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光武,肖 夏*,許元香,尹桂林
(1.騰沖市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云南 騰沖 679100;2.騰沖市蒲川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云南 騰沖 679114)
騰沖市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現)成立于1972年1月(原為農機試驗組)。隨著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推廣應用,1973年成立騰沖縣農業機械管理局,12月將原農機試驗組更名為騰沖縣農業機械研究所、農機培訓組更名為騰沖縣農業機械培訓站、農機監理組更名為騰沖縣農業機械監理站,屬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隸屬騰沖縣農業機械管理局。各鄉鎮成立農機站(負責農資運輸、農機維修、農機配件和油料供應、農具生產及零配件加工等),并專設農機管理員(大的鄉鎮設2名,小的鄉鎮設1名)。1984年1月,騰沖縣農業機械管理局撤并工業交通局(更名為騰沖縣農業機械管理辦公室,簡稱農機辦,下設農機研究所、農機培訓站和農機監理站),農機研究所為騰沖工業交通局主管。之后歷經幾次改革及2次搬遷,現搬遷至騰越街道滿邑社區華園三小區35號(市農機學校)辦公。
2002年,全縣各鄉鎮機構改革(農科、農經、畜牧、農機四站合并),各鄉鎮成立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原農機管理員并到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各鄉鎮農機站人員通過相關培訓考試或政策分流,部分通過考試轉為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工人;農機站原有資產為各鄉鎮人民政府所有,為加快經濟發展,農機站原有資產在幾年時間被拍賣。如今,廣大農機手不能就地就近維護保養機具,有的機具購買使用不到三五年,就報廢或當廢鐵賣掉;或沒有機庫機棚存放,風吹日曬雨淋機具性能惡化,不能正常使用等等。在推進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過程中,農機化專業人員匱乏、農機維護保養場地和專用機具設備匱乏,農業機械化發展面臨諸多困難。
根據騰機編辦〔2020〕55號主要職責:負責制定全市農機技術推廣、培訓規劃及組織實施工作;農業機械新機具、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培訓及信息化建設工作;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及項目建設技術指導;農業機械產品質量投訴受理工作;開展農業機械駕駛、操作、維護人員的技術培訓;提供農機化技術咨詢服務。
另外,還承擔著農機購置補貼、補貼農機產品質量跟蹤調查,以及完成農業農村局交辦的其他事項和上級部門下達的各項工作任務等。
2015年以前,農機推廣站編制8人、農機培訓學校編制10人、農機監理編制8人(后參公管理),為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隨著老同志退休,逐年在縮編。騰機編辦〔2020〕55號審定騰沖市農機推廣站為公益一類、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人員編制17名,農機監理站為公益一類(參公管理)、財政全額撥款、人員編制7名。又據騰機編辦〔2022〕92號審定騰沖市農機推廣站為公益一類、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人員編制16名,農機監理站為公益一類、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人員編制3名。
騰沖市農機推廣站現有人員16名。其中副高級5人、中級9人、初級2人,男性11人、女性5人,本科文化10人、大專文化6人,35歲及以下1人、36歲及以上至49歲10人、50歲及以上5人,農業機械化專業學校畢業7人,占總人數的43.75%,抽調工作隊2人,農業農村局及有關單位抽借4人。農機監理站現暫無事業編制人員,由原參公人員負責具體農機監理工作。
各鄉鎮(街道)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現未專設農機管理人員(農機化專業),由中心主任和1名工作人員代理農機方面的工作。全市19個鄉鎮(街道)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有2名農機化專業學校畢業人員從事農機方面的工作,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匱乏,制約著農村“工業化”發展。
一是農機推廣與農機培訓兩家單位合并,人員隊伍擴大,利于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與普及。二是各鄉鎮(街道)農業中心主任直接參與農機化推廣工作,利于農機化技術在農村推廣應用。三是能夠集中有限的經費,針對農業生產各“短板弱項”環節進行補“短板”強“弱項”,推進區域農業生產全過程的全面機械化發展。
一是人員隊伍擴大后,上級部門經常抽調借用單位人員,形成了新的“人員不穩定”,不利于推進農機化技術。二是人員數增多,但專業技術人員少,不利于農機化事業傳承創新發展。三是鄉鎮(街道)農業中心農機專業人員嚴重不足,制約著農業機械化新技術新機具引進、試驗、示范、宣傳、推廣及普及應用,不利于農機服務產業化發展。四是鄉鎮農技中心無公務用車,未能正常下村開展農技指導。五是鄉鎮農技中心無配套農技推廣經費,業務辦公未能正常開展。
一是農機化(人、財、物)隊伍不穩定。二是近年縣(市)級財政困難,無配套農機化技術推廣經費,農機化新技術推廣滯后,未能引進新機具開展試驗、示范、推廣。三是省級下撥農業生產專項經費未能及時撥付,未能正常下鄉開展農機化技術指導(如2022年,公務用車沒有油錢)和舉辦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樣板(如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四是鄉鎮農技中心人員被當地人民政府抽調,有的鄉鎮農技中心只有1~2人從事本職工作。五是鄉鎮農技中心人員不固定,農機化推廣工作業務不熟悉。
農業強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農業是基礎,無論社會現代化程度有多高,14億多人口的糧食和重大農產品穩定供給始終是頭等大事。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離不開農業發展。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冠疫情反復延宕,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不斷升級,各種不確定難預測因素明顯增多。一旦農業生產出現問題,飯碗被別人控制,還談什么現代化建設?只有農業強起來,糧食安全有完全保障,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才有充分底氣和戰略主動。
適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新形勢新要求,結合區域實際,在完善體系、強化服務、提升能力、發揮合力等方面砥礪深耕、篤行致遠。
積極申請參與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2022年,單位專門選擇參與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工作3人,開展玉米產業技術指導,參加培訓,向種植業專家學習農藝知識,指導示范戶結合當地氣候、土壤等特點,推進農機、農藝、農田、農人(戶)融合,進一步提高各種農機具在玉米生產各環節的應用,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推進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
隨著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的深入開展,將不斷遴選更多農機技術人員參與產業體系建設,結合不同區域優勢、不同產業、不同作物、不同生產環節等農藝要求,指導示范戶加大農機、農藝、農田融合,提升農技能力,推進區域主要、特色、優勢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實現農業增產增效、農民節本增收。
農閑時節,聯合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植保站、種子管理站、農機監理站等部門,深入各個農機合作社開展技術培訓,不斷提升農戶的科技素養,推進區域農業科技發展。
結合農時,組織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植保站、種子管理站等部門和各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要負責人、技術骨干參加各類現場培訓會。如2021年在猴橋鎮舉辦全市青貯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培訓現場會,2022年在馬站鄉舉辦全市水稻旱直播培訓現場會,2022年在馬站鄉舉辦全市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生產全程機械化培訓現場會等。全市主要農作物生產耕、種、防、收環節實現“有機可用”。
一是按農機化司、云南省農機處、保山市和騰沖市各級主管部門和有關單位要求,及時組織農機技術人員開展主要糧食作物產地烘干、蔬菜、茶葉中藥材、林果加工、農產品加工、油料等生產全程機械化調研,如實向上級匯報區域農業生產農機化“短板弱項”環節。并向廣大農民群眾、涉農組織宣傳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以及農機購置補貼系統中現有機具大類、小類、品目等。
二是按農業產業生產全程機械化需求,分別聯合市畜牧、茶葉股、中藥材、烤煙等部門,深入全市畜禽養殖場、茶葉加工企業(茶所)、中藥材種植(加工)合作社、煙農等組織或農戶開展補貼機具質量跟蹤調查和技術指導服務。截至2022年底,全市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率達55.4%,主要農產品初加工“有機可用”。
常年種植水稻2.96萬hm2,近年結合全市南中北區位優勢等特點,針對水稻機械化育插秧“弱項”環節,分別在12個鄉鎮(街道)舉辦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樣板,輻射帶動農戶開展水稻機械化育插秧,占鄉鎮的63.16%。目前,荷花、中和、猴橋3個鄉鎮實現水稻生產耕、育、種(移栽)、植保、收獲、秸稈粉碎還田、烘干、加工環節實現全程機械化。
常年種植玉米2.58萬hm2。2013年引進推廣玉米收獲機,未能對行收獲,試收效果不理想。2021年分別在明光、固東、猴橋和芒棒4個鄉鎮舉辦千畝青貯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樣板。引進玉米播種機和玉米播種覆膜機播種時,田間地頭留空多,需要人工補種、人工中耕培土開溝排澇,區域適用性不好,種植合作社和農民群眾不喜歡。
騰沖市農機推廣站農機人員及時研發生產旋耕壟墑機、旋耕壟墑施肥機、旋耕壟墑施肥播種噴藥機,使用手推滾輪式播種機進行壟上播種,解決了區域玉米播種環節機械化問題。2022年廣泛用于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并研發生產了壟墑施肥播種機,因當地未進行土壤犁耕,田間土層薄,壟墑效果不理想,且無試驗推廣經費,未能廣泛開展試驗及進一步改良機具性能,使用范圍受限。引進2臺履帶自走式青貯玉米收割機,離地間隙小,區域適應性差,引進6臺背負式青貯玉米收割機,使用效果好,受群眾歡迎。
全市玉米生產耕、種(播)、植保、中耕培土除草、收獲(青貯)環節實現全程或分段式機械化。下一步將引進玉米對行收獲機,解決玉米對行收獲問題;引進大豆撓性割臺,解決大豆機械化收獲問題。
常年種植5466.67 hm2。2015~2019年分別在猴橋、中和、明光鄉鎮分別舉辦多場次馬鈴薯播種、收獲現場會,分別引進推廣多型號馬鈴薯播種、收獲機,區域可實現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
常年種植2.13萬hm2,2022年擴種1626.67 hm2。2017—2018年在界頭、明光、和順鄉鎮舉辦百畝核心區,千畝示范區樣板,輻射帶動萬畝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平均單產178.31 kg。2022年分別在明光、中和、界頭鄉鎮示范油菜割曬機,割曬理條效果差,群眾難接受。2022年在騰越街道使用旋耕壟墑施肥機壟墑后移栽油菜6.67 hm2,平均單產190.7 kg。通過示范推廣,油菜耕、播、植保、分段收獲實現機械化。
常年種植1.4萬hm2,結合大麥種植農藝要求,采取板墑人工撒播,培土機開溝蓋種。近年農機合作社、種植大戶引進稻麥播種機,在已耕耙的田間進行大麥播種。大麥生產耕、種、植保、收獲、烘干、加工環節實現全程機械化。
全市栽種茶葉1萬多hm2。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宣傳及茶葉生產機械化調研,近年茶葉生產企業不斷投檔,大量茶葉機械進入農機購置補貼系統,廣大茶葉加工企業“有機可用”“有好機可用”。茶葉生產中耕除草、茶樹修剪、采摘、殺青、揉捻、烘干、清選、色選、理條、輸送等環節實現機械化。
結合丘陵山區地理條件,有序在全市各鄉鎮(街道)開展滅茬機、秸稈粉碎還田機、秸稈收集打捆機、秸稈粉碎拋撒機、旋耕起壟機、步進式插秧機、小型稻麥聯合收割機、深松機、中藥材收獲現場培訓會30余場次。秸稈(秸茬)粉碎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深松減小徑流減少雜草蓄水保墑效果得到群眾認可。為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機械支撐。
在推進主要糧油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過程中,先后承擔了部級、省級和市級油菜、水稻、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樣板。
聯合部級、省級和市級農技專家、縣級有關單位科技人員、鄉鎮(街道)農業中心、農機專業合作社、涉農組織、村(社區)農民群眾共同開展農技推廣,建立新型推廣模式,并進一步完善和優化其運行機制,從政策上加以保障、管理上加以監督、培訓上加以強化、資金上加以扶持。
一是建立健全技術方案機制。針對不同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農藝要求,撰寫技術實施方案報經部級、省級和市級審定通過后,縣級按審定通過后的實施方案組織落實。二是建立健全培訓機制。針對不同作物生產階段性特點,有針對性地在教室或田間地頭組織涉農組織、農機手、農民群眾等開展農機農藝融合的技術指導培訓。三是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量化任務、細化目標,層層考評,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通過技物結合、補貼物資等方式,激發群眾科技增糧(油)、機播(插)節種(苗)、機防減藥、機收減損、秸稈(茬)粉碎還田肥田,實現農業生產綠色高產高質高效、“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目的。四是建立健全月報機制。根據農作物生產的不同階段,以月報的方式及時向上級匯報農事開展情況。五是建立健全合作推廣機制。將示范區農技推廣作為全市農業生產綠色高產高質高效的重點項目來抓,逐步形成部門協作、合力推進的工作機制,以及行政推動、行政+技術結合、示范戶輻射帶動引導的推廣機制。
縣級農機化部門重點搞好農作物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加強農作物生產“短板弱項”環節機具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及研發配套,促進農機農藝農田農戶結合。積極拓寬資金渠道,逐步形成國家支持、地方政府重視、部門引導、農民配合、社會廣泛參與的農機化技術推廣機制。
農機化技術推廣是將農業機械化新機具、新技術轉化普及運用到農業生產前、產中和產后全過程中,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蟲口奪糧”戰略、農業增產增效、農民節本增收、農業(人類)可持續性發展的目的。農機化技術推廣是農業機械化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途徑,是將農業機械化新技術、新機具和新設備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橋梁和紐帶。
5.1.1 依法依規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云南省農業機械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做好新時期農機化新技術推廣工作。
5.1.2 因地制宜
結合丘陵山區地理條件、耕地坡度、梯田大小、機耕道路和區域南中北土壤差別等狀況,有選擇地推廣先進適用的大中小微型農業機械。圍繞區域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農機化“短板弱項”環節,加大產學研推用聯合攻關和部門聯動發展,實現“有機可用”“有好機可用”。并嚴格按照引進-試驗-示范-推廣-普及的程序開展好農機化技術推廣工作,逐步實現農村“工業化”,推進鄉村振興加快發展。
5.1.3 加強建設,營造環境
一是農機化技術推廣離不開各級政府部門的支持,應多向各級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領導宣傳和匯報項目推廣進展情況,在新技術新機具試驗示范過程中要不斷地請他們參觀,匯報取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以引起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爭取項目、資金、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特別是用于新項目的科技推廣專項經費能得到保證和增加。對于一些成熟的、適應生產需要的項目輔以行政推動的手段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遴選農機技術人員,每年參加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建設,向種養殖業專家學習農藝農牧知識,提升農機、農藝、農田、農人(戶)融合技能,進一步提高自身綜合素養、實踐指導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是建議上級政府重視農機化部門(人、財、物)建設,建立健全農機化技術推廣工作“強體系、提能力、優服務”體制機制,為“農村工業化”發展提供農機化動能支撐。四是與時俱進,多形式開展農機技術社會化服務,以農機服務產業化銜接小農戶、小規模農戶發展現代農業,避免家家戶戶購買農機造成資源浪費,推進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5.2.1 丘陵山區“宜機化”改造和設施農用地建設
一是積極爭取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和省市縣配套資金,用于丘陵山區“宜機化”改造,切實解決丘陵山區中小微型農機下田難作業難問題,讓廣大農民群眾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二是建議上級政府部門根據各鄉鎮(街道)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合理規劃和簡化設施農用地審批手續,發展設施農業和農產品初加工業,促進各鄉鎮(街道)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區域經濟健康發展。
5.2.2 強“弱項”補“短板”
農業機械使用季節性強、使用時間短,在農業生產的關鍵時節(春爭日、夏爭時),需要大量的農業機械。農業生產是露天“工廠”,若錯過關鍵時節(如小麥的適收期只有4~5天),遇到連續幾天降雨,將導致顆粒無收,農民得買糧或餓肚子。建議省市(州)縣(市)級政府對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弱項”環節機具享受國家農機購置補貼后,進行追加(累加)補貼,提升廣大農民群眾購置農業機械的積極性,促進區域農業機械化又好又快發展。
農業生產“短板”環節,農機化技術人員應結合專業知識及農藝要求,有機結合機、光、電、液、氣系統理論,借鑒有關科技成果,通過產學研推動聯合攻關和部門聯動解決好區域農業生產“短板”。同時,建議上級部門給予研發經費支持,助力科技人才“科技報國”。
5.2.3 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
初級農產品生產除去人工、種子、化肥、農機作業等成本后,畝經濟效益極低或根本沒有效益。加大區域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初級農產品的附加值,將初級農產品的附加值“分紅”給社員,提高農民種糧(油)的積極性,把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
5.2.4 優勢農作物特色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
以區域自然稟賦條件發展優勢農作物和特色農作物,以全程機械化生產賦能優勢農作物特色農作物產業鏈,促進鄉村產業振興,實現“一業興、百興旺”的鄉村振興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