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瑩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湖南 長沙 410004)
作為普及度廣、參與度高的全民運動,足球因其較強的技術性、較優的運動性與較高的樂趣性而廣受各級學生歡迎,也因此成為各級院校體育課程教學中的常備科目;科學、全面的校園足球運動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更能在運動過程中完成對學生集體意識、反應能力等綜合素養的全面培育。但在教學實踐中因足球運動的強競技性,各類潛在主客觀因素導致的安全風險切實威脅著學生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如何圍繞校園足球運動中的風險展開防范策略的設計就成為一線教學工作者所關注的重要課題。
基于作者的教學實踐經驗,校園足球運動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下述四個方面:
(1)發生地點的多樣性。相較于其他類型的運動,足球運動的規則相對簡單,對開賽時間、參與人數等沒有過分限制,具有較高的自由度;同時因其對場地、器材的低依賴度使得足球運動的開展具有極強的易行性。而學生時期正處于個體身心發育的關鍵環節,其對運動的需求相較于其他時期較高,繼而使得校園足球運動依托于簡易球門、自劃邊界等形式開展于各處開闊地塊,這也使得安全風險大大增加。根據相關數據顯示,發生在足球場之外的運動傷害事故占總數的20%-30%,這充分體現了校園足球運動風險發生地點的多樣性;
(2)足球運動的對抗性。足球運動的競技性使得其具有強對抗性。因其在運動過程中會產生肢體接觸,故在競技過程中常出現激烈的身體對抗;對參與人員的速度、力量、反應能力、技術水平有著較高要求。而學生正處于身體發育的關鍵時期,其下肢力量與核心力量相較于競技需求仍顯不足,若其下肢身體靈活性與關節靈活性不足,則極易在奔跑追逐、踢球射門或身體對抗中發生器質性損傷;
(3)傷害事故的突發性。校園足球運動風險的突發性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因為足球運動的大運動量、高身體負荷導致身體仍處于發育期的學生因沖刺追逐、變向傳球與身體對抗等運動行為而過度疲勞導致身體損傷,不同學生身體素質差異較大,難以預見該類型風險;二是因為學生心智發育不夠完善,常因爭強好勝的不成熟心理采取戰術犯規、惡意傷害等行為,具有極強的突發性;
(4)損傷部位的規律性。因足球運動強調下肢力量與核心力量,重視下肢身體靈活性與關節靈活性,故校園足球運動安全事故在損害部位上具有極強的規律性,多集中于踝關節、膝關節、大小腿與腰背部。該層面的安全風險可通過提前拉伸、日常鍛煉等形式進行控制;但學生若在運動中嘗試高難度的戰術動作或采取錯誤的運動形式,仍會導致該類型的傷害。
運動行為引發傷害事故的風險主要指在足球運動開展的過程中,因運球、傳球、鏟球、救球、射門等必要技術動作與行為而導致傷害事故的風險。該類技術動作與行為是足球運動本身所具有的,是必然反復應用于足球運動的重要動作,也是導致運動風險傷害事故的主要原因。現階段我國校園足球運動中導致此類風險的因素主要為宣傳教育工作的不足,這使得學生風險認知能力較為低下,安全運動、健康運動的相關理念不夠深化,難以在運動過程中保持對周邊環境的敏銳觀察與對自身狀態的全面把控,繼而導致安全風險。
運動場地的檢查維護與器材設施的檢修控制是導致校園足球運動風險的重要客觀因素。足球運動雖對器材場地要求較低,但仍需求露天環境下的開闊場地;部分學校因面積有限,無法為學生提供規范的足球運動場地,常與其他類型的運動共用空間;同時場地內鋪設的防滑、防摔材料也不夠好,相對粗糙,不夠及時的檢修維護使得場地損壞導致的安全事故時有發生。
學生時期處于個體活力最為充沛、情感最為飽滿的時期。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沒有對學生的求生情緒進行合理疏導、沒有對學生的運動精神進行全面培養,勢必導致學生在校園足球運動激烈的身體對抗中因一時沖動心理失衡而導致的情緒問題造成傷害事故;同時賽場上難免出現裁定沖突與比賽矛盾,若不及時加以溝通交流極易導致二次事故,這不僅不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也是校園足球運動中潛在的重大安全風險,需要教師加以關注。
該層面的風險主要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因學生個人身體素質欠佳、運動技巧不足、足球能力初級導致其在校園足球運動中因錯誤動作等因素引發的風險,該類型的風險可借由教師的定向教學予以規避與控制;二則是因運動過程中師生交流缺失導致潛在問題無法及時發現,繼而引發安全事故的風險,該類型風險則可借由教學形式的優化予以識別與解決。
作為校園足球運動中的絕對主體,學生個人的風險認知是防范校園足球運動風險的先決條件。只有讓學生切實認識到各類型潛在風險可能造成的事故與損害,才能確保其在運動過程中保持對周邊環境的敏銳觀察與對自身狀態的全面把控,為強化學生的風險認知,增強學生的防范意識,本文特提出如下三個層面的強化策略:
(1)開展運動安全主題教育,強化學生風險認知。校方應重視對學生運動安全意識的培養,積極開展運動安全主題教育對校園足球運動中的各類型注意事項進行集中教學。一方面,在主題教育中教師可利用對既往安全事故案例的深入分析幫助學生全面掌握校園足球運動的各類型潛在風險;另一方面,則可借助模擬演練、交流分析等活動幫助學生掌握運動過程中突發事件的處理辦法,從而強化學生對各類型主客觀風險因素的認知與感知,使其在校園足球運動中始終以安全為第一要務;
(2)普及校園足球運動風險,提高學生警戒程度。在定時定期開展主題教育的基礎上,校方應同樣重視常態化宣傳對學生安全防護意識的培養效用。一方面,校方可充分利用校內布告欄、校刊等紙質媒介宣傳足球運動風險的相關知識,點明校園足球運動需要重點關注的事項;另一方面,校方可組織校內開展“足球安全知識”主題的黑板報比賽,吸引廣大師生自行參與到對足球安全知識的收集、整理與學習中,在拓寬宣傳陣線的同時幫助學生深化安全運動、健康運動的相關理念,使其自覺在運動前拉伸熱身、運動中理智自律、運動后休息交流,以此達成防范足球運動安全風險的最終目的;
(3)打通家校信息溝通渠道,全面告知運動情況。校方則應通過家長會、社交媒體等形式打通家校之間的信息溝通渠道,定時定期向家長普及足球運動安全的相關知識,并在組織大型足球活動前傳達宣傳信息;同時學校也可定制一批有關校園足球運動安全的宣傳指導手冊進行發放,讓學生家長在充分認識到校園足球運動安全風險、運動性質的基礎上自發參與到對學生的理念教育與能力培養中,構成家校一體的綜合風險防范體系,規避校園足球運動中的安全問題。
客觀隱患因素主要包括場地環境的管理與器材設施的維護;作為影響校園足球運動安全的重要因素,該層面的控制活動具有極為顯著的現實價值。為消除客觀隱患因素,全面夯實環境基礎,本文特提出如下三個層面的強化策略:
(1)重視場地維護,定時定期開展清理工作。教師應重視校園足球運動場地的相關問題:在教學實踐或訓練活動開始前,教師應針對運動場地進行全面檢查,及時識別、排查其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與事故風險;在教學實踐或訓練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則應重點關注學生的運動狀態,通過保持高度的警惕提高對傷害事故的預見性,避免傷害的擴大;在教學實踐或訓練活動結束后,教師則應組織專人對運動場地進行維護保養與清潔休整,確保場地內部沒有垃圾、雜物等可能導致安全事故的潛在風險。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校方應進一步生成運動場地維護日志,明確記錄場地使用、維護的具體時間與具體人員,從而強化安全事故追責體系;
(2)強調器材檢修,全面規避運動安全隱患。在完成對場地的維護控制后,教師應關注對校園足球運動器材設施的檢修,以此全面規避運動安全隱患。校園足球運動涉及的器材主要包括足球、球門、球網等。因此,為確保教學實踐或訓練活動的順利開展,教師應定時定期對足球、球門、球網等器材設施進行檢查,對漏氣、松動、破損的器材及時進行報修維護,確保其在學生運動的過程中保持穩定狀態;
(3)關注天氣因素,注意控制足球運動風險。在上述策略的基礎上,教師則應進一步關注天氣因素對校園足球運動的影響。因足球運動需求露天的開闊場地,大風、下雨等極端氣候會大大增加學生參與運動實踐與訓練活動的身體負荷,增加運動風險發生的概率。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實踐或訓練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對場地的濕度、足球的濕度等進行控制,在察覺天氣情況不宜開展教學活動時及時終止足球活動,避免因場地濕滑導致的摔傷、絆傷事故。
足球運動強調技戰術能力的充分發揮,因此在校園足球運動中為規避安全風險,教師應重視對學生運動能力、運動精神的培養,使其能夠在規則的限制與約束下科學而合理地開展校園足球運動,進而極力規避安全風險。為強化足球知識教育,培養學生的運動精神,本文特提出如下三個層面的強化策略:
(1)重視基礎動作規范的訓練,強化學生技術能力。因學生認知程度較為有限,對于足球運動的認識相對匱乏,因此在校園足球運動的前期教師應重點對學生的基礎能力進行培養。一方面,教師應關注對學生基礎體能的塑造,讓學生熟練掌握熱身活動、肢體拉伸相關的知識,使其能夠更快地進入運動狀態;另一方面,教師應重視對傳球、運球、射門等基礎戰術動作的訓練,積極通過樣例示范、小組交流、先學帶后學等手段讓學生全面掌握此類基礎動作,通過強化技戰術能力減少因動作失誤可能導致的運動事故;
(2)強調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培養學生的運動精神。在完成對學生足球技術能力的基礎培養后,教師同樣應重視對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足球運動講究團隊的配合,科學合理的隊伍協同往往能夠起到比單純依靠個人能力更為杰出的效果。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實踐或訓練活動的過程中,應充分預留足夠的時間讓同組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在了解彼此性格特點、運動風格的基礎上鼓勵其在運動實踐中相互信任、相互托付、相互依靠、相互補足,以此規避因隊內矛盾導致的事故風險;
(3)關注問題交流能力的強化,減少賽場矛盾沖突。在上述策略的基礎上,為進一步防范校園足球運動的安全風險,教師可重視對學生的思想引導,要求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使用禮貌用語,強化其在問題交流中的素質魅力,將足球賽場上的矛盾沖突消弭于無形,以此防止惡性事件的發生。
該層面的策略設計主要包括如下三個層面:
(1)建立學生安全檔案,穩固足球運動基礎。校園足球運動的宗旨在于為學生提供一個強健的體魄。為實現這一目的并保證學生運動過程中的健康安全,校方可牽頭組織建立學生安全檔案,通過定時定期的體檢更新學生的具體健康信息。如此一來,既能夠根據學生身體的實際狀況進行訓練強度的控制,增設相應的額外內容,消除學生在運動中因過度疲勞導致身體損傷的風險;也能夠記錄學生身體發育的實際狀況,將校園足球運動的成果可視化,提升學生參與運動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降低教師的課堂管理難度,全面規避安全風險;
(2)全面落實因材施教,滿足學生發展需求。在學校建立學生安全檔案后,教師則應全面落實因材施教的核心思想,按照檔案中透露的學生的相關信息結合實際教學經歷依照學生的身體素質、運動技巧、足球能力等因素進行不同教學層級與訓練集群的劃分,通過科學、完善的教學方案制定不同的運動量、運動強度與課程內容,以此滿足不同等級學生的能力發展需求,在允許范圍內最大程度挖掘其身體潛力,繼而做到規避運動風險的同時實現最優、最佳的教學效果;
(3)轉變傳統教學觀念,豐富教學實踐形式。為進一步規避安全風險,教師可進一步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在實際的課堂教學活動中重視學生的主體感受,積極應用情景教學、翻轉課堂等形式強化教學信息溝通與教學資源調配,并借助師生、生生之間的及時交流對校園足球運動中的不足之處進行收集與整理,繼而為后續的教學優化與風險排查提供第一手可靠信息。
我國體育產業空間布局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如下三個層面:
(1)體育產業中,制造業專業化水平呈現地域鄰接性強的特征。高端體育制造業集聚于我國的東、中部地區,并具有相當程度的空間正相關性;低端體育制造業則集聚于我國的西、東北部地區,數量級上相較于高端體育制造業具有顯著優勢;
(2)體育產業中,不同地區服務業內的公共體育服務專業化水平差距較小。不同層級的地區并未表現出明顯的集聚特征;這表明我國公共體育服務事業發展較為均衡,各水平公共體育服務事業構成了較為立體的產業網絡;
(3)體育產業中,不同地區服務業內的市場體育服務專業化水平與地區經濟發展呈正相關關系。東南沿海地區的市場體育服務業明顯高于西部與東北部地區。地域鄰接性強表明市場體育服務業的發展水平依托于當地人民的實際生活質量。
綜合校園足球運動風險的相關研究與體育產業空間布局的基本特征,作者特提出如下發展建議:
(1)針對體育制造業,校園足球運動的蓬勃發展與潛在風險使得各級學校對高質量器材的需求度急劇提升,這無疑為體育制造業提出了全新需求;因此體育制造業應圍繞完整的原料供應、勞動力雇傭、物流運輸網絡構建專業化、集群化、規模化的產業輻射區,擴大產業范圍,延長產業鏈條,促使制造業更進一步;
(2)針對公共體育服務事業,可適當增加足球常識的培訓與宣傳工作,強化足球運動在廣大人民群眾之間的認可度,使足球運動在民間常態化、普及化,以此提升學生對足球基礎知識的掌握,避免因技術能力不足導致的安全風險;
(3)針對市場體育服務事業,則可與地區各級學校構成合作關系,通過專業人才的互通互用實現對學生足球技戰術能力的全面培養,并圍繞足球運動這一主題積極開發體育媒體、體育旅游、體育健康等專業項目,在為該行業注入全新驅動力的同時助力地區產業發展。
綜上所述,校園足球運動在實際開展的過程中受到多類型主客觀安全風險的影響;而教師作為指導學生開展運動實踐的主要人員,其自身的技戰術水平與安全意識切實影響著校園足球運動的安全系數。因此在教學實踐中,一線足球教師應保持敏銳的感知力與洞察力,及時識別、認識到校園足球運動中潛在的各類型主客觀安全風險因素,并結合教學需要與實踐經驗圍繞安全風險的具體類型開展預防、規避與應對策略的設計,以此為學生的足球活動營造可靠、安全的實踐空間,繼而為學生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