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航 李曉東
(湖南大學體育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82)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體育賽事是人們參與體育活動的重要載體,是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體現,也是推動建設健康中國、體育強國的基本途徑。舉辦體育賽事,尤其是大型體育賽事,對于城市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將有效拉動地方經濟發展、增強城市文化影響力、提升城市知名度。例如,貴州臺江“村BA”、榕江“村超”在賽事舉辦、宣傳、保障等各方面起著良好示范作用,在全國甚至世界范圍內造成較大影響。為體育賽事與區域文化融合發展提供典范,體育賽事已成為各級政府戰略規劃中的重要一環。
2022 年湖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湖南省恢復和擴大消費的若干政策措施》強調要“拓展文旅體消費”。地方政府積極將城市的歷史文化、地域傳統、民俗風情與現代體育文化相融合,形成地方體育賽事的核心競爭力。株洲“廠BA”由此應運而生,該賽事起源于當地濃厚廠礦企業文化,基于扎實的群眾籃球運動基礎而得以產生與發展。“廠BA”結合現代競技體育與城市企業文化,作為一項新興運動,引發廣泛社會關注,為城市發展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廠BA”的舉辦不僅可調動群眾體育參與熱情、弘揚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還能拓寬城市體育發展路徑、推動城市體育設施建設,促進健康中國建設,助力全民健身戰略實施。“廠BA”作為新興體育賽事,作為體育賽事與城市文化融合創新者,為體育賽事與城市文化融合發展提供現實依據。為此選取株洲“廠BA”賽事作為案例研究,旨在分析體育賽事與城市文化融合發展的價值、困境及優化路徑,總結其成功經驗及不足之處,豐富相關理論研究,并為城市體育賽事開展提供實踐經驗。
體育賽事與城市文化相輔相成、互相促進。體育賽事以城市文化為依托,城市文化以體育賽事為手段。兩者融合發展有助于發揮雙重效應,促進體育賽事與城市文化的共同發展,助推城市政治、經濟、文化建設。
體育賽事具有融合文化的功能, 有助于凝聚城市向心力、增強城市吸引力、擴大城市輻射力。“廠BA”是工廠工人在滿足物質生活需求后,自覺追求精神生活的具體體現。“廠BA”融合拼搏進取、集體協作、奮勇爭先的籃球競技精神,與團結奮斗、勇于創新、堅持不懈的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廠礦精神,在增強民眾凝聚力,提高城市影響力助推城市政治建設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廠BA”不僅是企業間的球賽聯誼,更是促進民眾團結的有利抓手。以體育賽事為載體,實現職場精神到體育賽場的成功遷移,體育精神對工廠人民的潛在感化。賽場上,廠礦職工球員們奮勇拼搏,為觀眾獻上一場場精彩激烈的比賽,賽場外,政府號召廠礦職員志愿者為市民朋友提供貼心服務,免費開放體育館及周邊停車位為各地前來觀賽的球迷提供便利,展現“廠BA”背后強大的“工力量”,也是對“籃球精神”的最好詮釋。籃球賽場上,隊員們團結協作、奮勇拼搏、勇爭第一,在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同樣需要這種精神激勵職工勇于創新、攻堅克難。
大型體育賽事對促進城市形象傳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自2023 年6 月初開賽以來,經過各方努力,“廠BA”的影響力已經走出了天元區,影響到株洲全市,并在社交媒體上引起全網關注。據統計,直播的24 場比賽,總觀看人次超2000 萬,單次最高超過119 萬人次,直播總曝光量超2 億,成為湖南省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的一大亮點。“廠BA”依靠著特有的文化魅力吸引著各方關注,央視也在關注比賽,并進行直播,著名籃球解說員于嘉現場解說,在中場休息與暫停時刻宣傳株洲的歷史,講述株洲故事。隨著“廠BA”賽事的有序推進,網絡曝光度與日俱增,株洲城市知名度隨之提升。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物質生活的改善,人們對體育的追求也更多,體育意識逐步覺醒。面對人們日益增長的體育運動需要,“廠BA”契合職場工作者閑暇消遣需求,有效帶動全民健身熱潮,體育賽事公司及培訓行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體育賽事舉辦將促進文娛、住宿、餐飲、旅游等第三產業短期高速發展,建筑業、交通運輸等第二產業轉型升級。體育賽事所帶來的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有助于優化城市產業結構,提高城市的經濟效益,吸引外來投資與各行業人才,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因此,體育賽事的舉辦也將各行各業緊密聯系起來,形成有效合力,共同促進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
體育賽事開展促進旅游業及居民消費效果顯著,帶動了周邊經濟的發展,球場外加入了夜市經濟,“神農煙火巷”“株洲印記”“神農市集”都是立足于株洲城市特點而組織設計,各種各樣的場景,滿足不同消費人群的消費需求。隨著“廠BA”網絡曝光度日益提升,賽事訪問人數也隨之增加,株洲旅游業也迎來了一波發展高潮。據統計“廠BA”人流量最高日為26 萬余人,日均人流量約7.6 萬人,人流量總計超400 萬人。結合夜市經濟,融合文旅元素,提振消費信心,提升幸福指數。
“廠BA”的舉辦為其他各項體育聯賽及各項體育培訓帶來發展契機。決賽剛落下帷幕,各小區、街道、俱樂部之間緊羅密布地開展形式多樣的“BA”,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不斷涌現,充分調動了工作者、社區居民、職業運動員的積極性,為許多退隱球場的球員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不僅是籃球賽事的普及,各項體育賽事也相繼開展,其中足球、羽毛球賽事相繼拉開帷幕。多種賽事的開展在場地租賃、服裝定制、器材購置等多方面拉動城市經濟的增長,贊助商也積極參與其中增加其產品曝光度,有效促進體育產業發展。體育培訓行業也迎來新機遇,“廠BA”激發起青少年的運動熱情,提高了家長對體育的重視程度,各體育培訓公司、俱樂部也以此為契機大力引導,從而促進體育培訓市場的發展。
大型體育賽事作為將體育和城市文化融合的結合點,推進兩者雙向互動。“廠BA”濃縮舉辦地株洲濃郁的地域文化色彩,以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籃球賽事為載體,結合線上線下多種宣傳方式,有效激發當地群眾體育參與熱情,并弘揚株洲城市文化。
株洲以工業而興起聞名,基于國家政策、地理位置及時代潮流導向,經由數代產業工人的砥礪奮斗,株洲從鄉村集鎮逐漸發展成為南方工業重鎮,也孕育了團結拼搏、勇于爭先的廠礦文化。“廠BA”源自于工廠工人節假休閑時進行體育運動的優良傳統,根植于株洲人民不怕苦、不怕累、不服輸的“廠礦精神”。體育文化與礦廠文化的結合有效推動了株洲體育的進步,不僅體現在球迷數量及觀賽熱情上,在整個“廠BA”系列賽階段,每周3 天,每天2 場比賽,場場座無虛席。更體現在球隊實力及賽事舉辦場數量上,每逢節假日,工廠之間自發組織各種體育賽事,其中籃球隊數量已發展至80 余支,掀起群眾籃球運動熱潮。
在“廠BA”的比賽中,20 世紀工廠的體育傳統得以賡續傳承,同時工人刻苦勤奮、銳意進取的精神得以發揚。“廠BA” 不僅是當代企業交流互動的優質平臺,球員切磋技藝、展示體育風貌的舞臺,更是宣揚株洲城市文化的特色名片。在活動舉辦過程中,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宣傳株洲特有文化,線下采用場內中場表演、老廠工人采訪,場外設立株洲工業記憶文化長廊和勞模工匠風采展;線上采用短視頻直播的方式在休息時刻播放株洲文化宣傳片。此次球賽使株洲這座城市再次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助推了其工業文化的發展。
體育賽事與城市文化融合發展能夠發揮兩者雙重價值,促進城市體育與文化共同進步同時也面臨諸多困境,諸如區域發展不平衡、文化融合不充分、需求目標不協調等問題制約體育賽事長效發展。
缺乏參賽隊伍,許多株洲大廠沒有參與其中。“廠BA”籃球賽共邀請了12 支球隊,分別是中車株機、醴陵企聯、株洲三一等11 支本地球隊,以及受邀參加的湘潭湘鋼集團。本次比賽于持續了兩個多月,最終湘鋼集團以77:62 戰勝醴陵企聯,奪得冠軍。此次株洲高新區、天元區謀劃首次組織大型全市籃球錦標賽,其中天元區的球隊就獨占9 支,下轄其他市縣的許多知名老廠沒能參與其中。作為20 世紀七八十年代株洲體育發展的主力軍,這些老廠是株洲工廠體育文化的發源地與聚集地,是株洲體育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而隨著經濟發展交替,株洲老廠逐漸退居歷史潮流。
強化賽事頂層設計和區域聯動發展,優化賽事空間布局,是推動國內賽事循環發展的關鍵抓手,更是適應城市發展的應有之義。現如今,各類“BA”賽事舉辦得火熱朝天,株洲城市建設者順應時代潮流,借鑒“村BA”“村超”賽事經驗,根據地域文化特色,開創“廠BA”賽事。雖立足本土傳統文化,但缺乏區域空間布局思維,賽事舉辦以新興產業集聚區為主,參賽隊伍分布不均,工廠區域間發展不平衡。
首屆“廠BA”采用了外援加本地職工的比賽模式,每隊允許外請4 名外籍球員參加比賽。這種規則客觀上增加了比賽的觀賞性,為觀眾帶來了一場高水平的運動盛宴,為整個系列的比賽增加了神秘感與不可預測性,極大地提高了廣大觀眾的觀賽興趣。但這種規則下的弊端也顯而易見,比賽基本由外援主導,本土球員發揮空間小。以高科集團為例,球隊外援陳小龍在對陣株硬、億都控股、中車株機、北京汽車4 支球隊的比賽中分別砍下36分、59 分、51 分、42 分,占球隊總得分比重為46.1%、49.1%、46.3%、42.4%,一人拿下全隊近一半的得分,掌握著全隊大部分球權。這種以外援為主導的現象,雖然增加比賽的觀賞性,但極大地限制了本土球員的發展,脫離了以“廠”為核心的競技理念。
體育賽事與城市文化融合浮于表面,文化內涵缺失。“廠BA”雖扎根于株洲工廠文化,但在賽事實際開展中,未充分體現株洲城市文化特色、未全面展現株洲城市文化風采、未深入闡明工廠籃球文化內涵。體育賽事與城市文化融合方式單一,城市文化展示不全面。對工廠文化、工廠精神、株洲文化等挖掘利用不夠,缺乏當地民俗風情及文化特點的結合。體育賽事與城市文化融合內容、形式、方法等方面有待完善充實。
“廠BA”籃球錦標賽主要是由當地人民政府、體育局、企業聯合會等共同組織舉辦的大型籃球賽事,具體由株洲天元區政府協調推進。賽事以政府部門為主體組織,而受眾群體為社會工廠企業,主客體信息失衡,導致需求目標不協調。城市民眾對群眾體育賽事需求逐步提高,政府未能充分了解群眾廣泛參與體育運動的意愿,賽事覆蓋面未能滿足群眾需求。
體育賽事社會力量參與不足,政府社會對體育賽事的認知難以達成共識。政府部門著力于城市文化與體育賽事的融合創造,而忽視廣大群眾參與賽事的需求,制約賽事發展。“廠BA”作為舉辦城市文化具象,已演變成文化符號。以政策文件為先導的體育賽事。在市場經濟體系、社會組織體系持續影響強化下,“廠BA”如何建立長效機制是現今應解決的主要問題。賽事雖新穎但舉辦機制不成熟,如比賽賽程安排過長,球員和球迷的熱情與參與欲望都會隨時間推移而下降,短時間快速成型的體育賽事雖能吸引流量,但市場及社會動力不足。隨之地方政府舉辦賽事意愿下降,“廠BA”只能作為地域民間賽事發展,市場相對狹隘,賽事規模與質量難以提升。
各地域體育賽事如火如荼地發展,為推動體育強國與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契機。基于上述體育賽事與城市文化融合發展價值及困境,依托現實背景與時代需求,探討體育賽事與城市文化融合發展路徑。
拓寬體育+文化路徑,進行多維廣域滲透,促進體育賽事資源要素循環流動。增加體育賽事類型,服務對象多層次化,強化以城市文化為主的體育賽事核心主題,打造多維賽事的聚集核心。形成體育+文化+消費+發展模式,促進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維度共同發展。其次,破除城市壁壘,跨越行政邊界,推動跨地域的發展網絡形成,吸引更多企業隊伍參與其中,實行城市體育協調發展,共同建設體育+示范區。如長株潭地區作為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為主的城市群,應充分整合與共享三地體育資源,積極打造以城市共同文化為主題特色的賽事聚集區與交流區,共同促進區域體育產業聯動發展。
以地域特色文化為主,多元文化共同滲透發展,強調打造地域品牌賽事,做到獨特性與多樣性的統一。以城市特色開展體育賽事,樹立地域文化品牌與形象,形成以城市文化特色與體育競賽為一體的體育產業品牌發展模式。其次,注重城市文化多元化融合,避免文化融合的單一性。將獨特的城市文化與生態自然、民俗文化結合,促進體育賽事與城市文化協同發展。針對城市文化特色,發揮體育賽事吸引媒體傳播效應,借助數字化與智能化信息平臺,整合文化資源,打造特色體育品牌文化,以市場引力為中心,構建賽事傳播體系。宣傳擴大城市影響力,提升城市知名度,加深及鞏固地域文化認同感,將體育賽事的舉辦與城市的發展融合,形成多元文化融體育賽事為一體的發展格局。
“廠BA”是在全國流行的民間籃球賽的大環境下創辦的,是以群眾體育為代表,走大眾體育路線的新興體育賽事。以資源融合、協調、可持續發展為理念,激發市場社會積極主動性,形成政府、企業、社會等多方主體,共建、共治、共享,政府提供相應政策支持、經濟資助、人力資源等激發市場活力,保障賽事長效發展。其次,政府部門發揮市場監督、保障與引導作用,將辦賽主動權回歸本土人民群眾,引導社會資本助力賽事舉辦,發揮地方民眾的自主認同感與歸屬感,激發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充分發掘城市體育人才,以促進全民參與、全民健身為目標發展體育賽事,使體育賽事真正成為人民所需要的體育,滿足城市民眾對體育的需求。
目前,體育賽事與鄉村文化的融合已日漸成熟,并已衍生出“村BA”“村超”實踐模式,同步催生各類民間體育賽事開展。而體育賽事與城市文化融合實踐尚未形成具有可操作性、認可度及可推廣性的實踐體系與現實形態,針對城市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文化需求,城市體育賽事發展成為時代應然。應著力挖掘城市體育文化品牌賽事,進行案例分析與歸納總結,形成體育賽事與城市文化融合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