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念翠,于 濤
2022 年1 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2021 中國的航天》白皮書英文版(以下簡稱“白皮書英文版”),介紹2016 年以來中國航天活動主要進展及未來五年主要任務,進一步增進了國際社會對中國航天事業的了解。《中國日報》則對神舟十三號的發射活動進行了系列報道。近年來,以隱喻為切入點分析媒體話語中的形象構建問題的研究逐漸增多。這類研究主要通過對中外媒體中的中國國家形象塑造進行定量或定性解讀,其發現大多數“他塑”中國國家形象均為消極的、片面的。[1]也有學者對中國國家形象“自塑”進行研究,如吳明華、趙飛格運用批評隱喻分析的方法,[2]探討中國共產黨的角色轉型,對塑造和提升中國共產黨的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學界對航天新聞語篇的研究較少涉及,僅有李響林、李雪瑩、梁曉波等基于概念隱喻理論,[3][4]對航天外宣新聞報道中概念隱喻運用的類別、語義特征及所建構的中國國家形象進行了研究。
研究將以白皮書英文版和《中國日報》神舟十三號系列報道為語料,將概念隱喻理論和語料庫語言學研究方法相結合,分析和闡釋語料中的隱喻,解讀媒體如何運用隱喻手段向世界展示中國航天形象。
國家形象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體現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影響力,因此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傳播深受各國政府的重視。美國學者博爾丁(Boulding)提出“國家形象”這一概念,[5]他認為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對本國的認知以及國際社會其他國家對其認知的綜合。學者對中國形象的研究多以具有代表性的媒介事件為對象,研究這些事件為中國國家形象所帶來的媒體效應,主要是對他者視域下的中國國家形象展開分析研究,如趙永華、陸君鈺、黃薔從新冠疫情事件入手解析美國媒體對中國形象的話語偏見;[1][6]梁婧玉、李德俊以《經濟學人》關于社會法制方面的報道為語料進行研究,[7]發現外媒對中國婚姻和生育政策、老齡化問題和城市化進程方面的評價與報道多為消極,不利于國家形象的建構。從“自塑”角度開展的研究尤為匱乏。因此,本文從“自塑”角度對中國航天形象的建構進行研究。
萊考夫和約翰遜(Lakoff & Johnson)提出概念隱喻(Conceptual Metaphor)理論,[8]認為隱喻是一種思維方式,是普遍存在于人們構造概念和言語交際中的重要認知活動,隱喻研究由此進入認知科學領域。近年來,因其揭示或建構意識形態的功能,概念隱喻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政治、傳媒、外交等領域,并成為國家形象塑造相關研究的有效切入點。[9]語料庫方法的引入使隱喻研究更具科學性和系統性:格特力使用Metalude 數據庫,[10]研究了概念隱喻如何在不同領域構建我們的思維和社會行為,指出隱喻可以反映出意識形態,并證明隱喻具有概念化作用;概念隱喻應用到國家形象分析多通過對特定話題,如黨的建設、新冠肺炎疫情等進行隱喻建構研究,[2][11]揭示媒體如何通過隱喻的使用來塑造國家形象。因此,本文把概念隱喻理論和國家形象建構研究相結合,分析《中國日報》神舟十三號系列報道及白皮書英文版通過隱喻建構的中國形象。
本文在概念隱喻理論的指導下探討這些報道的隱喻機制,并揭示隱喻所建構的中國國家形象,具體研究問題為:
1.《中國日報》中關于神舟十三號的報道及白皮書英文版中使用哪些隱喻類型?每種隱喻類型的分布情況如何?
2.這些隱喻建構出怎樣的中國國家形象?
《中國日報》作為我國對外報道本國信息的重要官方報刊,具有宣傳、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作用。本文搜集了《中國日報》關于神舟十三號的新聞報道83 篇,時間跨度為2021 年9 月17 日至2022 年4 月18 日,以及《2021 中國的航天》白皮書英文版,共計36,339 個形符,作為本研究的觀察語料庫。參照語料庫選取布朗家族語料庫中的AmE Press Reportage 和BrE Press Reportage 兩種文本,內容涉及政治、體育、社會、獨家新聞、經濟、文化等類型,共計177,468 個形符。
隱喻的識別采用Steen 等的隱喻識別程序MIPVU。[12]首先,在運用語料庫分析軟件 AntConc 4.0.11 進行檢索時,以主題性和頻率較高的“space(空間)”“china(中國)”“tiangong(天宮)”“shenzhou(神州)”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去除重復后得到1722個語句,然后考察其語境并選出候選隱喻關鍵詞,發現含有隱喻關鍵詞的句子797 句,占比47.59%。將確定的隱喻關鍵詞在Antconc4.0.11中檢索其語境,對其隱喻性進行識別、分類和統計。之后將之與參照語料庫進行對比,發現兩個語料庫之間隱喻使用的差異性,并對它們進行描述和闡釋,最后分析這些隱喻建構出的中國國家形象。
在觀察語料庫中,隱喻的分布呈現以下特點:空間隱喻占比較高,這反映出空間隱喻在人類認知方式中的重要作用。參照語料庫中沒有使用文化隱喻,說明了文化隱喻在航天語篇中的獨特性。本文通過對觀察語料庫和參照語料庫中前十種隱喻的源域共鳴值進行標準化,經探索性分析,差值滿足正態分布,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 檢驗(見表1),雙側顯著性結果p=0.047<0.05(見表2),說明文中所列十種隱喻在兩個文本的分布上在統計學上具有顯著性差異。為探索隱喻使用差異的具體類型,對每種隱喻進行t 檢驗后發現,交通隱喻(p=0.005)、建筑隱喻(p=0.018)、競賽隱喻(p=0.008)、奮斗隱喻(p=0.007)四種類型在兩個文本的分布上在統計學上具有顯著性差異。

表1 隱喻的類型及t 檢驗結果

表2 十種隱喻t 檢驗分析結果
從隱喻識別的具體語境來看,某一隱喻類型涉及的隱喻承載詞具有多元性,這表明某一種隱喻類型可能展現了不同的航天形象,某一個航天形象也可能由不同的隱喻類型中的多個承載詞共同建構。
1.堅韌執著、不忘初心的航天信念
文化隱喻的使用是不同于其他語篇類型的一個突出特點,通過借助源域中的文化概念,如“Shenzhou(274)”“Tiangong(194)”“Tianhe(天河)(78)”“chang'e(11)(嫦娥)”等所蘊含的信息表明了各種探測器的用途及目的。
文化隱喻為源域共鳴值最高的隱喻。中國將各種探索太空的飛船、火箭、探測器等以神話人物、歷史人物、傳說中的形象等進行命名,如,“Tianwen(天問)”“chang'e(嫦娥)”等詞語均源自中國古代神話和詩詞文化。“Tianwen”的名稱來源于我國古代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長詩《天問》,表達了屈原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此命名顯示出“天問”探測器探測宇宙的作用。使用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形象來命名航天器,表達了中華民族對追求真理的堅韌執著、不忘初心,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文化魅力。
2.勇于創新、不斷進步的航天科技
新聞主要通過空間隱喻中的“high(高)(24)”“forward(前)(10)”“upper(上)(3)”等方位詞展現航天技術及航天事業的發展情況(黑色斜體字為隱喻承載詞)。
(1) China will develop new rocket engines,combined cycle propulsion, andupperstage technologies to improve its capacity to enter and return from space.(中國將開發新的火箭發動機、循環動力和更高水平技術,以提高太空往返回能力。)
(2) …endeavoring to create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the growth of ahigh-quality space industry.(努力為高質量航天事業的發展創造有利環境。)
空間隱喻在語料中分布廣泛僅次于文化隱喻。前人研究發現:空間概念根據人自身的經驗投射到非空間概念上,將上下、前后、深淺等具體的空間方位概念投射于身體狀況、數量、質量、社會地位等抽象的概念上。[13][14]例1 運用空間上處于上方位置的“upper(更高)”映射航天技術的更上一層樓將進一步推動航天事業的進步;例2 運用“high(高)”這一空間上處于高處的方位詞來映射中國致力于航天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3.卓越不凡、碩果累累的航天成就
新聞通過建筑隱喻中的隱喻關鍵詞,如“construction(建造)(34)”“build(建設)(17)”“foundation(基礎)(7)”“foothold(據點)(1)” 等來描述中國航天的建設發展情況;通過競賽隱喻中隱喻關鍵詞,如“strategic(有策略的)(8)”“goal(目標)(9)”“aim(目的)(5)”“win(贏)(1)”等表達中國航天事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運用資源隱喻中的隱喻關鍵詞,如 “provide(提供)(17)”“contribution(建造)(5)”“offer(提供)(3)”展示了航天提供的豐富資源。
(3) the first stages inbuildingthe space station,…(建造空間站的第一個階段)
(4) The space station provides afootholdfor the scientific exploration of space.(空間站為空間科學探索提供了立足點。)
前人研究發現建筑隱喻在政治語篇、[2]經濟語篇等各類語篇中被廣泛使用,[15]能幫助人們厘清工作應該從何處著手,向何處發展。例3 中的“building(建設)”為建筑物建造過程的隱喻,例4中的“foothold(據點)”為建筑物組成部分的隱喻。同時新聞將神舟十三號任務映射為基石,將整個航天事業的發展映射為完整的建筑物。
(5) All these efforts will help to achieve thegoalsof peak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所有這些努力都將有助于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峰的目標。)
(6) China’s Shenzhou XIII mission spent a national-recordsix months in orbit.(中國神舟十三號飛船在軌飛行6 個月,創下世界紀錄。)
競賽的概念中包括參與競賽的對手、各方希望通過競爭達成的目標和競賽結果等。[16]但是在此新聞語料中并沒有出現競爭對手,而是以中國航天的發展歷史為參考,以國際航天的發展為目標。例5、例6表明中國在設計航天事業時制定了一定的目標,如促進實現碳達峰,且神舟十三號打破了中國在軌時間最長的紀錄。通過競賽隱喻展示了中國的航天事業的偉大勝利。
(7) Itprovidesservices to tens of thousands of domestic users and over 100 countries…(它為數以萬計的國內用戶和100 多個國家提供服務。)
(8) …offeredpeople on Earth a zero-gravity musical performance on Tuesday evening…(周二晚上為地球上的人們帶來了零重力音樂表演。)
資源隱喻中的概念包括資源提供者、提供的資源以及資源受益者。通過例7、例8 可以發現,航天是資源的提供者,中國以及其他國家是受益者,提供的資源包括防災減災、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天宮課堂為中國及其他國家帶來的豐富知識以及航天經驗。由此可見,新聞綜合運用建筑隱喻、競賽隱喻、資源隱喻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航天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這些成果也將為中國及世界的發展提供豐富的資源和經驗。
4.和平發展、合作共享的中國態度
新聞戰爭隱喻中的隱喻關鍵詞,“safeguard(保衛)(4)”“defend(保護)(1)”“guardian(守護者)(1)”等塑造了中國始終守護國際航天事業和平發展的守護者形象。
(9) …, it will work actively with other countries to carry out international space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safeguardouter space security.(它將積極與各國開展國際空間交流與合作,維護外太空安全。)
(10) China aims todefendnational security, lead self-reliance and self-improvement effor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國旨在捍衛國家安全,引領科技自立自強.)
戰爭隱喻多存在于體育賽事、[17]新冠肺炎疫情等話題中,[11]凸顯事件的緊張性和對抗性,而本語料中的戰爭隱喻分布范圍較小且弱化了對抗性。例9、例10 通過“safeguard(保衛)”“defend(保護)”等戰爭域的詞語,將戰爭中的守護者形象映射到保護航天環境的中國形象上。由此可見,新聞運用戰爭隱喻向世界表明中國的態度:切實保護空間環境,堅持和平利用外太空資源,并堅持合作共享的原則,深化高水平國際交流與合作。
5.人與太空和諧共處
新聞通過容器隱喻的隱喻關鍵詞,如“outer(外部)(38)”“entered(進入)(18)”“full(滿)(5)”等將地球和外太空視作兩個容器;旅程隱喻通過隱喻關鍵詞,如“journey(旅行)(26)”“trip(旅行)(5)”“traveler(旅行者)(1)”“tour(旅行)(1)”等將神舟十三號任務看作是旅行;家庭隱喻通過隱喻關鍵詞,如“live(居住)(48)”“home(家)(4)”“house(房子)(2)”“family(家庭)(1)”等將天宮看作是另一個家。
(11) The mission of China’s space program is: to exploreouterspace to expand humanity's understanding of the earth and the cosmos.(中國太空計劃的使命是:探索外層空間,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
(12) …,with the crew soonenteringthe Tiangong space station.(航天員即將進入天宮空間站)
容器意象圖式表示“具有界限的圖式,有‘內’和‘外’之分”。[18]容器隱喻能夠反映自我與外界的關系——差異、對立、共存。新聞運用容器隱喻將地球和天宮空間站視作容器,地球是內,太空是外。例11、例12 中使用“outer(外部)”“entering(進入)”等表示內外的概念表明:太空是一個與地球等同的“容器”,地球與外太空之間雖然存在內外差異但卻是共存關系。
(13) The crew arrived at the Tiangong station on Oct 16, embarking on its six-monthjourney.(航天人員于10 月16 日抵達天宮站,開始了為期六個月的旅程。)
(14) For spacetravelers, fitness is a top priority.(對于航天員來說,體能是頭等大事。)
旅程隱喻多用來映射國家建設和世界政治,[19]和建筑隱喻相似,都強調事件的過程性和艱難性。本語料中的旅程隱喻更多側重旅行的愉悅和輕松。新聞將“journey(旅行)”“traveler(旅行)”等旅行中的語義映射到神舟十三號任務中:去太空探索是一場旅行,三位航天員是旅行者。通過旅程隱喻拉近了人類與太空的距離,表明人類探索太空不再是一場冒險,而是一場輕松愉悅的旅行。
(15) China’s Tiangong space station, which willhousethree astronauts for six months, will be a cozyhome.(中國的“天宮”空間站是一個舒適的家,它將為三名航天員提供6 個月的居所。)
(16) Theylivedin Tiangong for 90 days.(他們在天宮生活了90 天。)
家庭隱喻是新聞媒體和社交媒體上非常流行的一類隱喻,原因在于它能引起強大的情感共鳴。[20]家庭隱喻中的始源域概念包括家庭成員、房屋、家庭關系。新聞將“house(房子)”“home(家)”“live(居住)”等家庭中的語義映射到空間站,進一步拉近了人與太空之間的距離,展現了人與太空之間的親密關系。由此可見,新聞綜合運用容器隱喻、交通隱喻、旅程隱喻、家庭隱喻拉近了人類與太空的距離,營造了人與太空和諧共處的氛圍,為世界航天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參考。
航天新聞報道中使用了豐富的隱喻來展示中國的航天形象,尤其是文化隱喻、旅程隱喻、建筑隱喻的使用,是航天新聞語篇不同于其他類型語篇的隱喻,而常規的戰爭隱喻和旅程隱喻在本語料中也弱化了其對抗性和艱難性,凸顯了正義性和愉悅性。當今世界,越來越多的國家高度重視并大力發展航天事業,世界航天進入大發展大變革的新階段。中國積極發展航天事業,并通過新聞媒體等渠道對航天活動進行積極地報道,進一步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航天事業的了解。而這些隱喻的使用不僅讓世界對航天事業有更加形象具體的理解,也塑造出中國偉大的航天形象。
本研究以神舟十三號的新聞報道和白皮書英文版為語料,從具體事件著手研究中國航天形象的構建,未能全面覆蓋航天發展歷程的所有語料。建議未來研究涵蓋中國航天發展的整個歷程,探討航天形象構建的歷時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