創新促進轉型升級,振興工業經濟
1.對接濱州渤海科創城,促進工業產業轉型升級。 縣域經濟的發展需要關注工業產業的轉型升級,積極對接濱州渤海科創城,借助科創城的帶動與輻射作用,培育眾創空間、農科驛站、科技企業孵化器等。需要推進產學研結合的經濟發展模式,推進科研成果最快速度地轉化為生產力,要在工業技改企業上加大投資力度,重點培植50強的工業領軍企業。
2.以工業園區為平臺,實現工業制造業的跨越式發展。當前裝備制造、智能制造業、工業物聯網成為推動工業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工業企業發展的重要方向。需要打造工業園區作為推進工業轉型的重要平臺,打造智能制造業、化工、農產品加工、紡織等四大工業為內容的“四位一體”的工業園區建設,促使上述的四大產業成為支柱性產業。
(四)創新機制體制建設,持續激發全社會活力
1、建立優質高效的運行體制機制。實施好《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方案》,激發開發區發展內生動力。按照開發區主導產業規劃,制定實施細則,健全配套政策,加快錯位發展。完善管理體制、運營模式、要素保障等重點事項,健全激勵擔當、競爭發展的干部人事和績效薪酬制度,全面激發開發區活力。發揮好新舊動能轉換“綜試區”主戰場作用,大膽推進“先行先試”步伐,在創新發展、人才引進、優質服務等方面,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2、謀劃高質量發展的產業體系。依托各開發區現有主導產業,統籌考慮開發區的空間布局、產業布局和發展布局,明確2-3個特色產業,配套制定各開發區上下游產業鏈的“產業圖譜”,實現橫向發展產業群、縱向拉長產業鏈的新模式,在全市形成錯位發展的良性循環。加大園區建設力度,實現集群式發展,要做好園區規劃和建設保障,
3、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協同創新體系。支持鼓勵企業與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穩固的科技合作關系,通過聯合開展技術研發、共建共享研發中心、人才雙向任職等方式,解決企業自身科研力量薄弱問題。謀劃一批具有創新潛力和成長潛力的項目,在市場采購、技術支持、融資并購等方面提供“一對一”服務,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四是加快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計劃。
4、加快建設創新平臺。建立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強化政府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引導作用。聚焦“十強”產業,創建一批省級以上研發平臺。以“世界高端鋁業峰會”為契機、以鄒平市中國“鋁谷”平臺為載體,加快推進濱州鋁產業集群發展,打造世界高端鋁產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