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悅
中國石化潤滑油公司
伴隨國家推動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一帶一路”不斷推進,企業層面的跨境業務也越來越多,境外業務所涉及的國家和地區范圍也日益增加。由于商標保護具有地域性特點,各國商標保護水平、申請注冊及法律維權規則各不相同,這讓很多企業在遭遇海外搶注時感到無所適從。境外業務在給企業帶來更多的經濟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法律層面的風險和挑戰。本文將從中國石化境外商標搶注問題出發,分析探討中國企業“走出去”過程中如何防范和應對境外商標搶注事件。
中國企業商標在海外被搶注的情況時有發生,中國石化作為中國石油石化行業龍頭企業,其所持有的主商標“中國石化”及“SINOPEC”等商品的國內外影響力不言而喻,多年來仿冒中國石化商標的侵權事件層出不窮,境內打假維權案件常年不斷,境外也出現了不少仿冒中石化商標和搶注商標的情況。以近年發生的巴基斯坦為例,當地一家華人經營的公司近年來不斷仿冒“SINOPEC”商標在當地低價銷售偽劣油品,并先后申請注冊“SHINOPEC”、 “SONIPEC”、“SONOPEC”、 “SINOPEC”、朝陽圖形商標、滿天星圖形商標等180 余件近似或相同商標,中國石化為了制止這種惡意仿冒損害品牌形象的情況,積極采取法律措施開展了一系列的反擊。中國石化開啟的組合反擊措施包括:

◇對該仿冒方新申請的近似或相同商標提出商標異議和無效宣告申請;
◇發送律師函并在當地知名報刊上刊登警示函希望對方停止侵權;
◇提起民事侵權之訴申請法院禁令要求仿冒方禁止繼續生產和銷售相關產品;
◇對于180 余件惡意的商標注冊申請,為節約逐一異議的時間與經濟成本,中國石化選擇發送函件給當地商標審核行政機關溝通要求暫停審核該惡意注冊人批量注冊商標,待訴訟判決生效后決定是否繼續審核商標程序;
◇對于被告方違反法庭禁令繼續生產和銷售的行為再次申請法院以藐視法庭禁令的理由進一步威懾被告行為;
◇同時啟動版權登記程序,以便能通過著作權基礎依靠巴基斯坦聯邦調查機構(FIA)采取司法突襲并查封對方假貨倉庫,進而從源頭制止其售假行為。
除了巴基斯坦出現此類事件外,贊比亞、安哥拉等多地近期也發現了華人仿冒或搶注中國石化商標的情況。
隨著中國企業走出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日益提升,不少中國企業的商標成為了商標搶注的目標,甚至有些國家會有專門搶注中國商標的公司。根據《中華商標協會會員企業2022 年度國際商標監測預警報告》,對313 家中華商標協會會員企業在全球196 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商標國際監測預警,發現僅2022年,有22 家知名企業的商標有被搶注記錄,被搶注比例達7%。而這一數字在2021 年和2020 年分別是45 家和50 家企業。在前述22 家企業中,有12 家是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被搶注的記錄,占比高達55%[1]。
從實際情況看,通常會進行商標搶注的主體有兩類:一是與企業有直接業務關系的海外經銷商或代理商,二是以收取商標轉讓或許可費用為主要目的的職業搶注人[2]。海外經銷商、代理商搶注的情況,通常是合作伙伴在合作過程中認識到品牌或商品的市場價值,又發現企業并未在當地市場注冊商標,進而搶注合作伙伴的商標借此謀求更多獲利或談判優勢。而職業搶注人通常是批量搶注,大量囤積商標并據此維權獲利。此前較為知名的案例是一家德國籍華人開設的主營業務為中國商品超市的公司,在德國搶注了“王致和”、“老干媽”等國內知名食品商標,這些中國品牌為此進行了漫長的維權之路。
前述的巴基斯坦仿冒方批量申請注冊180 余件“SINOPEC”近似商標,是中國石化通過專業商標代理服務機構對其持有的國際商標開展商標監測中發現的,因此才能迅速采取反擊措施,搶占優勢法律地位。境外商標動態監測是每個跨境貿易企業都應當建立的檢測機制,也是及時發現搶注行為的最重要途徑。一般企業會通過購買第三方商標數據庫服務或委托具備相應能力的商標代理機構、律所進行常態化監測。商標監測是通過對目標國家或地區的商標公告與企業自有商標進行對比分析,看是否有近似或相同商標被他人注冊。而如果能及時在審查異議期內提出異議,則大大降低了事后維權所需花費的成本。但需要提醒的是,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商標注冊制度與我國存在差異,在中國商標局審查商標注冊申請時會在審查環節就篩查對比在先注冊商標并駁回近似商標,但有些國家的商標審查機關并不會主動對新申請的商標與在先注冊商標開展相似性審查,比如歐盟一些國家。在這些國家無法簡單通過預先注冊商標防范他人注冊近似商標,在先商標權利人需要另外通過商標異議或無效的方式保護自身權益,在這類國家,商標動態監測就更為重要。需要提醒的是,對于惡意搶注的企業,一次監測識別并維權成功,并不是一勞永逸的,對方很可能變換形式反復申請注冊近似商標,因此,這種監測應當是持續開展的,并對重點對象重點關注。也建議企業對重點市場的海外經銷商或代理商的商標申請行為進行重點監控。
防范搶注的最好辦法就是未雨綢繆,提前規劃目標國家地區的商標注冊,這樣就沒有他人“搶注”的可乘之機。知識產權具備地域性特點,尤其是商標專用權,其權利保護只限于其注冊申請的國家和地區,未進行注冊的國家和地區其商標權保護限度較低。盡管部分國家也認可馳名商標的跨境保護規則,但其受到的限制較多、在行權過程中也多有不便之處。考慮到全球國家和地區全部注冊的成本又過高,對于那些不在海外市場規劃范圍內的國家地區也并無注冊的必要,因此企業開展商標布局需要綜合評判布局的成本和收益。
不同國家的商標保護基礎不盡相同,國際上的商標保護原則分為注冊優先和使用優先兩類,其中適用注冊制的國家相對較多。我國商標保護遵循的原則是注冊為主,兼顧使用。對于企業未來規劃開展業務的重點國家和地區,應當事先進行全面調研,研究目標國家或地區的適用法律及商標保護方式和執法效率等,調研目標市場是否已經存在在先注冊的近似商標并評估侵權風險等。考慮到不同國家商標注冊周期不盡一致,為實現“商標先行”,企業對于確定要進入的海外市場最好能提前3 至5 年進行布局。并且本著未雨綢繆的原則,企業可以考慮適當擴大商品服務范圍,延長布局產品線,為未來品牌體系建設留有發揮空間。
目前無論國內國際都更強調商標“實際使用”對于商標注冊有效性的重要意義,其出發點是考慮知識產權獨占性的特點,要避免惡意囤積商標、占用卻不充分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利、壟斷他人合理使用該標識的權利。知識產權的立法目的,是為了平衡知識產品創造者合法權益的壟斷性與科學技術在社會層面交流促進全社會共同進步的社會性之間的矛盾,是為了更好推動知識產品的流動性并且鼓勵不斷創新,因而對商標專用權的保護限制強調“實際使用”也是為實現相應的立法目的,就是常說的法律不保護“躺在權力上沉睡的人”。
證據留存在商標案件審查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建議企業在平時開展業務過程中建立證據留存和定期回顧的管理制度和規則體系,避免只重申請卻輕視證據保存,防止在維權或被訴舉證過程中因為證據鏈不完整而處于不利地位。
所謂救濟措施,是指法人或其他組織、個人認為自身權益受到他人或行政機關實施的某種行為帶來了損害,其依據法律法規可以采取的維權、補救措施。而他人搶注某一企業已經在先使用并具備一定知名度的商標標識的行為,顯然損害了企業的合法權益,企業應當立即采取有效救濟措施,包括及時提交商標異議、合理利用商標無效或撤銷制度、和解談判或尋求政府和社會力量的支持和幫助等措施。需要重點提醒的是,實施商標搶注救濟措施非常強調時效性,因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有設置類似3 個月的商標注冊異議期,以及商標注冊5 年后不能隨意無效的規定。等到暴雷再想處理的成本則很高。
大部分國家都設有第三人異議程序,在這些國家如果恰好發現有他人搶注商標并且出于異議期間,企業可以及時委托目標國的代理機構提出異議。商標注冊異議期內提出異議通常能取得較為有利的地位,即在對方未獲得最終注冊前予以反擊,其法律程序的相關收費往往也較后兩種方式更低。但需要提醒企業的是,商標異議期限往往不會設置得太長,能否在異議期及時提出有效異議對公司的反饋時效性要求很高,企業通常需要與固定機構合作,開展常態化的商標動態監測。
如果發生搶注的國家或地區沒有設置上述商標異議制度,或者涉嫌搶注的商標已經不在異議期間,那么企業還可以考慮利用商標無效、撤銷制度等救濟措施實施維權。目前大多數國家都設有無效制度和不使用撤銷的制度,此類糾紛一般是由當地商標、知識產權主管機構受理,部分國家是由法院進行審理。無效制度,即企業通過證明自身享有商標在先權利,如在先使用、在先注冊、在先著作權等等,或證明搶注方違反了當地某項強制性法律法規的規定,如利害關系人利用不正當手段惡意注冊、違反馳名商標保護規則等方式,申請宣告對方已經注冊的商標無效。撤銷制度,則是在那些設有“商標實際使用”要求的國家,通過打擊對方商標搶注行為不是以“實際使用”為目的,在對方舉證不能的情況下,可以申請撤銷對方已經注冊的商標。
一般來說,在前述法律救濟措施不奏效的情況下,或者綜合考慮到法律維權的成本問題,企業也可以考慮協商和解的處理方式。有些搶注方確實是企業的合作伙伴,出于善意注冊了企業的商標,這類往往較好協商,自行溝通或經律師調解,最終能夠以比較低的對價將搶注商標轉讓給權利人。但實踐中更多的情況是,搶注人的目的就是向企業索要高昂轉讓費以此牟利。而這時企業沒有更合適的法律途徑維權,或者擔心維權長時間成本高,為避免進一步影響市場和銷量、快速解決糾紛,企業只好妥協以高價“贖回”商標。
為了降低成本,企業可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培養和宣傳,同時也可以尋求政府和社會力量的支持和幫助。以西門子搶注海信商標案為例,2004 年西門子方開出4 000 萬歐元的天價轉讓費,雙方對商標轉讓費的談判陷入僵局。海信及時向商務部和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尋求援助,隨后歐盟駐華機構和中國家用電器協會介入此事。后期中華商標協會還開展了“中國商標海外維權研討會”,最終綜合各方面力量給西門子施加壓力,和解費用從開始的4 000 萬歐元降低到了50 萬歐元[3]。
預防商標搶注,最經濟實惠的方式就是重視商標的國際注冊、建立適合本企業的商標防御體系。在開拓國際市場過程中,企業也應當樹立“商品未到、商標先行”的理念,加強知識產權國際布局,構建適合自身的商標國際保護戰略。唯有如此,中國企業才能切實地提高自身的國際競爭力,打造出真正的世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