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文博,王愿寧,蘇夢寒,韓現芹,陳永平
(天津市農業生態環境監測與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天津 300221)
中國是農產品國際貿易大國,其中水產品出口額占整個農產品出口額的30%以上,水產品出口額居世界第一,在農產品國際貿易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1-3]。近些年,隨著貿易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世界上主要的水產品進口國原有的水產貿易的政策性壁壘正在被逐步破除。但是為了對本國的水產養殖企業進行保護,主要進口國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逐步加強并實施了以各種水產品技術標準為主體的技術壁壘,使我國的出口水產品貿易受到了限制,其中尤其以水產品質量為理由的技術壁壘最為嚴重[4-5]。我國出口水產品多次因為質量安全問題遭遇到進口國的預警、扣留、退貨、銷毀乃至于全面的限制進口,不僅使我國在水產品國際貿易中損失慘重,還嚴重影響了我國所有農產品的整體形象,已經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水產養殖業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產量增加的同時水產品對外貿易也不斷成長,水產品養殖產量與出口總額長期位于世界第一。以2019年的數據為例[6],我國主要的水產品出口市場為日本、韓國、美國及東盟國家和地區,占比達到了總出口量的42.8%。主要的出口水產品品種為對蝦、貝類、鰻魚、羅非魚、大黃魚、海藻、蟹類、淡水小龍蝦等。其中48.5%的出口為各種鮮活及冷凍的魚類,占比最大。其次為各種加工魚類、貝類和其他軟體動物,分別占出口總量的22.8%和17.4%。出口產品中鮮活及冷凍的魚類、貝類和其他軟體動物的出口呈下降的趨勢,加工魚類的出口量增長。2019年我國水產品出口額已達206.58億美元,水產品出口在整個農產品出口貿易中居首位,出口總額占比超過了30%,是農產品對外貿易中最重要的部分[3]。
但是目前我國水產品出口面臨著很多不穩定因素的挑戰[7-8]。近年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我國水產品出口貿易環境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隨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逐步結束以及中美貿易緩和等利好因素影響,我國水產品出口有望得以恢復和增長。但是隨著國內水產養殖成本不斷提高,部分品種出現產能過剩等問題,我國水產品出口正在面臨著一定的考驗,特別是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對整個水產品出口貿易造成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已經成為限制和影響我國水產品出口的主要因素,盡管近年來我國對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越來越重視,出臺了相關政策并采取了相應的措施,我國出口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也在不斷改善,但是由于出口水產品涉及的環節眾多,依然存在著在養殖、運輸過程中人為添加使用各類禁限用藥物以及其他違禁添加品的情況。同時隨著工農業污染情況越來越嚴重,各種面源污染物進入自然水體中,導致水產養殖環境污染問題也日趨嚴重,養殖環境中的各種禁限用藥物殘留、重金屬、有害細菌等問題也影響著養殖水產品的質量安全,由此造成的出口水產品質量安全事件時有發生,主要進口國以此為借口對我國出口水產品采取限制措施的事件也屢有發生,給我國出口水產品貿易造成了重大的損失[9-10]。
從相關數據來看[11],2013至2018年,水產品都是出口農產品中不合格批次最多的種類,不合格批次數由2013年的341批次增長到2018年的470批次,累計增長了37.83%。主要的不合格原因為農獸藥殘留超標和品質不合格,質量安全問題已是我國出口水產品遭遇技術壁壘和限制的重要原因。與此同時,國內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也不斷出現,先后出現了多起水產品質量安全事件,這在損害了我國水產品質量安全整體形象的同時也對出口造成了不小的負面影響。隨著水產品主要進口國特別是發達國家在水產品技術壁壘方面的不斷增強,我國水產品出口急需通過科學管理、體系建設等多方面協同提升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增強出口水產品的競爭力以應對日益嚴重的競爭形勢和壓力。
出口水產品涉及養殖、運輸、銷售及加工等多個環節,我國水產養殖業存在著養殖企業規模較小且較為分散等特點,部分環節監管困難,且職權不清晰等問題,造成了對水產品質量安全難以實施有效、全面的監管,監管還存在著一些盲區。同時,隨著我國水體環境污染的不斷加重,造成了養殖水產品水源地的水質安全難以有效控制,給出口水產品質量安全帶來了一定的風險。目前我國出口水產品質量安全主要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藥物殘留問題一直是出口水產品面臨的最主要問題[12-13],雖然農業農村部發布的《食品動物禁用的獸藥及其它化合物清單》等法規對禁用、限用藥品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規定和要求,但是目前依然存在著養殖過程中違規添加禁用藥物以及使用限用藥物但沒有按照規定執行休藥期導致水產品藥物殘留超標的問題。流通環節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部分運輸和銷售過程中為了防止長途高密度運輸水產品導致水產品患病和死亡,違規在運輸過程中添加違禁藥品,或違規添加防腐劑、保鮮劑等來保持水產品的鮮度。水產品在加工過程中由于管理不善、缺乏相關措施造成水產品受到違禁藥品污染現象也時常出現。同時目前在養殖過程中還缺乏對飼料、藥物、水質改良劑等投入品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造成含有各類禁限用藥物的投入品使用對水產品造成了污染。上述各種問題使藥物殘留成為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
近年來由于環境污染問題較為嚴重,水產養殖用水也受到了影響和威脅[14]。各種工業、醫療、養殖廢水的隨意排放,農藥化肥大量使用后受雨水沖刷流入漁業水域等原因,都使漁業用水受到了一定的污染,漁業水域中的藥物殘留、寄生蟲、致病菌以及富營養化問題日益嚴重。而養殖環境中各種致病菌和寄生蟲對水產品質量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和后果,1997年歐盟正是以在中國出口貽貝肉中發現副溶血性弧菌為由,持續19年全面禁止從中國進口貝類產品。水產養殖過程中以水質改良劑、營養劑等名義使用的非規范用藥存在監管盲區,部分投入品含有的違禁藥品也會導致養殖水產品及養殖水體出現藥物殘留問題。海洋環境污染也較為嚴重,海水富營養化程度高,重金屬及有機污染物超標問題也比較突出。海水養殖的貝類等水產品容易受到影響出現重金屬超標以及貝類毒素等問題。
近年來,在監管部門和生產企業的共同努力下,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已獲得顯著提升。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是監管的重要手段,由于檢測環節涉及面較大、人員較多,目前還存在著人員、設備、經費不足,整個隊伍的技術素質不高等問題,影響了對水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和檢測。有些檢測指標由于資金、技術和設備的限制沒有辦法大規模開展。水產品藥物殘留的實驗室檢測耗時較長,影響了水產品出口進度。而快速檢測則面臨著設備缺乏,檢測指標不夠全面,檢測結果準確度不高等問題,以上問題都影響了出口水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15-16]。同時我國目前水產品質量安全的標準化體系還不夠全面,水產品藥物殘留方面的標準制定較多,而養殖環境、各類水產養殖投入品方面缺乏相應的標準。部分標準較為陳舊,多年以來都沒有進行修訂,水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工作與發達國家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存在著脫節的現象,各個環節的標準不能進行有效的銜接,無法形成完整的水產品質量安全體系的閉環。
目前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還不夠完善[17],由于水產品質量安全涉及養殖、運輸、銷售、加工等多個環節,涉及的監管部門較多,監管分工不夠明確,職權不夠清晰,多個部門的配合和銜接不夠到位,造成了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存在盲區。目前針對水產品以及漁藥、漁用飼料等方面投入品的監管體系較為完善,而針對養殖環節中一些“非藥品”類投入品還沒有相應的監管政策。部分打著能預防和改善水產品健康、調節和改善水質、促進水產養殖動物健康生長等名義的“非藥品”類投入品逃避監管,違規添加禁限用藥物,也對水產品質量安全造成嚴重的風險。同時,我國還沒有建立起有效的投入品及水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和標識制度,造成部分不合規投入品進入市場,養殖企業不經意間使用后易出現質量安全問題,同時發現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后溯源工作難以開展,無法有效確定出現問題的環節,無法對問題進行有效查處。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部門缺乏有效的預警、懲罰措施,執法能力和手段還不夠全面有力。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中造假、制假的違法成本低、收益高,沒有對違法分子形成震懾作用,造成了出口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頻發,影響了水產品出口經濟效益,同時也損害了我國的農產品形象。
將新科技引入出口水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用科技與創新助力發展,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出口水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平臺,及時發布出口水產品質量安全存在的問題,出口水產品遇到的水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等信息,使各方面信息互聯互通,讓監管部門、出口企業及時得到相應的信息,采取相應的措施和對策。利用信息平臺及時發布主要進口國質量安全標準的變化和改動,使質量安全檢測機構、出口企業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減少技術壁壘對出口水產品造成的限制,提高我國出口水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提高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水平的同時加強標準化體系的建設,根據國際水產品貿易和主要進口國的政策變動,及時完善和更新相應的檢測標準。加強檢測隊伍的建設,增加檢測人員數量并加強人才培養,及時更新檢測設備。加強國際上先進的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的吸收及引進,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加強檢測技術相關科研水平。在完善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標準的同時積極開發養殖環境、投入品等水產品質量安全各環節的標準化建設,使標準化體系形成閉環。加快現場快速檢測技術的開發,提升快速檢測技術的覆蓋范圍及準確度,建立現場快速檢測-實驗室精確定量的多級檢測體系,提高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的時效性。同時可以出臺相應的政策鼓勵出口企業自建實驗室進行水產品檢測,為出口水產品企業開通實驗室精確檢測的快速通道,使出口企業能夠第一時間拿到準確的檢測報告來及時應對相關問題,提高自身出口水產品整體的質量安全水平。
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部門要加強監管和協作,多個部門互相聯合協作,明確職權和分工,可以嘗試成立多部門的聯合執法組織進行監管,保證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無死角無盲區。完善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明確出現問題的具體環節,對各環節都進行有效的監管。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漁藥、養殖飼料和其它“非藥品”投入品的監管體系,盡快建立水產養殖投入品“白名單”制度,加強水產養殖投入品和養殖環境的監管和保護,加強養殖投入品的監管和檢測,確保養殖投入品的安全。漁業、環保、海洋等各部門應加強協作,保護養殖環境,開展對各企業排放廢水的監測及養殖環境水體的治理,保證內陸河流、海洋等漁業水域的水質安全。同時加強對不合格水產養殖投入品生產企業、不合格水產品養殖企業的打擊力度,建立質量安全信用系統,對問題企業進行黑名單管理,同時鼓勵優質的投入品生產企業和水產品養殖企業的發展,消滅問題水產品的生存空間。
政府部門應加強對出口水產品企業的扶持力度,引導多企業間開展出口水產品合作模式,進行標準化及綠色生產,提高出口水產品的生產水平,形成合力,共同提高出口水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相關部門提供技術支撐,幫助水產品養殖企業對養殖各環節進行質量安全管控,對養殖及加工過程中使用的各種投入品等物質做好質量安全把控。引導和鼓勵出口水產品生產企業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學習引進國外先進的養殖模式和技術,提升自身的綠色養殖水平。同時鼓勵和引導出口水產品生產企業樹立自己的品牌,進行綠色健康的標準化生產,增強出口水產品生產企業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