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莉
(江蘇省邳州市土山鎮綜合服務中心,江蘇 邳州 221300)
農村電商發展屬于系統性的工作,如何提高農村電商發展能力,對提高農民收入有著積極作用。基于此,對農村電商發展展開分析,探尋科學有效的措施。
電子商務技術的不斷發展改變了農業生產模式,如一些農場主基于電子商務技術實時監測農產品的價格波動,從而在供需變化中調整農作物的種植比例,以便更合理地耕作及生產;采集電子商務大數據分析土壤密度及微生物濃度,有助于農作物的精準種植,幫助村民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數量;一次可以完成多筆訂單,增加村民收入,進一步激發村民投入農產品生產的積極性[1]。
農村電商領域的全面發展,可以突破這種價格上的限制,讓農戶直接面對消費者銷售農產品,有效提高農戶的經濟效益,還能縮小城鄉差距。從消費者角度分析,工業生產很多都沒有從農村消費者出發,首先考慮的是城市居民,導致城鄉差距進一步增大。此外,工業商品進入農村地區的成本過高,無法實現交易。
信息溝通方式的改變使農產品銷售渠道及交易模式發生了變化,村民用手機就可以完成銷售。例如,中國逐步建立農產品的期貨交易平臺,同時借助網絡零售等方式銷售農產品。電商平臺是農產品銷售的主要渠道,此類平臺匯集的商戶遍及全國,可同時在世界各地建立銷售渠道,阿里巴巴、京東均提供強大的農產品銷售平臺。截至2021年底,我國鄉村消費品零售總額已經達到5.9萬億元,增長12.1%,農村網民達到2.97億人,農村互聯網普及率為59.2%,全國共建成縣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和物流中心2120個,村級電商服務點達到13.7萬個。傳統的線下交易模式難以滿足用戶對農產品多樣化的需求,電商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上述現狀,農產品的銷售渠道逐漸轉型為電商渠道。
(1)農戶通過網絡方式銷售當地農產品,有利于增加銷量,提高收入,激活農村經濟;(2)農村電商領域高速發展,有利于增加農村就業崗位,留住更多人才扎根農村,為建設美麗鄉村發揮重要作用。
我國雖然出臺了相關文件規范電子商務平臺在農村市場的發展,也就農村消費者如何在農村電子商務平臺實現公平合理的商品供需關系進行相關規定與要求,但由于我國農業生產面積大且分散,并且大部分為老年人及兒童,對于農產品的消費并不了解,農村網絡電商平臺不能滿足廣大農民和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質量方面的需求,使得市場供求關系不均衡。
一般來看,適合展開電子商務的商品是標準的產品,而農業并非工業,農產品也不具有工業品特點。開展貿易的農產品多是非標準化的經驗型產品,在購買農產品前,消費者無法獲得更多有效的信息及評價,為農村地區商務發展帶來了極大的阻礙[2]。
我國一些地區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無法滿足電商發展要求,硬件設備方面也缺乏資金支持。大多數農村企業在建立電子商務平臺時,因缺乏資金而導致平臺建設水平不高,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在農產品上打出低價出售等字樣吸引消費者購買,忽略了電子商務平臺給企業帶來的便利與實惠,影響了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
一方面,多數農民對全新事物的接受度存在明顯局限性,因對電子商務不夠了解,接受程度較低,缺少電子商務專業人員指導;另一方面,大多數擁有專業技術的人才選擇在城市就業,不愿意到農村區域展開服務工作,因此導致農村電子商務人才數量明顯匱乏。
鄉鎮基層政府部門需全面加強人才儲備,進一步完善鄉村地區產業的基礎配置,為農村電子商務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促進農產品快速轉化成相應的經濟資源,以推動農村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方面,鄉鎮基層政府要圍繞當地現有的產業布局,與高校或社會科研院所合作,吸引科技力量進入農業生產,在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的同時,進一步促進微生物菌肥、水肥控制技術、良種育苗、生物疫苗等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從而有效促進農業經濟獲得更高的收益。另一方面,政府工作人員還要進一步加強對媒體人才、管理人才、電商人才以及營銷人才的挖掘,從而能夠配合鄉村地區的經濟戰略部署,全面打開當地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有效促進鄉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并為農民爭取到更多的經濟效益[3]。
完善的農村網絡信息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的物質基礎。(1)有關部門應加強農村地區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將數字經濟形態推廣至農村偏遠地區,實現農村網絡全覆蓋,使得各地區農村居民都能享受到現代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2)有關部門應積極引導先進互聯網企業入駐農村,構建多方合作機制,將云計算、物聯網等前沿信息技術推廣到農村地區,為農村地區帶來豐富的技術和人才資源,帶動農村數字經濟發展。(3)有關政府部門可建立農村網絡信息服務中心,開通官方數字經濟宣傳和信息服務渠道,幫助農村居民和企業解決數字經濟相關問題,為農村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提供服務保障。
為保證信息技術可以為農業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須構建統一的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服務體系。各級政府需合理劃分農業經濟管理內容,構建對應的信息化服務體系,確保農業經濟管理技術能夠為農民提供高質量服務。當前,部分農場主已將信息技術應用在農作物種植方面。在果蔬種植大棚內安裝了溫度感應系統并關聯手機智能管家APP,通過APP可以幫助農戶了解大棚內的實時溫度,采取相對應的種植管理措施。智能系統還可以了解果蔬實際生長情況,如果在生長期間出現枯葉和蟲害問題,系統也會自動感應,農場主根據數據中心的數據情況采取對應的措施,從而提高農作物產量與質量,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
一是擴展物流體系,由于農民居住區域比較分散,創建物流網絡需要付出更多的資金,而目前我國的郵政網絡體系覆蓋范圍較廣,但農村物流從業人員較少,配送時間較長;二是物流點提供代購服務,如工作人員為農民查找商品、下單、收貨等,讓農民在日常生活中逐步應用電商,對電商領域有一定了解,促進農村電商的進一步發展;三是在農村物流體系技術層面做好相關軟件研發,保證物流信息的科學性、時效性[4]。
政府應繼續加大對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支持力度,幫助農民提高自身生產能力和水平;完善相關政策支持措施,對農村地區電商產業進行引導,并且鼓勵當地居民積極參與農村電子商務,讓更多的農產品銷售出去,提高農村地區經濟水平。
農業農村部出臺了品牌培育計劃,實施品牌提升行動,各地通過創建區域公共品牌、舉行農產品節慶、引入龍頭企業等方式,培育各具特色的農產品品牌。各地應深入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可電商化的農產品品牌,持續打造“一市一品”“一縣一品”,完善農產品上行通路,形成可持續的特色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模式。如湖北小龍蝦、陜西柞水縣木耳、廣西芒果等地方特色產業投入專項資金,制定地方標準,打造產業集群,通過舉辦節慶、品牌推薦會等活動開展產銷對接,大力發揮電商平臺帶貨作用,引導相關企業建設特色產業電商孵化園,打造地區特色農產品品牌。一些電商企業開展區域品牌建設工程,建立產地產品全流程標準,以區塊鏈溯源等技術保障品質供應。各地政府還應積極探索借助互聯網打造農產品品牌,培育形成一批農產品電商區域公共品牌,提升農產品知名度、品牌影響力及產品附加值,以品牌化推動標準化、規?;瑤愚r村地區產業升級。
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規范兼職或專職配送人員的工作行為,是實現農村物流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建立完善的信用評估系統,把客戶的服務和銀行的征信系統結合起來,把客戶的服務質量和效益轉化成信用點,客戶信用點與優惠掛鉤。通過建立健全的激勵機制,保障農村物流體系長期、良性、健康發展。一方面,對服務態度好、信譽度較高的員工,平臺可以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按照信用積分來決定配送任務,獲得優先分配權。另一方面,對部分不誠信、不作為的員工實行“黑名單”,并依據實際情況對其進行注銷、整頓,以此來提高員工的責任心,確保服務的質量。
推進電商供應鏈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包括智能清選分級和預冷、智能加工包裝和倉儲、智能物流裝卸和配送,以及供應鏈管理的標準體系、質量體系、服務體系、預警體系、風險管控體系等,推進全鏈條數字化生產經營。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對國內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產生重要的意義與推動作用,然而當前現實環境下,國內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仍存在明顯的滯后性。相信隨著有關人員的實踐與研究,國內農村互聯網背景下的電子商務水平必定得到更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