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 鑫 張 欣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 年7 月18 日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是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最新闡釋和最新發展,我們必須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深刻領悟和踐行綠色發展觀,認清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制約因素,樹立綠色高質量發展的理念遵循,明確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指向,走好新時代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
黨的二十大強調要將高質量發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并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2023 年7 月18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總結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成就,分析了當前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這也是對新時代走好綠色高質量發展道路作出的有力宣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必須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來謀劃和推進新征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譜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面對生態文明建設新形勢新要求,我們要清醒認識到當前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仍是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一是本身我們國家人口壓力大,地理環境特殊,資源短缺,環境容量有限,生態比較脆弱。二是當前中國式現代化的“并聯式”過程特征,客觀上資源能源需求旺盛,排放量增加趨勢強勁。在這種情況下,產業結構調整和能源轉型發展任重道遠。三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呈現出時空壓縮、任務復合、壓力疊加的特征。我國的工業化現代化進程是一個超快速的進程,西方發達國家200 多年工業化進程當中逐步顯露的問題,在我們國家被壓縮到幾十年就集中體現。當前我們既要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又要促進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還要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四是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根本上仍然沒有發生轉變。新時代要走好綠色高質量發展道路就需要我們在破除生態環境保護對經濟發展制約的同時,實現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協同共進。我們要把貫徹落實全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和深入開展主題教育結合起來,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持走好新時代綠色高質量發展道路。
綠色高質量發展中的綠色強調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方面、全過程要始終堅持生態優先、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要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價值取向,以資源集約高效循環利用為主要原則。一是生態資源不再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外生因素,而要把其作為經濟社會運行系統的重要內生要素;二是要把實現經濟效應、社會效應和生態效應三者的協調發展作為發展目標;三是要以經濟社會活動“綠色化”“生態化”作為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的正確導向。綠色高質量發展中的高質量強調發展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要充分體現新發展理念,要以創新為第一動力、協調為內生特點、綠色為普遍形態、開放為必由之路、共享為根本目的。
綠色深植高質量發展全過程涵蓋了能源綠色化低碳化轉型、污染減排優化、資源集約循環利用、生態保護和修復等多個方面,旨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生態環境可承載范圍內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改變傳統工業文明以環境污染、化石能源大量消耗為代價的經濟低效率黑色發展模式。綠色高質量發展通過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結構、產業結構的全面、全過程綠色化有助于累積綠色財富、提高綠色增長效率、改善綠色民生福祉。綠色深植高質量發展全過程強調社會整體要推動綠色發展,目標是實現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有機整體全面和諧協調可持續發展,奠定未來發展的堅實基礎和創造更好的條件,積蓄高質量發展勢能以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綠色高質量發展是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全面綠色化轉變,強調資源的可持續性利用,本質是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產出、低效益、低品質的以生態換發展的低效發展方式的摒棄,同時向低消耗、高產出、高效益、能源循環利用、高品質的方向轉型發展,強調不能以損害生態環境為代價,力求在相對較低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提前進入生態赤字縮小或生態盈余階段,盡快實現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損害的脫鉤。這其中的關鍵是要以產業綠色化、增長綠色化等實現發展的動力變革、質量變革和效率變革,就是要從依靠廉價要素粗放型投入、規模擴張驅動下的速度增長型發展模式,向依靠生產要素升級、創新要素集聚、制度技術變革、經營管理優化等驅動的質量型、效率型高質量發展模式轉型。要通過經濟社會系統和生態系統的新動力挖掘、質量提升和效率提高來促進環境與發展的協調。
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是指由生態系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約而成的復合系統,生態系統為實現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的良性發展運行都是建立在健康的生態系統之上的,經濟社會的發展不能脫離生態系統且要充分考慮環境容量、自然承載力。綠色高質量發展就是要實現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三者的協同發展,就是要實現經濟效益、生態環境、社會效益三者協調,即實現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
改革開放40 多年來我國經濟增長奇跡是建立在大量消耗環境資源和資本、勞動等生產要素的持續投入的基礎之上的,為此付出了高昂的生態和社會代價,也積累了許多尚未解決的生態環境問題。當前,要素規模報酬遞減,中國已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在發展初期采用的以環境為代價推動經濟發展的方式難以為繼,粗放型發展模式帶來的負外部性問題逐步凸顯,并成為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阻礙。因此,綠色高質量發展要以生態保護為約束實現高水平保護下的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 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通過高水平環境保護,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著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持續增強發展的潛力和后勁。”這意味著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不是絕對對立的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辯證統一關系。因為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是一種共生關系,包括人在內的整個自然界是一個完整有機的生態系統,具有自身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自然生產力是社會生產力的基礎,自然的再生產是社會再生產的物質前提,這就要求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
一方面,綠色高質量發展是在保持一定自然資本存量基礎上的發展,其中的前提是經濟社會的發展必須控制在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之內。我國14 億多人口要整體邁入現代化,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破解資源環境約束面臨巨大壓力,如果走歐美老路,再有幾個地球也不夠消耗。另一方面,綠色高質量發展是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筑牢高品質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為高質量發展積蓄物質基礎、發展潛力、條件支撐。把高品質生態環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要素,可以挖掘發展新動力,可以發展綠色產品、提供綠色服務、促進綠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立足生態條件和資源稟賦,統籌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實現生態優勢與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有機統一,其中關鍵是要處理好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系。要始終堅持“兩山”理念,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從根本上講是有機統一、相輔相成的。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絕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經濟社會發展都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優先,以綠色產業為支柱,以綠色發展戰略為引導。充分利用綠水青山的價值,源源不斷地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