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心怡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奔牛鎮農村工作局,江蘇 常州 213131)
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生活質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對生活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水產品成為人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目前水產養殖由于疫病原因,養殖戶經常濫用藥物,并加大藥物的使用量,這就導致水產品質量與產量往往不符合相關標準,難以保證產品的質量安全,本文通過對水產養殖的條件進行分析,以期提高養殖者的經濟收益的同時,又可保障人們的生命安全。
為有效保障水產品的質量,我國開始采取水產養殖減藥的行動。同時,為進一步確保水產養殖減藥的良好落實,相關部門提出四點基本原則。其一,堅持減量與保產并舉,在減少藥物用量的同時,保證水產品的產量。其二,堅持產量與質量并重,這就要求養殖戶既要關注水產品的產量,又要重視水產品的質量。其三,堅持生產與生態統籌,在水產養殖過程中,需要在正常生產的情況下,實現生態化養殖,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保證物種的多樣性。其四,堅持節本與增效兼顧,在減藥的情況下,采取成本更低的增益措施,促使養殖戶經濟收益得到提高。水產養殖減藥的落實,有助于提升水產品質量與產量,促進水產養殖的綠色發展。
水產養殖疫病誘因非常多,大致可以分為生物性的誘因與非生物性誘因2種。其中生物性誘因由于誘發病原的差異,被分為微生物性病原、寄生蟲性病原。非生物性誘因被包括環境因素、水產品營養不良、水產品先天性缺陷、水產品機械損傷4種。在非正常的環境下,例如水溫異常、水質異常等,極有可能導致疫情發生;若水產品營養不良,其自身抗疫病能力較差,這就導致水產品極易患上疫病;水產品先天性缺陷,也就是水產品遺傳方面的問題,也會導致患疫病概率的提升;存在機械損傷的水產品,其正常組織或者器官存在損傷與障礙,這就使得抗疫病能力較差,較為容易被感染。
通常情況下,水產養殖疫病暴發的高峰期是在春夏、春秋交接的時期,這是因為季節交替環境變化較為突出,水產養殖環境不穩定。同時由于日趨嚴重的環境污染,使得目前水產養殖疫病的暴發幾乎分布在全年,暴發頻率變得更高,嚴重影響水產養殖的質量與產量,不利于養殖戶的經濟收益。
由于水產養殖地受環境因素影響較大,這使得養殖地相對而言較為集中,養殖戶之間聯系性較強。若疫病暴發,疫病會通過水體、人員等媒介,實現傳染,從而導致整片區域的水產養殖受到影響,容易發生大范圍的疫病,造成水產品的減產,影響水產品質量,給該區域養殖戶造成經濟損失。
水產品在多物種的環境下,容易發生交叉感染,同時在多病原的繼發性感染下,會產生新病毒。一般情況下,病毒、細菌、藻毒素中毒等均為水產品交叉感染的病因,由于養殖戶對這些病因缺少防治經驗,這就導致水產品無法獲得及時科學的治療與控制,造成大面積水產品死亡。
為滿足市場對水產的需求,養殖戶往往會加大養殖的密度,但由于目前污染日益嚴重,疫病發生頻率高,養殖戶為實現對疫病的控制,通常會采用藥物對疫病進行防治。同時為提高對疫病的控制效果,最快速度實現防治,養殖戶會使用大量的抗菌藥物對疫病進行控制,其直接結果導致疫病耐藥性逐漸增強,防治效果逐漸變差。另外,在高藥性的水質下,水產品質量難以保障,這就陷入疫病防治的難題之中[1]。
推廣生態化發展下的水產養殖,有助于提高水生態防疫抗病能力,從而達成水產養殖減藥的目的。生態化發展是以生態環保、節能減排以及產品安全等作為發展導向,對實現減藥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水產養殖生產模式較為豐富,既實現水產養殖模式的創新發展,又達成生態化養殖的要求,所以新型水產生態養殖模式被廣泛推廣采用,其中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稻漁綜合種養、池塘循環水養殖等生態養殖模式推廣范圍較廣。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是利用海水進行水產養殖的主要方法,既能夠滿足產品對優質蛋白的需求,又能夠滿足市場對水產品的需求,對提高水產養殖戶經濟收益具有重要意義。通常情況下,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方法,適用于需要水深15m以上的魚類養殖。同時需要根據水況條件選擇合適的網箱,例如受大風影響時采用HDPE圓形深水網箱、能夠抵抗13級臺風的鋼制平臺式網箱。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模式是根據營養級設計的養殖方法,利用生物之間的互利性、生物的容納量,實現養殖系統的能量循環、物質循環、生態穩定,有助于減少疫情的發生,從而提高產量。稻漁綜合種養生態養殖模式在我國較為常見,目前已發展到1000多萬畝以上,包括稻蟹共作、稻鱉共作與輪作、稻蝦連作與共作、稻鰍共作、稻魚共作。稻漁共作的方法,通過利用產品吞噬稻田間的蟲卵,實現對產品的養殖、稻田疫病的防治,達成生態互利的雙贏局面,有助于防止疫情的發生,提高水產與水稻的產量,促使水產養殖戶與水稻可種植戶的經濟收益得到提升。池塘循環水養殖通過利用設備或者生物對養殖水體進行有效凈化,降低水體污染物含量,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采取池塘循環水養殖模式,能夠有效實現對水溫、水質的控制,實現智能化管理,有利于降低養殖水體富營養化的情況,從而減少疫情的發生,實現減藥的目的。走水產養殖生態化發展路徑,有助于減少疫情的發生,從而提高水產產量,促進養殖戶經濟收益提高,達成生態與漁業的雙贏[2]。
使用優質的水產苗種是從源頭上提升苗種品質、防止疫情發生的手段,有利于減少疫情發生概率,有助于提高水產養殖的成活率與產量。苗種一般包括苗種的親本、幼體、稚體、受精卵等含有遺傳物質的材料,采用優質水產苗種,需要確保苗種質量優良,且不攜帶疫病,從而實現源頭上降低水產養殖疫病的傳播風險、提升苗種的抗疫病能力。一般情況下,水產養殖戶養殖優質苗種的主要方法有自繁自育、引進外來的苗種2種。自繁自育是水產養殖戶自行對苗種進行培育的方法。為有效保證水產苗種的質量,養殖戶要對苗種的親本進行正確選擇,并做好疫病防控工作,確保苗種品質優良且不攜帶疫病。針對苗種的親本要選擇滿足抗病能力強、體質健康2個條件。苗種疫病的防控,養殖戶可以通過注射疫苗等方法,有效加強苗種的抗疫病能力。引進外來苗種是較為簡單的方法,但養殖戶需要對苗種來源加以重視,確保購買的苗種廠持有《水產苗種生產許可證》,有合法規范生產苗種的資質。為有效規避不明來源苗種的購買,水產養殖戶可以選擇經過國家審定的水產新品種,在國家的保障下,苗種質量普遍較高。江蘇省還鼓勵建設無規定的水生動物疫病苗種廠,從源頭上對疫病傳播進行控制,創建出廠內無疫狀態的水生動物,從而保障水生動物的安全。通過選擇優質的水產苗種,提高水產品的抗疫病能力,有效降低產品患疫病的概率,實現對疫病傳播的控制,從而減少藥物的使用,實現綠色養殖[3]。
通過加大對疫病的防控力度,有效減少水產品患病概率,避免疫病的擴散,從而實現藥物使用的減少。加大疫病防控力度,首先,需要養殖戶提高對水產養殖疫病的監測力度,通過調整原水產養殖疫病監測周期,有效加強對水產品情況的掌握,同時周期的縮短,促使水產品得到更為嚴格的控制,有助于盡早發現疫病,及時進行解決,有利于對疫病進行控制,從而減少藥物的使用。其次,為進一步強化對疫病的防控,養殖戶需要提高對一、二類重大水產養殖疫病的應急處理能力,同時相關部門可以采取多渠道為養殖戶進行水產養殖疫病的科普,從而為養殖戶及時發現疫病并進行控制奠定基礎。針對重大水產養殖疫情的發生,養殖戶應立即采取封鎖與隔離措施,并對疫病區域內的水產品進行撲殺、銷毀,控制疫病進一步擴散,再對疫病區域進行全面消毒,從而實現對疫病的有效防控,避免盲目用藥造成更嚴重的損失。再次,相關部門需要加強對水產養殖疫病的測報,收集并分析水產疫病當前分布與趨勢,并制定科學的防控措施,及時將預測與防控措施進行發布,確保水產養殖戶均接收到測報。相關部門應對疫病暴發的季節、水溫等環境因素進行全面分析,針對這些誘因探索有效的防控措施,包括設備調節、藥物調節、生物調節等方法。再將誘因與措施通過多形式傳遞到養殖戶手中,例如新聞、手冊等,有助于實現疫病的防控。最后,相關部門要完善苗種生產檢疫制度,并有效進行落實,從而實現源頭上對疫病的控制,減少用藥。制度中應針對檢疫具體流程、詳細內容與標準等進行補足與調整,確保制度符合疫病現狀,為及時發現疫病提供重要幫助,保障水產養殖的安全,實現用藥的減少[4]。
相關部門要擔負起宣傳的任務,持續開展規范用藥的宣傳工作,通過安排基層人員對養殖戶進行一對一、一對多的面對面宣傳形式,以及分發水產養殖用藥手冊等方法,實現水產養殖規范用藥的宣傳。宣傳人員向養殖戶詳細宣傳各種藥物的可使用情況,并對藥物用量、用法等進行講解,從而提高養殖戶規范用藥的水平。同時,為進一步提高宣傳規范用藥的效果,相關部門可以采取線上或線下形式,將《獸藥管理條例》《水產養殖用藥規范》等相關法律法規對養殖戶進行宣傳培訓,從而強化養殖戶規范用藥的意識,認識到規范用藥的影響與意義。線上通過直播、視頻分享等方法對養殖戶進行培訓,并利用軟件對養殖戶進行考核,從而實現實時的學習反饋;線下通過開展培訓大會、科普講座等方式,實現規范用藥的宣傳教育。另外,為避免養殖戶使用禁藥,在宣傳規范用藥工作中,相關人員需要向養殖戶科普禁藥相關信息,包括禁藥的名字、禁藥的影響等。相關人員通過向養殖戶宣傳農業農村部發布的禁藥公告,包括公告250號、2292號、2294號等,促使養殖戶對禁藥有一定了解。講解禁藥使用的不良影響,禁藥的使用會導致重金屬在水產品體內積累、造成水產品的變異、產生危害人體生命的物質等;宣傳使用禁藥的后果,養殖戶若使用禁藥相關部門會依法進行查處,封存全部產品,并進行全面檢測,針對養殖戶會依法進行刑拘等,通過宣傳上述內容,促使養殖戶認識到禁藥使用的風險,有效避免禁藥的使用。此外,為進一步實現水產養殖的規范用藥,相關部門可以根據當地水產養殖疫病情況,編寫并印發規范用藥指導手冊,從而實現針對化的水產養殖戶用藥科學指導。手冊的編寫,促使用藥指導跨越時間、空間限制,同時手冊宣傳更為符合大齡養殖戶的實際情況,能夠讓養殖戶實現隨時隨地學習。
加強水產品生產管理是減少用藥的重要措施之一。相關部門需對養殖戶進行水產養殖生產管理指導,通過開集體大會或者到水產養殖現場進行指導等方法,促使水產養殖生產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實現更科學、更精細的生產管理。同時相關部門在指導過程中,在發現漏洞或問題時,要及時對相關規定進行補充,完善水產養殖生產管理相關制度。另外,為有效提高對水產養殖生產的管理,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建立水產品全過程質量安全管理控制體系,實現對水產養殖的全過程的控制。水產品全過程質量安全管理控制體系應包括水產養殖的用水、生產、苗種、各種記錄、用藥監測等,相關部門針對養殖戶養殖不同的水產品進行針對性的水產品養殖生產管理指導,確保養殖水溫、水質等符合良好養殖的條件。在全過程管理控制下,為水產品提供更適宜的養殖環境,提高水產品養殖質量,從而提升水產品質量與產量,促使養殖戶經濟收益得到提高。此外,相關部門還可以通過建立水產品質檢專業機構,對水產品進行質量檢測,配合水產養殖生產管理工作,為用藥檢查提供專業技術支撐。在質檢機構幫助下,實現對水產品質量把關,有效規避不合格產品向市場中的流入,為人們生命安全保駕護航。通過加強對水產養殖生產管理,實現對水產養殖的科學整治,有效減少疫情的發生,對減少用藥具有重要意義[5]。
綜上所述,為貫徹落實水產養殖減藥的行動,降低用藥的風險,應對水產養殖新模式和新技術進行全面化的思考。通過發展生態化水產養殖、選擇優質水產苗種、加大疫病防控力度、宣傳規范用藥理念與方法、加強生產管理的五種路徑,促使水產養殖更加科學,有利于提高水產品質量與產量,促使養殖戶經濟收益得到提高,有助于實現用藥的減少,降低用藥的安全隱患,從而推動水產養殖綠色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