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俐 李蓉
(四川省計算機研究院 《計算機應用研究》編輯部,四川 成都 610041)
根據數據分析機構 Newzoo 的數據表明,中國2022 年擁有超過 9.5 億智能手機用戶。智能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媒介,微信融合了通信、社交等功能,其中的公眾平臺功能逐步發展,為期刊微信公眾號的推出提供了契機。[1]
據《2023|B2B 企業微信公眾號運營報告》最新數據表明,2022 年微信公眾號在B2B 企業營銷中,依舊占據重要位置:在企業的所有潛在用戶中,公眾號粉絲占比超半數的企業數量自2020-2022 逐年增長,從26%到37%,再到57%。[2]這說明微信公眾號對絕大多數企業來說一直是至關重要的。
微信公眾平臺可以向特定群體推送文字、圖片、語音信息,進行一對多的自媒體活動的特性,頗受傳統媒體青睞,已有越來越多的學術期刊開通了微信公眾平臺,參與媒介融合實踐。[3]但由于系統模板等原因,大多數期刊公眾號上僅有較少的一些基本功能,主要是提供期刊的閱讀、文章的推送等等。同時期刊對于公眾號運營的效果也統計得不夠,缺乏對推廣效率的量化評估。[4]現階段,我國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的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在推廣過程中仍有不足,集中體現為平臺建設不理想、內容吸引力不足、交互性特點不明顯、推廣宣傳滯后等問題。[5]
在已有作者用戶中,公眾號提供給作者用戶的分享功能構建仍有不足,讀者對感興趣的公眾文章可能存在“轉發難”的問題。[6]程琴娟等人[7]指出了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存在的一些問題。總的來說,大多數期刊的微信公眾號功能大同小異,受限于模板及手機屏幕尺寸等諸多因素,用戶的整體使用感受還是差強人意。周華清[8]從分析高校教師微信公眾號閱讀行為的角度出發,對學術期刊微信平臺運營進行了思考。王玉君[9]從傳統紙媒在微信公眾號運用方面的優勢、存在問題及運營策略進行了探析。本文以《計算機應用研究》期刊的微信公眾號為例,將從一些功能細節去探討期刊公眾號如何增強用戶黏性、提高用戶體驗。
目前,國內大多數期刊的公眾號運營開發方式主要有兩類:一是期刊編輯部獨立開發運營,二是由期刊網站模板開發者進行相應的微信產品開發。
(a)編輯部獨立運營公眾號。由于絕大多數編輯部辦刊人員數量有限,以及受專業影響等多種因素,獨自開發運營微信公眾號的期刊不多,進而開發出的公眾號存在功能單一,形式欠缺,內容更新緩慢等多種問題。
(b)第三方的網站模板開發者運營期刊公眾號。目前國內大多數期刊的網站開發公司主要有北京瑪格泰克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仁和匯智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大多數期刊網站是這幾家公司進行的模板開發。
《計算機應用研究》微信公眾號是由《計算機應用研究》編輯部獨立開發運營,最早于2019 年2 月上線。上線以來就具備圖1 所示功能,圖片來源于期刊公眾號手機端屏幕截圖。

圖1
與其他大多數計算機類學術期刊相似,《計算機應用研究》的微信公眾號主要能提供優先出版和正式出版的全文免費閱讀及下載。作者、審稿人和編輯等以網站注冊數據進行微信公眾號的綁定。作者投稿后,能夠實現作者稿件狀態提醒以及錄用后的交互等。綁定后相當于網站一直保持登錄狀態,后臺程序檢測到稿件狀態變化便會推送相關信息。
國內較多學術期刊采用北京瑪格泰克科技有限公司的采編系統,該公司在2019 年8 月12 日發布了公司產品——期刊微信公眾號平臺。該平臺可以為作者提供稿件狀態動態變化即時通知,催繳費用通知、催修改稿通知、催清樣通知,及退稿通知和錄用通知等;為審稿人提供送審邀請通知、催審通知等。目前,有超過500 種期刊在使用該微信服務平臺。[10]總的來說,《計算機應用研究》微信公眾號目前僅具備大多數學術期刊公眾號都具備的基本功能,但自上線以來由于多種因素,公眾號功能一直尚未發生變化,十分有必要探索“新功能”增強用戶體驗。
絕大多數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專業性強、學術性強,主要受眾群體為高校教師、科研工作者、碩博研究生等研究人群。程琴娟,閆瓊[7]調查發現高校教師對學科學術動態類、研究方法類、科研經驗分享類最感興趣,說明研究人員閱讀學術類微信公眾號目的是提升科研能力,滿足科研工作需求。因此,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的功能完善和內容策劃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據筆者了解,有極少數期刊的微信公眾號辦得有聲有色,有會議直播、網上商城等,但大多數期刊微信公眾號功能還是較為單一,本節主要以《計算機應用研究》期刊的公眾號為例,探討需要完善的一些功能,簡要總結為以下幾點。
3.1.1 開放更多的注冊途徑和方式
關于用戶注冊,目前絕大多數期刊的注冊仍然僅是在官網手動注冊,一般存在注冊耗時較長、密碼容易遺忘等問題,用戶體驗較差。隨著手機號實名認證、微信和支付寶等平臺實名認證的推廣,以及手機終端基于人臉識別等性能的提升,亟須探索移動端的快速注冊。若開放移動端的公眾號快速注冊,但移動端數據庫以及微信、支付寶等賬戶和網站數據庫之間的融合與管理可能存在一定的技術難度。實名認證具有傳統網站注冊無法實名的優勢,更有利于減少“中介”代投等行為的發生,且作者對投稿行為無法抵賴,更有利于凈化學術氛圍。尤其是同一公司開發的模板期刊網站,如果能夠實現“一個網站注冊,多個網站可用”不僅能給作者提供便利,也能提高模板網站公司的競爭力。在保證作者信息隱私安全的基礎上,盡量提供給編輯部看到同一稿件的投稿過程和處理結果,有利于編輯部高效協同處理稿件,更能減少“論文中介”一稿多投。
3.1.2 實現移動端的快速投稿
嘗試探索開放更多的網站接口,讓作者在手機端就能輕松完成投稿。《計算機應用研究》使用的是北京勤云科技有限公司的系統,該系統的優點是能自動解析文檔的內容,投稿快捷。公眾號若能夠與網站系統進行功能融合,為移動端投稿提供較大便利。先關注公眾號后投稿與網站投稿后關注綁定公眾號相輔相成,也省去了作者的繁瑣操作。由于大多數網站都是基于模板開發,在投稿解析過程中,很可能因為一些小問題導致解析出錯,投稿體驗并不順滑,增加解析出錯冗余度也是很有必要的。甚至可以嘗試移動端可以未關注即可完成投稿,投稿后自動綁定。
3.1.3 提供更多內容的精準推送
由于計算機學科涉及的面非常廣泛,同一研究方向下仍有較多細的研究分支,每一位研究者并不是都需要每一期的所有文章,所以有必要探索對作者讀者進行“畫像”,進行更精確的內容推送。對于作者研究方向進行自動分詞以及對讀者進行閱讀興趣提取,目前仍是一個技術難點。如果目前還未能利用現有的分詞包,可能前期也可以依賴作者讀者手動標記關鍵詞的方式來實現。還有文章推送數量對于每個用戶的心理接受度也是不一樣的,另外由于手機屏幕大小的限制,所以有必要通過多種技術手段來探尋為不同用戶進行最佳的內容推送和數量推送。周冰冰,張豐豐,顧雪竹等[11]提到WCI 排名前 5 的中醫學與中藥學期刊訂閱號和服務號微信平臺的原創性文章較多,并且活躍度也較高。這也說明期刊公眾號活躍度高,有吸引力的文章會明顯增強期刊的傳播效果。
據筆者所了解,上述三點功能目前還鮮有期刊公眾號實現。
在公眾號制作稿件處理流程圖和投稿指南,以簡潔合適的形式讓作者清楚整個流程以及相應的周期。目的是要給作者一個清晰全面地指引,在不同階段對作者起到必要的提醒,讓作者與編輯部之間的配合更高效。并且流程完畢后有閉環提醒,甚至可以讓用戶對本次投稿及出版進行評價以及給一些意見和建議。由于每篇文章處理流程不一定完全一致,而且網站數據交互狀態的后臺數據庫狀態也可能較為復雜,繪制簡潔清晰的流程圖也存在一定困難。
公眾號文章嘗試提供語音閱讀、講解等功能。期刊原本刊登的文章由于篇幅及格式等原因,若僅僅是單一實現語音閱讀功能,仍難達到較好的用戶體驗。有必要對文章進行核心內容的提取,或者請作者進行文章核心內容的講解,進行必要的適合公眾號發布的“二次創作”。目前相對容易實現的是對文章進行文字上的要點概括,音/視頻講解等等。武曉耕[12]提出期刊視頻號已被一些期刊用于辦刊實踐,筆者認為期刊公眾號若能與視頻號進行配合,能起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尤其是看似簡單的視頻制作,真正要將學術期刊文章的核心內容做到深入淺出,讓廣大讀者接受或者是提高吸引力還是并不容易的。這就需要編輯部結合自身編輯人員情況,進行中長期的人才布局,或者是期待期刊網站模板開發者取得更多重大的技術創新,進行簡易的重點提取或者是模塊化內容減輕后端視頻制作壓力。
擴展審稿人審稿和編輯移動辦公功能。目前絕大多數公眾號都還只能通過電腦在網站上進行登錄進行相關操作,大多數移動端的設備已經能夠支持多個App 同時打開的功能,移動端手機語音輸入也非常便捷,審稿人填寫審稿意見也會較為便利,便于工作效率提升。公眾號將網站功能濃縮為精華,確保網站的主要操作在移動端即能實現。
目前大多數計算機類學術期刊公眾號之間的運營還存在這樣的問題:不同期刊的公眾號之間缺乏聯動,就像一個個“數據孤島”,對于同一位作者,常需要關注多個公眾號,而且在執行關注時還較為繁瑣,比如 :需要自己去尋找公眾號二維碼,有的期刊甚至在網站主頁或者是刊物封面出現多個公眾號,可能會降低讀者用戶的關注熱情。很多學校同一作者一般不會在同一期刊發表太多文章,期刊之間并不存在激烈的競爭關系,有必要探索期刊與期刊的公眾號之間進行流量的帶動,比如:將同一關鍵詞的不同期刊文章進行共同推送。很多專業的期刊都已經在運營相關領域期刊的集群,在此也希望期刊集群能夠針對自身專業領域的特點,各期刊集思廣益,真正把服務好作者讀者放在第一位。
目前微信公眾號對于文章內容的搜索菜單較為單一,甚至可以說是“隱蔽”,可以嘗試發布一些熱門且公眾感興趣的學科熱點文章來吸引更多的科技愛好者,以期增大用戶基數。
另外,借助其他高使用頻率App 對公眾號文章進行推送,甚至可與相關專業相關受眾的自媒體進行內容互發,達到公眾號的“吸粉”作用,增加用戶群體。筆者以上提到的“引流”方法可能停留在較為膚淺的層面,也希望能看到更多期刊同仁能有這些方面的文章可以發文探討。丁曉清,賈程秀男,鄧齊濱[13]提到需要不斷完善公眾號的服務,如增加菜單欄、可視化的視頻號進行內容互動引流,完善小程序的閱讀、付費功能等。
目前絕大多數期刊對于微信公眾號的推廣方式也非常有限,途徑較為單一,往往主要依靠自己官網和雜志封面進行推廣,線下的推廣方式仍需大力探索。
隨著5G的普及以及智能設備運算能力的持續提高,公眾號的文章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亟須考慮。尤其是如何對文章內容進行評論或者與文章作者對于核心內容的進行交互仍有必要。有趣的交互形式毫無疑問是能吸引更多用戶的,希望學術期刊也都能“嚴肅活潑”。
對于未知功能的探討,還可以通過編輯人員多進行市場調研,看看是否其他期刊公眾號或者其他行業公眾號是否有些亮點功能可以“為我所用”。當然也要根據自身情況,不盲目跟風。總之,在融媒體時代,科技期刊編輯除了需要具備傳統編輯必須具備的政治素養、職業素養和專業素養,也需要具備適應融媒體發展的設計排版能力、內容推廣能力、科研能力,科技期刊編輯應將傳統出版和數字出版相結合,充分利用融媒體,切實提高科技期刊的學術質量和社會影響力。[14]
對于每個期刊的公眾號而言,提高用戶體驗、增強用戶黏性其實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在確保完善了基本功能之后,還要進行后續的長期持續探索。目前也有一些期刊的公眾號運營狀況較好,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推送得當,為用戶提供了較好的用戶體驗。但由于期刊與期刊之間專業及受眾等差異,也不能盲目照搬和借鑒。并且由于絕大多數編輯部人員有限,原本承擔的工作量已經較為繁重,很多期刊公眾號的內容更新非常不及時,下一步準備探索的是公眾號文章的半自動或自動化程序處理。本文中提到的一些內容希望能為同行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繼續為提升用戶體驗共同努力。當然也希望此文能給期刊模板網站開發公司的研發人員一些啟發,在保證作者隱私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給作者帶來更多便利,尤其是“一個網站注冊,多個網站可用”應該是具備實現條件,并且可以減少重復開發,模板開發公司作為“可信第三方”,編輯部在允許的范圍內共享期刊間的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