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根廷“眼鏡銀行”回收、改造閑置眼鏡,配合眼科檢測,每月為貧困地區制作約200副眼鏡。
“創造未來”基金會位于阿根廷西北部城市圣米格爾–德圖庫曼。在基金會辦公室的旁邊,有一間堆滿箱子的房間,每個箱子上都貼著標簽,寫著“待維修”“待發貨”“金屬”“塑料”。箱子里裝著各種眼鏡,舊款的、新潮的,以及太陽鏡,都保存完好,其中有不少還是帶著眼鏡盒的。各式各樣的鏡框和鏡片正焦急等待著它們的新主人。
“眼鏡銀行”倡議始于七年前,是一個關注社會公平、教育、就業培訓和環境的基金會項目。該項目旨在改造廢棄的眼鏡,送給無力購買的人。2018年的官方數據顯示,阿根廷有近90萬人有不同程度的視力障礙。
和許多創意一樣,這個想法也產生于靈光乍現。“眼鏡銀行”倡議發起人、“創造未來”基金會主席恩里克·巴赫說:“一家公立學校希望我們為孩子們提供拖鞋、電腦、圍裙和眼鏡。我們買過幾次,但后來就買不起了,因為我們只是一個小基金會。然后,我們開始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我想到了制作三維眼鏡,在與國家技術大學的工程師討論時,靈光一現——可不可以回收、改造舊眼鏡呢?”
于是,他們回收了兩箱眼鏡,為學校解決了問題。巴赫和他的團隊本以為大功告成了,但又接到了來自阿瑪伊查原住民社區的請求。
阿瑪伊查地處偏遠,只有基礎醫療能到達那里。團隊帶著眼鏡和一名眼科醫生過去,大約200名患有不同視力問題的人正聚在那里翹首以盼。患者數量眾多不僅是因為醫療條件差,也是由于當地海拔較高,2200米以上,太陽輻射強烈。
巴赫說:“這種情形讓我們覺得有義務幫助他們。于是,我與眼鏡工廠還有一些品牌建立聯系,拿到了一些有小瑕疵的眼鏡。就這樣,我們搜集到了大約250副眼鏡。項目也逐漸發展壯大,并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因此收到的捐贈數量可觀。捐贈主要來自個人,另一部分來自公司、教育機構和教堂組織的募捐活動。”
收到捐贈后,基金會員工和志愿者的第一步工作是對眼鏡進行分類,檢查其材質以及是否完好。對于申請免費眼鏡的人,機構有一定的要求。
巴赫說:“阿根廷社保涵蓋配眼鏡的費用,我們的目標群體是那些沒有社保或失業的人。申請者必須出示國家社會保障局的證明,退休人員除外,因為老年人通常每兩年才能報一副眼鏡。而在此期間,他們的眼鏡可能會丟失或損壞,他們等不了那么久。”此外,殘疾人和其他疾病患者也無需出示證明。
接下來,人們預約前往基金會,在那里選擇自己喜歡的鏡框,然后就是制作鏡片。
巴赫說:“只需幾分鐘,一切就緒。選好鏡框后,我們會把東西寄給合作的眼鏡店。幾天后,眼鏡就會送到需要的人手中。我們有記錄本登記他們的簽名,這樣捐贈者就會知道眼鏡的去向。”


“眼鏡銀行”每月制作大約200副眼鏡,資金主要來源于個人和公司的捐款。每副眼鏡象征性收取1500阿根廷比索(約合人民幣31元),而且只要求有支付能力的人付款,這個價格約為市場上低度數眼鏡價格的5%。“眼鏡銀行”的成功運作得益于日益強大的支持網絡。
不久前,團隊與一家運輸公司達成了協議,可以將全國各地的捐贈免費運送到圖庫曼。團隊在薩爾塔、胡胡伊和布宜諾斯艾利斯也開設了固定接收點,還在大洋彼岸的西班牙設立了機構。
弗朗西斯科·帕尼達是索爾瑪光學公司的研發和生產經理,該公司負責為“眼鏡銀行”項目制作眼鏡。他認為,該項目不僅利于社會,還給了那些難以回收、將被填埋的材料“二次生命”。他說:“有時我們會忽略視力的重要性,它和個人發展息息相關。沒有良好的視力,我們就無法學習或發展更好的事業。我們的出發點也是助益個人發展。”
除了生產眼鏡,該項目也經常與圖庫曼以外的醫療隊合作開展活動。他們接觸的很多患者都是第一次與眼科專家交流,因此有時會出現發現眼疾需要去醫院就診的情況。
“我們會給他們進行屈光度檢查,然后按度數配鏡。不過,有些情況是配眼鏡解決不了的,比如檢查出高眼壓、青光眼、白內障、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疾病。這個項目經常深入到缺醫少藥的地方。”圖庫曼帕迪利亞醫院住院部主任、眼科醫生戴安娜·龐塞說。她時常參與這個項目的活動。
正午烈日炎炎,巴赫向我們展示數百個已有主人的眼鏡。他提到一年前有個女孩曾因沒有眼鏡而無法上學,還有另一個患有無虹膜癥的孩子最終戴上了特殊眼鏡。看著這些眼鏡,巴赫臉上洋溢著自豪和欣慰。他說:“大家都知道紙片可以回收,卻沒想過眼鏡也可以。我們解決了之前未能解決的問題,讓眼鏡得到再利用,惠及那些生活困難的人。這個項目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可以說,這不僅僅是一副眼鏡,我們送出去的每副眼鏡背后都有一段人生故事。”
編輯:馬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