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素怡:廣州聽說吧心理咨詢中心資深咨詢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廣東省婦聯“維權服務站”心理顧問。

我的男友是一名醫生,工作常常處于高壓狀態,每天需要處理各種繁雜的醫務事項,導致他很煩躁。而我是第一次戀愛,缺乏經驗,于是常常上網學習一些戀愛技巧。網上都說一段好的親密關系,是伴侶能提供情緒價值,接住對方的負面情緒。
我便學著去提供情緒價值,安慰、陪伴他,聽他講一些煩心事。我盡力地包容他,可是我自己的生活里也有一堆亂七八糟的事情,我想跟他傾訴,但又擔心會增加他的壓力。
雖然我努力保持著耐心,但是男朋友的焦躁失眠狀態仍持續著,久而久之,我都不敢跟他分享讓自己喜悅的事情了。甚至會在自己快樂的時候出現負罪感,覺得自己不應該開心,也為自己無法幫助男友而感到自責,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我們的相處不再是輕松愜意的,反而充滿了各種負面情緒和自我內耗。我不想讓戀愛談得這么累,我該怎么辦呢?
當親近的人陷入情緒困境中,我們自然會想去幫助對方,成為對方的支持。但前提是,我們首先要照顧好自己。無論在哪種關系中,“我”都不應該成為“我們”的犧牲品。
一段能提供情緒價值的平衡關系,應該是雙方“勢均力敵”,互動能接住彼此的負面情緒,而不是總是一味的一方提供,另一方索取。長此以往,單靠一個人來托舉兩個人的情緒,只會不斷地消耗掉一方的能量,演變成關系的失衡。
此外,情緒具有傳染性,因為彼此關系親密,我們自然很容易被對方的負面情緒所影響,覺得自己應該做些什么來讓伴侶好一點,這無可厚非。而如果像薇薇這樣對于自身的積極情緒,內心產生了負罪感,這其實是一種與伴侶邊界不清的模糊狀態,把伴侶跟自己的情緒融合在一起,因為伴侶不開心了,自己就沒有資格開心。
在親密關系中,為情緒劃定邊界是很重要。雖然是親密關系,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悲歡各不相通。我們可以跟伴侶傾訴自己的情緒,可以對伴侶表達共情、理解和支持,但誰都沒有義務要解決對方的情緒問題。
很多時候,伴侶的負面情緒并不是針對我們,他只是需要有個安全的空間來合理安放自己的情緒,我們更多的是給予足夠的信賴與陪伴即可。
相反,認為自己要為伴侶的負面情緒負責,可能會讓伴侶產生不被信任的感覺:因為自己無法為自己的情緒負責,無法去消化自己的情緒,所以需要對方來幫忙。
同時,薇薇需要去探索一下,你為此感到自責的背后,是否隱藏著希望自己對伴侶有用的期待,將自己“是否有用”與伴侶“是否愛我”聯系在一起的想法;是否存在著自己要做完美伴侶的高要求。
這些潛在的期待、想法,可能會讓你在看到伴侶沒能變好時感到無力、沮喪,深感自己失敗無能。在自我的質疑與否定中,更加增添彼此相處的壓力,離自己想要的輕松愜意的戀愛體驗越來越遠。
如果薇薇清楚了解自己面對伴侶負面情緒時各種內心狀態的深層原因,樹立界限分明的情緒邊界,放下對自我的高期待,便能以更加輕松健康、少負擔、少消耗的心態和方式來與伴侶相處。
責編/劉璐
E-mail:76864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