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翠鳳
(樂陵市郭家街道辦事處,山東 樂陵 253600)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我國農村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農村集體經濟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和引擎,在新時期面臨著諸多新情況、新問題。如何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探索適合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路徑,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將就此展開深入研究,探討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路徑,以期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有益的思考。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旨在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是基于多方面的因素和考慮,具體如下:(1)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中國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長期存在,城鄉差距、區域差距等問題制約了鄉村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通過綜合性的戰略舉措來推動農村全面振興。(2)農村人口流失嚴重:近年來,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向城市,導致農村人口流失嚴重,農村空心化趨勢明顯。鄉村振興戰略旨在通過發展農村產業、提升農村生活品質等方式,吸引農民返鄉創業就業,促進鄉村人口回流。(3)糧食安全和農村環境問題:鄉保障糧食安全是國家的基本戰略,而農村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等問題亟待解決,鄉村振興戰略可以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村生態環境質量。(4)城鄉一體化發展需求:城鄉一體化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方向,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有助于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構建現代農業、現代農村,培育現代農民。(5)鄉村文化傳承與創新:中國傳統農村文化積淀深厚,但在城市化進程中,部分鄉村文化面臨衰退和遺失。鄉村振興戰略強調要保護傳承鄉村文化,同時推動文化創新,使鄉村文化煥發新的生機。(6)國際農村發展趨勢:國際上,農村發展已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許多國家紛紛制定鄉村振興戰略,中國也受到國際農村發展趨勢的啟發,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
農村集體經濟是指在農村地區,由農村居民自愿組成的集體經濟組織,通過合作、聯合等形式,開展農業生產、農村產業經營和服務性經濟活動的經濟體系。農村集體經濟強調農村居民共同擁有和管理集體資源的權利,包括集體土地、林木、草原、水源等,農村集體經濟通過合作方式,將這些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和利用,實現農業生產和農村產業的發展[1]。農村集體經濟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農業生產,還涵蓋了多種服務性經濟活動,如農村旅游、文化創意產業、農村金融服務等,通過引進先進技術、管理模式和市場營銷手段,滿足農村居民多元化的需求,實現資源的公平分配,減少貧富差距,提升農村經濟的內涵和附加值,推動農村產業升級和現代化。
(1)促進農村經濟多元化
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對推動農村經濟多元化具有顯著作用。借助集體經濟,農村不僅能從傳統農業生產向農村旅游、文化創意產業、農產品加工等領域延伸,實現產業多元化,還能提升農村經濟的抗風險能力和穩定性。這種多元化發展不僅為農民創造就業機會,還促進了當地資源優勢的更好利用,吸引了更多人才和投資,助力農村地區實現可持續增長,推動社會進步和農村振興。
(2)推動農村產業升級
通過集體經濟的發展,農村可以引入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實現產業的升級和轉型。同時,集體經濟組織能夠積極拓展市場,運用現代營銷手段,推動農產品的品牌建設和市場拓展,增強了農村產業的市場競爭力。這種產業升級和現代化不僅為農村經濟帶來了更大的發展潛力,還為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為農村經濟的蓬勃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
(3)增強農村社會公平
在集體經濟中,農村居民共同參與經濟活動,共享資源和收益,實現了資源的公平分配,促進了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益的均衡分配。這有助于防止個別人士壟斷資源,有效縮短貧富差距,保障農村居民的基本權益。同時,集體經濟的發展也為貧困地區提供了脫貧的途徑,通過共同努力實現經濟增長,改善了農民的生活條件,促進了社會的公平發展。通過集體經濟的合作機制,農村社區的凝聚力得到增強,居民之間的互助合作關系得以加強,社會穩定性得到提升,推動了社會的和諧進步。
(1)發展現代農業產業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路徑日益受到重視,而其中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合作社等形式,成為推動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了組織架構,農民可以共同出資、共同經營,整合資源、分擔風險,通過規模化、標準化的農業生產模式,實現農村集體經濟規模效益的最大化,為農村經濟轉型升級注入活力和動力,不僅能夠降低生產成本,還可以有效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2]。其中,規模化經營有助于農村經濟效益的提升。通過整合土地、勞動力、資金等資源,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農村集體經濟可以實現規模效應,提高生產效率。同時,規模化經營還有助于引入現代農業技術和管理模式,提升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標準化生產是確保農產品質量和安全的重要保障。建立起嚴格的生產標準,從種植、養殖、加工等各個環節把控農產品質量,不僅有利于提高消費者信任度,還有助于拓展市場份額。最后,通過拓展農村產業鏈條,實現農產品的多元化加工和延伸,可以增加農村集體經濟的利潤來源。例如,農產品的加工、包裝、銷售等環節都可以成為農村集體經濟的創收點,為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實現農村經濟的轉型升級。
(2)推動農村特色經濟
不同地區由于地理環境、氣候條件、資源稟賦等因素的差異,擁有獨特的農村資源和文化特色,這為發展農村特色經濟提供了豐富的機遇。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充分發揮地方優勢,發展特色農業、農村旅游、鄉村文化創意產業等,可以有效促進農村經濟多元化發展。例如,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土壤特點,選擇適合種植的農作物或養殖的動物,打造獨特的農產品品牌。通過科學種植、精細管理和加工加值,可以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值,滿足消費者對綠色、有機、健康食品的需求。如在溫暖濕潤的氣候下,可以選擇種植綠茶或烏龍茶,利用氣候條件和海拔形成獨特的茶葉風味,打造獨特的茶葉品牌;在土地肥沃的地區種植有機蔬菜或水果,打造天然、健康的有機農產品品牌;在山區或草原地區發展特色畜牧業,如草食性牛羊養殖,利用天然草原資源,生產優質的有機肉類產品,滿足消費者對綠色、營養豐富的肉類需求,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此外,農村旅游是發展農村特色經濟的重要途徑之一。許多地區擁有獨特的自然風光、歷史文化遺址和民俗傳統,可以通過文化創意產業將這些傳統元素與現代生活相結合,開展鄉村旅游,建立文化展覽館、文化村落等,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手工藝品,向游客和投資者展示當地的歷史和文化,吸引游客前來觀光、體驗、參觀和投資,推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農村旅游不僅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還可以有助于傳承鄉村文化,促進文化產業的繁榮。同時,文化創意產業也可以通過設計、制作、銷售等環節,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為農村經濟增添新的活力,實現鄉村振興。
(3)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基礎設施支撐,這不僅關系到農村經濟的現代化發展,也直接影響到農民的生產生活質量和農村社會的全面進步。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政府和社會資本應積極投資興建農村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打造更加宜居、宜業、宜游的鄉村環境,為農村集體經濟的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首先,良好的道路交通網絡便于農產品的流通和市場接觸,減少運輸成本,提高產銷效率。政府應加大對農村道路的投資,修建鄉村公路、農村支線道路,打通農村與城市之間的聯系,促進資源要素的流動,為農村集體經濟的蓬勃發展創造條件。其次,政府應積極完善農村的供水設施,確保農民有充足的清潔水源可用;同時,提供穩定可靠的供電服務,為農村的生產活動提供動力支持;加強通信網絡的建設,讓農村也能夠享受到信息時代的便利,提高農民的信息獲取能力,拓展市場和業務領域。最后,政府和社會資本還可以投資興建農村文化設施、健康醫療設施等,提升農村的綜合服務水平[3]。建設文化活動中心、圖書館、博物館等設施,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激發其創新創業活力;興建健康醫療設施,提供便捷的醫療服務,保障農民的身體健康,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推動農村金融服務
有效的融資機制可以為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注入活力,促進農村經濟的持續增長,為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村企業提供多樣化的融資途徑和金融產品具有重要的意義。例如,政府可以支持設立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村金融合作社等金融機構,專門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村企業提供貸款、信用擔保等金融服務。深入了解農村經濟的實際情況,根據不同情況設計個性化的融資方案,滿足農村經濟的融資需求,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的健康發展。還可以引入金融創新,開發適應農村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例如,可以推出農村信用貸款、農村產業基金、農村創業支持計劃等金融產品,為農村集體經濟提供更加靈活、多樣的融資選擇。同時,可以探索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通過評價農村組織和個體的信用狀況,為他們提供更有利的融資條件,激勵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經濟活動。此外,政府還可以推動金融科技的應用,通過移動支付、互聯網金融等方式,為農村集體經濟和農村企業搭建線上融資平臺,促進融資與投資的有效對接,推動農村經濟的創新發展。
(5)促進農村人才培養
農村集體經濟的健康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持和培養。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建立和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提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村企業的管理和技術人才,是推動農村經濟的轉型升級的關鍵一步。政府應發揮引導作用,出臺人才培養政策,鼓勵高校、職業培訓機構等提供適應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需求的培訓課程,如農村經濟管理、農業科技、農村金融等方面的知識,幫助農村人才掌握先進的管理和技術技能,更好地適應農村經濟的發展要求。還可以與高校、企業合作,建立產學研用結合的培養模式。高校開設與農村集體經濟相關的專業課程,同時提供實踐機會,讓學生能夠深入到農村實際,了解農村經濟的特點和需求。企業可以提供實訓基地和崗位,為學生提供實際操作和實際問題解決的機會,培養具有實踐經驗的農村人才[4]。另外,政府還可以為有創業意愿的農村人才提供資金支持和創業指導,幫助他們在農村集體經濟領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助力實現鄉村振興。
(6)強化農村社會治理
農村集體經濟的健康發展離不開穩定和健全的農村社會治理體系的支持。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加強農村社會治理,促進農村治理從單一的行政管理向多元化、協同化的社會治理轉變,對于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首先,要加強村民自治,這也是農村社會治理的基礎,通過建立健全的村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村民自治組織,可以讓村民參與到集體經濟的規劃、決策和監督中來,確保農村發展符合群眾的意愿和利益;其次,農村合作社作為村民自主參與經濟活動的組織形式,可以發揮集體智慧和力量,推動農村資源的整合和優化配置,提高農村經濟的效益和競爭力;再次,鼓勵建立農村社會服務組織、農村青年志愿者隊伍等,豐富農村社會生活,增強農村社區的凝聚力和活力,為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最后,政府在農村社會治理中也要發揮積極作用,加強政策引導和資源保障,可以出臺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政策,為農村社會組織提供必要的扶持和支持,推動農村社會治理體系的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路徑是一個復雜而又關鍵的問題。政府需要充分認識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和挑戰,并采取相應的政策和措施加以解決,以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