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鳳珠 朱婷婷 (豫章師范學院)
為了促進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減輕中小學生學業負擔,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于2021 年7 月聯合頒布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雙減”政策不僅是一次社會心理減負,也是一次教育回歸,這使得義務教育發生了巨大變化,學校教育更加重視高質量發展,學生負擔減輕了,課外活動豐富了。但與此同時,廣大師生、家長的教育觀念受到了沖擊,教育焦慮并未緩解,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習壓力。
“雙減”政策出臺之后,家長陪伴學生的時間增多了,但是矛盾沖突也隨之增加,他們雖然意識到學生心理健康很重要,但苦于找不到有效的方法,特別是農村有些學生家長相比城市學生家長文化水平較低,還要忙于工作,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心理健康亟待關注。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家長在義務教育階段最大困難是親子溝通不暢、效果不佳,找不到科學的教育方法,家長要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掌握改善親子關系策略,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并及時糾正孩子的心理偏差,調整、改變自己與孩子的交流模式。
“雙減”是以學生為本,遵循教育發展規律,緩解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習壓力,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這不僅有助于開闊他們的眼界,還有助于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挖掘特長發展的潛能。但是有些家長并不了解“雙減”政策的本質內涵,容易產生誤解,作業量少了,培訓班也沒有了,可是考試難度并未降低,中高考仍然有升學率,學生考不上好大學怎么辦?家長自身的焦慮仍然未消解,可能無法調節自己的情緒,不僅不能鼓勵和幫助他們,還有可能會把這種焦慮傳遞給他們,學生減掉一些壓力,又增加了新的壓力。教師也同樣面臨著很大的壓力,不僅要提升課堂的質量,課后作業設計、教學評價、課后服務等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所以很可能無暇顧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筆者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家長反饋學生自律性、自覺性差的比例也不低。“雙減”之前的目標是考取高分,“雙減”之后的目標與以前有所不同,如何樹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人生目標,這是家長、教師、學生都需要重視的問題。課余時間的增多,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由于自律性差、執拗,又不聽家長的安排,只聽教師的話。對于“雙減”后學生的適應性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高度重視,應提前制定心理健康教育預案。當學生出現問題后,需要家、校、社多方努力,幫助他們度過“雙減”之后的適應期,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強他們自我發展的內驅力。
“雙減”政策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發生很大的轉變。家長的焦慮感,師生心理上的壓力,社會成員的疑惑仍然存在,在對家長的問卷調查中發現,親子溝通遇到的困難所占的比例最高,部分家長仍然存在教育焦慮。他們沒有真正認識到“雙減”的目的是為學生減負,應豐富學生業余愛好,促進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全面發展。家長、教師、社會成員對“雙減”不僅要有正確的認識,而且要協同做好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助力雙減政策常態化落地。
家庭教育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身心健康、性格發展、思維模式的形成都有很深的影響。“雙減”呼吁家長回歸教育本真,教導學生如何為人處世,重視高質量的陪伴,通過耐心的陪伴促進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通過言傳身教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讓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始終懷有一顆健康、陽光的心靈。
“雙減”政策落實落細主要靠學校,學校不僅要在教學、作業、評價等方面承擔重要的責任,還要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承擔主體責任,成為學生身心健康的守護者。一方面,學校應當落實“雙減”的政策要求,改變管理模式,深化教育改革,不斷豐富和拓展學校課程資源,促進基礎教育提質增效;另一方面,要關心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關心他們是否適應新的教育政策及適應程度并及時做出調整,尤其是針對心理問題嚴重的學生需采取幫扶措施,班主任老師需定期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的心理動態,必要時轉介到校心理咨詢室。
社會應成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心理健康優質的服務者,定期舉辦公益心理援助活動。社會心理機構相關部門要關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搭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心理援助平臺或傾訴陪伴平臺,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營造和諧、寬松的社會氛圍,使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樹立科學、正確的心理觀。
在“雙減”背景下,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需要明確各自的職責,家長要加強與學校、社會關于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作,學校要制定家、校、社合作的相關條例,社會心理機構等相關單位最好能主動為家長和教師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活動,利用網絡媒介大力宣傳科學、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幫助家長、教師掌握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成長規律及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問題,提升家庭、學校、社會的心理健康共育水平。
家、校、社需要同向同行,建立一個統一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促進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心理健康向良性發展。家、校、社三方面的教育都為構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心理健康良好的生態系統服務,根據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各自的心理特點,家庭、學校、社會可以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內容。
1.做到高質量的陪伴,關愛孩子心理健康
家長要時刻關注孩子的成長,做到與孩子共同學習、共同成長,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尊重他們的想法,成為孩子的指路人。在溝通過程中,適當表揚孩子付出的努力。在孩子遇到困難時,試著和孩子一起想辦法去解決問題,共同克服困難。在孩子迷茫沒有目標時,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制定多元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標及計劃,鼓勵孩子認真地完成,從中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2.家長要提升教育素養,轉變教育觀念,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家長要主動學習育兒理念、通識性知識,不斷提升自己的素養,做到與孩子共成長。家長應轉變以前考取好成績為主的觀念,學習、吃透“雙減”政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等相關文件精神,達到減負共識,緩解教育焦慮,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同時,利用空余時間主動學習“有效溝通”“用心陪伴”“和諧家庭”“榜樣力量”等心理學知識,平日的生活中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情況,再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積極引導孩子建立融洽的親子關系,助力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健康成長。
3.加強與學校、社會的溝通
家長要時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主動參加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注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積極配合學校做好各項教育工作。學會理性地看待孩子的學習成績,為孩子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家庭環境,重視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則是家長一生的“必修課”。家長必須密切地配合學校,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用恰當的方法與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尊重孩子的內心需求。此外,也可以借助社區資源,帶孩子參加一些戶外活動,幫助孩子緩解壓力,遇到難以解決的心理問題可以向醫院心理科、社會心理機構等相關部門尋求幫助。
1.定期組織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培訓活動
義務教育階段教師需要定期接受心理健康知識培訓,教育部門應當建立義務教育階段心理輔導中心,為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培訓平臺,提升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素養,這樣才能更好地在學校開展心理咨詢輔導服務。
2.編寫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開發心理健康校本課程
國家層面可以統一編寫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學校嘗試編寫具有校本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這種教材最好能統一編排,從小學一直貫穿到大學。內容可以以專題的形式呈現,例如心理健康專題教育、心理健康課程、心理輔導等內容,為教學一線的心理健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供依據、憑借,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實到位。義務教育階段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學校教學計劃,學校可以嘗試將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納入校本課程,最好讓其成為必修課,有助于豐富教學內容及上課形式,在其他課程滲透心理學知識,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關注自身心理健康狀況,端正心態,塑造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健全的人格,同時也可以與社會心理機構、企業、醫院等相關部門展開合作,設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服務機構,開展線上線下多種服務咨詢,也可以開通熱線電話切實幫助一些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解決心理困擾。
3.拓展與家長的溝通渠道
學校要定期開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心理健康測評工作,完善篩查預警機制,提早實施精準干預。教師發現學生心理問題最好及時上報,并持續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做好跟蹤服務,了解孩子具體情況,及時與家長溝通、反饋。班主任及所有的任課教師應當協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通過電話、直播、微信、家訪等方式定期召開家長會,及時了解交流學生的心理、學習、身體等情況。
4.設立幫扶小組
學校可以由教師志愿成立心理援助團隊,每個班級也可以設立心理委員、心理聯絡員,針對心理預警的學生實行“一對一”幫扶,對心理困擾的同學給予更多的關注及疏導,也可組建朋輩輔導小組,嘗試讓一些心理困擾相近的同學在一起玩耍和學習,在交往和活動中分享彼此的快樂與煩惱,討論成長過程中疑惑,培養他們的群體意識,形成快樂的情感體驗。
政府部門應當建立區域性義務教育心理輔導中心,做好常態化學生心理服務工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創設良好的社會氛圍。
1.利用社區資源,搭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平臺
社會應加強與學校合作,邀請心理學專家或者心理服務志愿者入校為學生免費服務;社會也可以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搭建公益性傾述或陪伴平臺;也可以開通24 小時熱線心理援助服務,常態化開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心理服務工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設“綠色通道”。
2.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家庭增進有效溝通和關愛支持
社會相關部門應當關注學生心理健康,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力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定期定時組織開展學生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培訓等活動,為家長、學生個人提供科學的、正確的溝通方法、心理輔導策略。
3.在學校、社區搭建起個案轉介求助平臺,大力宣傳心理健康知識,營造關愛學生心理健康的和諧氛圍
社區需提供學生情感支持和傾訴平臺,定期開展關愛學生心理健康活動,通過大眾媒介,開展心理課堂、上映心理微電影、播放心理健康公益廣告等渠道廣泛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征集社區百姓的力量,同時倡導家、校、社聯動,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需要,征集居民的力量,積營造關愛、呵護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圍。
在“雙減”背景下,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要整合多方資源,完善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機制促進三方聯動,建設三方溝通互動模式,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指導服務內容,有針對性地開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健康服務。社會相關部門要和學校老師、家長達成共識建立合作伙伴關系,調節家庭關系、滿足個人需求,學習并掌握心理健康指導技巧,建立正向、平等友好的社會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