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丘 躍,雷夢婷
貴州荔波縣朝陽鎮洪江村山多地少,村域四周群山環繞,耕地資源非常寶貴。近年來,洪江村致力打造“生態為本、文化為魂、教育為根、旅游為行”的“洪江國際藝術村”。隨著洪江村在藝術界的名氣日益增大,進駐洪江村的藝術家也越來越多,村莊建設用地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長,開發建設與保護的矛盾日漸凸顯,因此,迫切需要評估洪江村范圍內每個地塊的建設適宜性程度,為村莊的發展提供參考。
洪江村是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朝陽鎮的下轄村,地處朝陽鎮的西面,東與朝陽村、岜馬村接壤,南與板麥村浪聾組和小七孔鎮拉歐村交界,西與小七孔鎮聯山村及覺鞏村相連,北與朝陽鎮山江村相鄰,距離朝陽鎮政府8 000 米,距離荔波縣城20 千米。洪江村村域面積為2 781.11 公頃,由9 個自然村寨組成,人口1 533 人。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以下簡稱“三調”)顯示,洪江村的農用地面積為2 637.53 公頃,占比94.84%;建設用地面積為49.73 公頃,占比1.79%;未利用地面積為93.84 公頃,占比3.37%。農村宅基地、鄉村產業用地、鄉村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等鄉村建設用地面積為20.66 公頃,僅占全域的0.74%。
《荔波縣朝陽鎮洪江村村莊規劃(2020—2035 年)》提出,努力把“洪江國際藝術村”打造成為集藝術交流、研學教育、民俗復興、農耕景觀、文藝旅居等功能于一體的新洪江村,爭取將洪江村提升為國內標桿式的藝術家聚落、西南最具想象力的研學教育基地、新時代鄉村景觀復興的旅居勝地;計劃邀請國內繪畫、詩歌、散文、小說、導演等方面知名藝術家進駐,人數超200 人,形成產業鏈,打造洪江藝術的品牌;在鄉村旅游及旅游產業發展資金分配和項目建設上給予傾斜,支持洪江村,將其打造成文旅融合示范村。
近年來,洪江村利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有償使用政策,充分盤活村莊內閑置宅基地,并成功出讓41 宗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目前,村莊內部已無可收儲的閑置宅基地,難以滿足意向入駐的藝術家和文旅產業項目的需求。為順利實現“洪江國際藝術村”的建設目標,新增村莊建設用地勢在必行。
通過開展村莊建設適宜性評價,掌握村莊土地建設適宜狀況,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為新增村莊建設用地規模、優化調整空間布局提供參考和依據。
(1)明確評價范圍。評價范圍為“三調”的洪江村行政區劃范圍。
(2)劃分評價單元。采用圖斑法劃分評價單位,即以“三調”的地類圖斑作為評價單元。
(3)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參考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并結合洪江村的實際情況,在咨詢熟悉洪江村農業、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交通、住建等領域的專家意見后,研究小組最終選取了四類(地形地貌、生態、土地利用類型、交通設施便利程度)共5 個指標(水土流失脆弱性、生態脆弱性、坡度、現狀地類、道路可達性)來開展村莊建設適宜性評價。
(4)基礎資料收集與整理。收集與村莊建設適宜性評價相關的最新資料,并進行分類整理、歸檔。
(5)賦予初始評價分值。賦予每個評價單元對應的評價指標初始分值,初始評價分值在0~100 的區間。
(6)確定指標權重。根據重要性差異,確定每個評價指標相應的權重值。
(7)計算建設適宜性得分。對指標進行加權計算,得到每個評價單元的建設適宜性得分。
(8)扣除不適宜建設區域。扣除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現狀基礎設施、河湖水面及內陸灘涂等不適宜建設的區域。
(9)劃定建設適宜區。按照建設適宜性得分,將評價單元分為10 個建設適宜性等級,選取建設適宜性等級較高的評價單元作為建設適宜區。
1.基礎資料收集
收集洪江村行政區范圍內的“三調”成果、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DEM(數字高程模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成果。基礎資料的數學基礎均為2000 國家大地坐標系,采用高斯—克呂格投影,按3°分帶。
2.整理與歸檔
(1)土地利用類型。從“三調”成果中提取洪江村行政區范圍內的地類圖斑,按照耕地、園地、林地、其他農用地等12 個類型進行分類。
(2)坡度。在ArcGIS 中,對洪江村行政區范圍內的DEM 進行表面分析,生成村域坡度圖;村域坡度圖與地類圖斑進行相交分析,采用圖斑面積最大占比法確定該圖斑的坡度,即當某個圖斑涉及幾個坡度數據時,以該圖斑中面積占比最大部分的坡度作為該圖斑的坡度。
(3)道路可達性。提取村域內的城鎮村道路用地、公路用地、交通場站用地、農村道路等道路用地圖斑;按照緩沖距離100 米、200 米、300 米、400 米、500 米分別生成道路用地圖斑的緩沖區;根據“三調”地類圖斑與緩沖區相交分析的結果,確定“三調”地類圖斑與道路的距離,對“三調”地類圖斑的道路可達性進行分級。
(4)水土流失脆弱性和生態脆弱性。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成果中,提取水土流失脆弱性和生態脆弱性圖層,通過空間相交分析,從“三調”地類圖斑獲得水土流失脆弱性、生態脆弱性屬性值。將水土流失脆弱性、生態脆弱性、坡度、現狀地類、道路可達性等5 個指標屬性賦到村域內的全部“三調”地類圖斑上。
坡度指標值分別為小于2°、2°~6°、6°~15°、15°~25°、大于25°。一般來說,坡度越小,建設難度越小,建設就越適宜,初始分值就越大,因此,坡度指標對應的初始分值分別為100、80、60、40、0。
水土流失脆弱性指標值分別為一般重要、重要、極重要,一般重要、重要、極重要所對應的水土流失脆弱性逐次增加,建設不適宜程度逐次降低,因此,水土流失脆弱性指標對應的初始分值分別為100、50、0。
生態脆弱性指標值分別為一般脆弱、脆弱、極重要,一般脆弱、脆弱、極重要所對應的生態脆弱性逐次增加,建設不適宜程度逐次降低,因此,生態脆弱性指標對應的初始分值分別為100、50、0。
現狀地類指標值包含了耕地、園地、林地、其他農用地等。村莊的新建項目應優先盤活利用存量建設用地,盡量避讓耕地和其他種植條件較好的農用地,不得占用河道、灘涂及現狀水工設施。現狀土地分類指標對應的初始分值如表1 所示。
道路可達性為每個評價單元與現狀、規劃道路之間的距離,距離越小,道路可達性越高,越便于建設;距離越大,道路可達性越低,越難于建設。道路可達性指標對應的初始分值如表1 所示。
評價類型、評價指標的權重值在0~1 之間,同一類型下的指標權重之和為1,各類型權重之和為1。
評價類型、指標的權重確定方法為特爾斐法。通過對評價類型、指標的權重進行多輪專家打分,將專家打分結果進行平均,得到評價類型、指標的權重值。
為保證專家打分結果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此次評價特邀請了10 位熟悉洪江村農業、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交通、住建等領域的專家參與,共進行2 輪打分,其中,第2 輪打分參考第1 輪打分的結果進行。
經過2 輪打分,得到評價類型、指標的權重值如表2 所示。

表2 各類型權重和指標權重表
1.各類型評價分值計算
各類型的評價分值由加權計算的方式得到,即某一個類型所涉及的各項指標的初始得分,依次乘以相應的權重值,再將結果進行累加,求取該類型的評價分值。
2.各評價單元得分計算
各評價單元建設適宜性得分由加權計算的方式得到,即各類型的評價分值依次乘以相應的權重值,再將結果進行累加,求取該評價單元分值。
此次評價設定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現狀基礎設施、河湖水面及內陸灘涂為不適宜建設的區域,扣除上述不適宜建設的區域,剩下的評價單元作為初步劃定的適宜建設備選區域。
按照建設適宜性得分,將適宜建設備選區域分成1~10 個等級,即評價單元的建設適宜性得分值每隔10 分作為一個等級,得分越高,等級越高,反之亦然;一般來說,選取建設適宜性為9~10 級的評價單元作為建設適宜區。
評價結果顯示,建設適宜區大部分位于與村內道路距離小于100 米且坡度小于6°的現狀農村居民點、園地、林地及自然保留地。洪江村內最適宜建設的用地范圍占村域總面積的5.35%,最適宜建設的范圍避讓了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現狀基礎設施、河湖水面及內陸灘涂等不適宜建設的區域。
一是評價指標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其他村莊開展建設適宜性評價時,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對評價指標進行適當調整,使得評價結果更具有實際意義。
二是摸清村莊可用于建設的家底。在村莊規劃的編制過程中,通過開展村莊建設適宜性評價,可以摸清村莊規劃區域內適宜建設的用地面積和空間分布,進一步控制增量、用好存量,有效提升村莊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
三是優化村莊建設用地布局。根據村莊建設適宜性評價結果,引導村莊新增建設用地布局到建設適宜性程度更高的區域,避免了村莊無序建設,優化村莊建設用地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