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
(內蒙古阿榮旗查巴奇鄂溫克族鄉綜合保障和技術推廣中心,內蒙古 阿榮旗 162757)
濕地資源是生態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是生物多樣性演替化中不可替代的生態資源。在《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中明確濕地、森林和海洋一起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濕地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服務功能,享有“地球之腎”“生命的搖籃”“物種基因庫”的美譽。濕地類型多樣、分布廣泛,生態功能包括濕地在抵御洪水、調節氣候、過濾水質、降解污染物、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全球碳循環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通過濕地保護和修復工程、退耕還濕、有害生物防治、棲息地恢復、濕地植被恢復等,恢復了一批退化濕地面積,改善了部分重要濕地的生態狀況。豐富的濕地資源是野生動植物重要的棲息地、繁殖地,保護好濕地資源對維護地區生態平衡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呼倫貝爾市地形地貌以大興安嶺為主要制高點,有嫩江和額爾古納河兩大水資源系統,河流3000余多條,湖泊500余個,年降水量300~500 mm。其中有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草甸濕地,濕地面積299.28萬hm2,占全市國土總面積的11.81%。呼倫貝爾地方林草部門已建立國家濕地公園13處,面積達139.4萬hm2,覆蓋全市8個旗縣。呼倫貝爾冬季寒冷漫長、最低溫度達到-48℃,夏季早晚氣溫低,中午氣溫上升明顯,獨特的氣候給野生動植物修身養性提供了極佳的空間,呼倫貝爾特殊的地理氣候孕育了大雪原、大濕地使呼倫貝爾市濕地資源生態服務產品的發展具有突出的優勢。開發濕地旅游產業,要因地制宜選擇本地區既有經濟效益,又確保可持續發展的項目,這也是保護濕地和濕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呼倫湖濕地、輝河濕地、莫爾格勒河濕地、二卡濕地,以及伊敏河、海拉爾河等較大的流域濕地被視為“呼倫貝爾高原的腎臟”,哺育著這片茫茫大地上的萬物生靈,對呼倫貝爾大草原的生生息息及草場的變化有很大的影響。
濕地公園的設立,對境內湖泊、河流等濕地的保護和生態安全保障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呼倫貝爾市濕地公園的設立多為依托湖泊、河流及沿岸重要濕地而建;根河,發源于大興安嶺西側,匯入額爾古納河干流,沿河兩岸原始森林密布,動植物資源豐富,為保護根河及沿岸濕地生態系統,設立了額爾古納國家濕地公園;免渡河國家濕地公園境內較大河流主要有海拉河支流免渡河,河流縱貫濕地公園,構成覆蓋全景區水系網絡,濕地公園的設立,有效保護了免渡河水系濕地資源。
目前,呼倫貝爾市濕地保護責任網已覆蓋14個旗市和6個市直屬林業局,濕地保護網絡已基本形成。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的建立,有效保護了界內濕地生態系統和生物資源及其生境免遭過度的人為干擾和破壞。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草原、濕地生態系統,其保護價值主要在于保護呼倫湖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鳥類及其賴以生存的湖泊、草原、濕地等生態系統。輝河濕地是呼倫貝爾草原東部最大的一條沼澤、湖泊型帶狀濕地,是東北亞乃至全球重要的生態屏障,對維護地區生物多樣性的穩定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價值。輝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濕地、森林生態系統及珍稀瀕危鳥類。額爾古納自然保護區內濕地類型豐富,擁有河流、沼澤、灘涂等多種濕地類型,主要保護對象是濕地生態系統、草甸草原生態系統以及區域內賴以生存的野生動植物資源。
(1)濕地生態系統周邊經濟發展狀況。呼倫貝爾地區濕地與草原、農地相接的特性決定耕種、放牧、牧民取水、牲畜用水等活動會進入濕地區域。此外,呼倫貝爾市地處中俄蒙邊境,眾多界河屬濕地的保護一部分,又屬少數民族聚集地,對于濕地資源的有效保護不僅涉及邊境國家關系,同時也關系以蒙古族為主的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關乎邊疆穩定與民族團結。目前來看濕地周邊農牧民生態生活狀態基本穩定,但濕地保護也給農牧民的經濟收入帶來了影響,尤其是對被劃定在各類保護地內的濕地資源的保護與牧民的居住地、草地利用等生產活動產生了或多或少的沖突。如何妥善處理濕地保護管理土地權屬與農牧民耕地、草地承包使用權的問題,如何處理濕地保護與農牧民居住社區的關系,做到既要保護好濕地,同時也能充分尊重和合理處理農牧民對濕地的樸素需求,是未來在呼倫貝爾濕地保護乃至全內蒙古自治區濕地保護工作中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2)濕地占用審批制度尚未建立。為滿足自然資源管理和生態文明建設新需要,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加強了與林地、濕地、水、草地資源的調查銜接,并將“濕地”調整為一級地類。國家和自治區濕地保護修復制度方案中也明確指出:批準征收、占用濕地要按照“先補后占,占補平衡”的原則進行。但目前關于濕地的征占補償制度尚未建立,占用審批程序、項目對環境影響的評估評價制度、補償標準還未明確。濕地的利用仍然包括在(或參照)林地、草地或保護地等土地權屬范圍內進行審批和管理。
(3)濕地保護修復的科技支撐能力有待加強。濕地保護修復工程建設標準、設計規范、技術指南有待完善;濕地保護修復新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不能滿足實際需要;濕地資源調查、監測、評價、預警、巡護能力亟待加強;全國濕地信息共享平臺尚未建立;基層濕地保護管理機構人員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
(4)濕地保護與恢復項目少,資金獲得渠道單一。由于近幾年投入資金量偏大的中央財政濕地保護與恢復項目全部批復給呼倫湖流域綜合治理,中央財政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也僅有呼倫湖保護區滿足申報條件,呼倫貝爾市濕地公園等其他濕地保護資金僅來源于中央財政濕地保護補助項目。就濕地資源面積來看,呼倫貝爾市占全內蒙古自治區近一半,濕地資源巨大,生態區位重要,僅依靠目前國家投入的保護資金來維持保護管理工作的開展,難以適應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目標的需要。
(1)加強組織協調和監督。濕地保護管理涉及許多行業與領域。為確保濕地保護工程的順利實施,各級黨委、政府,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依據職責分工,積極配合,協同實施,扎扎實實推進各項工作。牢固樹立“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的思想,做好規劃實施管理工作,推動規劃確定的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取得實效。鼓勵社會各界參與濕地保護與修復工程,并建立濕地保護修復評價考核指標,完善相應獎懲制度,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和效果。
(2)強化工程管理。建立規劃實施督促機制和重大工程監測評估體系,結合職能抓好主要指標及任務的細化分解。工程建設嚴格按照國家技術標準和質量要求施工,切實加強日常監督指導,定期開展監測評估,適時發布結果,并作為今后濕地補助項目資金申請必要條件,項目結束后,建設單位要進行自驗,按照財務管理規定進行項目審計。
(3)加大資金保障力度。濕地保護和恢復的資金可通過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爭取加大國家財政的資金支持力度;各級地方政府將濕地保護資金納入地方財政預算計劃;同時充分利用現有市場經濟的有利條件,吸納社會資金,用于濕地可持續利用示范工程建設,形成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濕地保護建設投資體系;加強項目資金的財務管理,做到專款專用,不得挪用項目資金。
(4)加強國際合作與宣傳教育。開展國際合作,引進國外先進的濕地保護理念、技術和經驗,提高工程項目的實施水平和效果,并向國際社會貢獻中國濕地保護修復的理念和方案。同時濕地保護作為一項社會性公益事業,通過形式多樣的手段,提高公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自覺意識,創新公眾參與濕地保護和修復模式,適當開放自然資源豐富的重大工程區域,讓公眾深切感受濕地保護和修復成就,提高重大濕地保護修復工程建設成效的社會認可度,在全社會營造一種重視濕地、關心濕地,共同維護地球上不可缺少的濕地資源的大環境大趨勢。
(5)加強濕地生態紅線管理,合理劃定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的濕地范圍,公布濕地名錄,落實到具體濕地斑塊。確保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內濕地性質不改變,面積不減少,生態功能不退化。根據目前呼倫貝爾市濕地資源分布,將落入濕地生態評價及生態功能重要的區域,如自然保護區、各類自然公園、濕地保護小區及重要水源涵養區域等納入濕地保護紅線的保護范圍內,以各類自然保護地為依托,加強濕地保護,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6)加強重點濕地保護。加強重點河湖源頭濕地保護,以封禁措施為主,重點加強水資源和野生動植物的保護,改善水鳥等野生動物棲息環境。改善濕地水生態環境,適度開展水系連通、生態補水等措施,恢復和重建濕地植被。加強對呼倫湖等自然濕地和地方重要濕地的保護,維護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完整性,增強濕地生態功能。
(7)結合各保護地內的濕地保護工程建設、同流域除保護地之外的空白區域保護建設工程合并形成流域保護,同時構建生態走廊和以保護地為單元的重點野生動植物保護工程。
(8)強化以濕地自然保護地為基本單元,以河流為串聯的重要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跡、自然景觀和瀕危物種種群保護的全流域保護理念。
(9)建立健全配套基礎設施,制定自然教育體驗規劃,構建自然教育體驗網絡。定期開展各濕地自然保護地內野生動植物資源普查,實行建檔立卡,完善古樹名木的保護體系。
(10)構建互聯互通的重要生態系統監測信息平臺,逐步完善紅外影像、衛星遙感監測體系的“天、地、空”一體智慧管護監測系統,加強濕地資源及周邊森林草原火災預防,實行生態定位站監測水平科學化,日常管理規范化。
(1)通過充分利用中央財政濕地保護補助資金及政策,全市在濕地保護與恢復、退耕還濕、濕地生態效益補償等方面不斷加大建設力度,取得顯著成效。
(2)不斷強化基層濕地保護管理機構能力建設。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配備了一批濕地監測監控設施設備,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濕地保護網絡、監測網絡,濕地保護管理基礎設施和管理能力得到加強。
(3)濕地恢復的成效進一步提升。通過濕地保護和修復工程、退耕還濕、有害生物防治,針對水土保持功能差的林地,開展水體匯水區山體的植被修復,提高周邊山體森林、草原植被的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功能,減少面源污染風險,保證了濕地資源水質。
(4)提高政府、非政府組織、當地社區在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的能力,加強濕地周圍區域各有關機構之間的交流與協調,建立部門間的公共決策協商機制,以采取協調一致的濕地保護行動。探索濕地的合作共管等新型綜合管理途徑,鼓勵并引導當地居民和社區組織積極參與濕地保護工作,使公眾在濕地保護中受益,同時進一步增強當地民眾的濕地保護意識。
(5)實現濕地生態系統健康良性循環,以促進呼倫貝爾市森林、草原、濕地生態系統進一步提升,生態、經濟、社會三效得到顯現。一是生態效益,科學保護和修復濕地的進程,維護了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改善濕地生態狀況,使濕地功能效益得以充分發揮,濕地生物多樣性尤其是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重點區域濕地生態環境穩步提升。二是社會效益,濕地資源保護建設管理工作是全社會人人參與的社會工程,通過社會面的參與實施以及后續的科普宣教等活動,加深濕地與水、濕地與野生動物、濕地與可持續發展之間關系的了解和認知,推進濕地保護進入社會主流意識,促進生態文明思想在全社會的貫徹落實。三是經濟效益,濕地保護與修復將有效制止濕地的過度利用,使濕地野生動植物種群得到恢復和發展,也促進生態旅游、生態種養、自然教育等產業的發展,能廣泛吸納工程區周邊剩余勞動力參與到濕地保護恢復工程、濕地自然教育等工作中,有利于增加當地居民收入,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水平,推動濕地保護規劃實施與科學合理利用開發同步發展。與此同時,維護我國淡水資源安全、減少洪澇災害等潛在的間接效益也是極為可觀的。
呼倫貝爾通過實施濕地資源保護與修復,濕地得到有效治理,面積不斷增加,區域生態安全得到全面提升和保障,濕地生態系統更加穩定,水源涵養更加豐富,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基本形成濕地資源空間集約高效,人居環境適宜,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安全和諧,富有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濕地空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