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
規規矩矩做傘,踏踏實實做人。
作為瀘州市江陽區畢家油紙傘第六代傳人、中國唯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制作技藝國家級傳承人,畢六福用一生的執著與堅守,將油紙傘制作技藝代代相傳。2016年,畢六福以純手工制作的16.2米油紙傘成功挑戰世界吉尼斯最大油紙傘紀錄,被譽為“中國傘王”;他注冊的“畢六福”油紙傘品牌,改變了油紙傘無品牌的歷史;他將油紙傘非遺技藝帶出國門,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
家風家訓,錚錚傘骨精神
油紙傘工藝的使用和傳承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間,制作歷史有400余年,在這400余年的制傘歷史長河中,畢家油紙傘的身影已存在了300余年。歷經五代傳人,傳統制作工藝一脈相傳,畢六福是第六代傳人、中國唯一的手工油紙傘代表性傳人。六代人傳承的不僅僅是油紙傘的制作工藝,還有畢家嚴格的家風家訓。
在瀘州市江陽區分水嶺鎮老街油紙傘廠門楣正上方,掛著畢家家訓——“規規矩矩做傘,踏踏實實做人”。牌匾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從小,父親就教導畢六福做人要以誠信為本,只有踏踏實實、信守承諾才會有所成就。做傘是同樣的道理,只有嚴把每一道工序的質量關,才能做出好傘。這是畢家的傳家寶,什么時候都不能忘!一直以來,畢六福都把這十二個字的家訓深深地銘刻在心上。
堅守工藝,傳承不忘創新
手工生產油紙傘,從開料到制作完畢,一把傘要經歷下料、制傘骨、切紙、制版、石印、網邊、裱傘、上油、穿線、裝訂等100多道工序,使用上百種工具,單是各種零件就達80多種。所有工序中,目前只有鉆孔等幾個工序可以采用電動工具,算是脫離了手工,其他的工序依然需要人工完成,制作一把傘大約需要半個月。
油紙傘制作工序繁多,制作成本相對高,很多制作油紙傘的師傅紛紛改行,導致油紙傘一度沒落,技藝瀕臨失傳境地,到20世紀90年代末,瀘州僅剩下畢六福帶領下的分水嶺油紙傘廠等極少數師傅還咬牙堅持。制作油紙傘的桐油大幅度漲價,分水嶺油紙傘廠試著用化學油做傘,但時間長了傘面就粘住了,傘紙變得又脆又硬。要保住傳統,必須用桐油!原本油紙傘的利潤就薄,這樣一來,利潤更薄。畢六福卻毅然選擇了保持傳統,遠走貴州桐油產地,直接用油紙傘換桐油。畢六福說:“那個時候想的就是不能讓這門幾百年的老手藝砸在我手里。”
一根根線,細如絲;一根根竹,密如篾;一張張彩繪油紙,細細地刷上桐油,粘在撐起的龍骨架上……制作油紙傘的100多道工序,畢六福全部了然于胸。他堅持用傳統的方法制作油紙傘,嚴把每一道工序,精選桐油、楠竹、巖桐木、皮紙等原材料,從不偷工減料,用一把把精美的油紙傘踐行著“規規矩矩做傘,踏踏實實做人”的家風家訓。
畢六福深深地意識到,純手工制作油紙傘技藝的傳承,除了重續油紙傘制作工藝外,創新是必不可少的,做出符合現代人審美和偏好的東西才能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于是,畢六福攜兒子畢原紳悉心研究,對油紙傘進行大膽的創新和改進,先后開發了加紗工藝油紙傘、石印油紙傘、無桐油味和芳香防雨型油紙傘等,為上千年的古韻油紙傘文化翻開了新的篇章。
為了讓更多的現代人愛上古風油紙傘,讓油紙傘技藝和文化得以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在國風和國潮文化影響下,畢六福還積極開展跨界融合,讓兒子和兒媳利用互聯網對油紙傘進行展示和推廣,將油紙傘很好地融入到各行各業中,讓國外友人也逐漸關注到油紙傘,讓更多的人體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這樣的堅持和堅守,贏得了良好口碑。2008年分水油紙傘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畢六福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制作技藝國家級唯一法定傳承人,油紙傘也通過互聯網打入海外市場,遠銷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在成都大運會上,直徑3.5米的分水油紙傘成為各國友人爭相打卡的“許愿傘”……目前,分水油紙傘每年銷售10余萬把、銷售額1000余萬元,帶動就業500余人。
踐行使命,傳技藝更傳精神
畢六福的父親臨終時囑咐他:“一定要把分水油紙傘搞下去,把這門手藝傳下去,把傘文化發揚光大。”多年來,他一直牢記父親囑托、信守承諾。
20世紀70年代,油紙傘市場漸受沖擊。1994年,分水嶺油紙傘廠在幾近倒閉的情況下,交給了畢六福承包。此后的4年,廠里退休工人的工資發放,全靠畢六福妻子開的蜂窩煤廠的收入支撐。
2005年市場有了好轉,為了提高油紙傘質量,畢六福長期奔走在湖南、江西、上海等地的傘廠參觀交流,深入云南、貴州、廣西的民族地區學習研究。他的執著得到同行們的尊重和認同,他和同行們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合作互惠近20年。
分水油紙傘申遺成功后,畢六福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在成都當白領的兒子和兒媳辭職回家,跟著自己學習做傘。“油紙傘的手藝是一輩輩人傳下來的,不能丟!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我有義務傳承文化,弘揚傳統,這是責任,也是使命。”畢六福說,現在他年幼的孫女和孫子也喜歡上了油紙傘,像模像樣地開始跟著學習做傘,他琢磨著把兒子、孫女、孫子培養成分水油紙傘技藝的第七代和第八代傳承人。
畢六福除了教兒孫輩學做傘,還免費向更多人傳授這門手藝,累計開展義務講解、義務培訓等非遺傳承實踐活動1000余場,受益人數10余萬人。他還在江陽區分水嶺中學“鄉村學校少年宮”里當起了義務教師,指導師生學習油紙傘制作技藝。近年來,他頻頻被中央美術學院、四川大學等高校邀請前往講授制傘技藝,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他說:“傳承是我的使命和心愿,也是信守父親臨終前的囑托,既要傳技藝,更要傳精神,讓更多人了解傘文化,讓更多人喜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