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健
(無錫市錫山區羊尖畜牧獸醫站,江蘇 無錫 214199)
據統計,我國農村養殖戶占全國養殖戶的90%以上,農村生豬存欄占全國生豬存欄的70%以上。然而,農村養殖條件相對落后,缺乏專業技術人員和設備,導致常見豬的疾病發生率較高,給養殖戶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同時,一些常見豬的疾病還具有人畜共患性,會危害人類的健康和安全。因此,如何有效地預防和治療常見豬的疾病,是農村養殖戶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豬的疾病的發生會造成豬只生長速度減慢,肉質下降,甚至死亡。也會增加養殖戶的投入和風險,降低養殖收益。據統計,我國每年因豬發生疾病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數百億元。因此,建議養殖戶通過科學合理的預防措施,如定期免疫、消毒、驅蟲和隔離等,可以有效減少豬疾病的發生概率和傳播范圍。通過及時準確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可以提高豬只的健康水平和抵抗力,減少飼料浪費和死亡率,提高生產效率和品質。如使用合適的藥物、中草藥以及電解質等,可以有效控制豬疾病的發展和惡化,提高治愈率和存活率。不僅可以避免或縮短豬只的停產期和恢復期,還能減少經濟損失和降低養殖戶風險[1]。
部分豬只發生疾病會影響肉品的營養價值、口感、色澤等,這大大降低了肉品的市場競爭力。例如,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會導致肉品出現瘀血、水腫、壞死等現象。部分豬只疾病還會造成肉品污染或藥物殘留,危害消費者的健康。例如,非洲豬瘟會導致肉品含有致命的病毒,而濫用抗生素會導致肉品抗生素超標。因此,希望養殖戶通過規范的預防和治療程序,提高肉品的衛生標準和品質水平。以保障消費者的健康權益,增強消費者的信心和滿意度,提升肉品的市場價值和需求。
隨著我國人口增長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肉類產品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同時,我國養殖業也面臨著資源約束、環境壓力、市場競爭等挑戰。通過有效地預防和治療豬只疾病,可以提高養殖效率和利用率,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增強養殖業的競爭力和抵御風險的能力。這樣可以促進養殖業的科學化、規范化、現代化、生態化,為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非洲豬瘟是一種由非洲豬瘟病毒所導致的豬的急性、出血性的嚴重傳染病。該病毒僅能在豬群、野豬和軟蜱之間傳播,而不會傳染給人類[2]。該病發病急,病死率可高達90%~100%,目前尚無有效疫苗和防治藥物。該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食欲不振,體溫升高至41℃左右,先便秘,糞干硬、帶黏液或血便,后下痢或嘔吐。皮膚出現充血、紫紺、小出血點等,以及耳、四肢、下腹及會陰等部位最常見。該病的發生會給養豬場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又稱藍耳病,該病是由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引起的以呼吸道為主要損害部位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該病毒易感母豬、仔豬,主要通過呼吸道、交配等途徑傳播,也可通過胎盤或乳汁垂直傳播。該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是高熱(40~42℃)、食欲減退、呼吸困難、咳嗽、藍耳、腹瀉、流產或死胎,精神萎靡,食欲減退等。一旦感染該病,會給養殖業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影響生產效率和品質。
豬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口蹄部位為主要損害部位的急性發熱性疾病。該病毒主要通過唾液、鼻涕、乳汁等途徑傳播,也可通過空氣或飼料傳播。該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高熱、食欲減退、流涎、口蹄部位出現水皰或潰瘍、跛行等,嚴重者可引起心肌炎或死亡。該病會影響肉類和乳品的質量和產量,危害程度較高,死亡率可達100%,可導致生長遲緩和乳量下降。
豬偽狂犬病是由豬偽狂犬病毒引起的以神經系統為主要損害部位的急性感染性疾病。該病毒主要通過唾液或血液等途徑傳播,也可通過胎盤或乳汁傳播。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發作性抽搐,咬人或咬物,流涎,呼吸困難,四肢麻木或麻痹,母豬產死胎、木乃伊胎等。豬場感染該病后,可對養殖業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影響養殖戶經濟效益和公共衛生安全。
豬肺蟲是由肺蟲寄生在豬的肺部引起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該寄生蟲主要通過飲水或食用含有肺蟲幼蟲的蝸牛或蛞蝓等途徑感染,也可通過母乳傳播。該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咳嗽、呼吸困難、體重下降、貧血等。該病的診斷方法有臨床診斷、實驗室診斷和尸檢診斷。該病的危害程度較低,死亡率較低,但可導致豬只生長遲緩和母豬生產力下降[3]。
免疫接種是預防常見豬只疾病的有效方法,不僅可以提高牲畜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還能減少或消除感染源。農村養殖戶應該根據當地的疫病流行情況和獸醫部門的技術指導,按時按量給畜牧接種。給畜牧接種常見疾病的預防針要注意記錄接種時間、品種和數量。一般情況下,給畜牧接種以下預防針:(1)豬瘟疫苗:給斷奶仔豬接種一次豬瘟疫苗,有效期為1年。(2)藍耳病:給3周齡以上的仔豬和母豬接種1次藍耳病滅活苗或減毒苗,有效期為6個月。(3)口蹄疫疫苗:給2周齡以上的仔豬和母豬接種1次口蹄疫減毒苗或滅活苗,有效期為4個月。(4)偽狂犬疫苗:給3周齡以上的仔豬和母豬接種1次偽狂犬減毒苗或滅活苗,有效期為1年。
飼養管理是預防常見豬只疾病的基礎工作,可以改善牲畜的生活環境和降低感染風險。農村養殖戶應該保持圈舍清潔衛生,定期清理糞便、垃圾和殘料,定期消毒圈舍和器具。同時,應該提供適宜的溫度、濕度、通風和采光條件,避免過度擁擠或寒冷。從氣候特點考慮,建議采取以下措施:(1)在夏季高溫高濕時,要增加通風換氣,降低溫度和濕度,避免中暑或發霉。(2)在冬季低溫干旱時,要保持適當的溫度和濕度,避免凍傷。(3)在春秋季節溫差大時,要注意調節溫度和濕度,避免牲畜感冒或其他并發癥。
飼料是影響牲畜健康生長的重要因素,可以補充牲畜的營養和增加抵抗力。農村養殖戶應該根據牲畜的年齡、體重、品種和生產目的,科學合理配制飼料,注意營養平衡,避免過量或不足[4]。同時,應該防止飼料污染或變質,定期檢查飼料的質量和保存情況。從資源條件考慮,建議采取以下措施:(1)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玉米、大豆、小麥等谷物,提供足夠的能量和蛋白質。(2)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青草、菜葉、水果皮等綠色飼料,提供足夠的維生素和纖維。(3)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礦物質、微量元素、益生菌等添加劑,提供足夠的鈣、鐵、鋅等。(4)在飼料中避免添加過多的油脂、鹽分、香料等物質,防止肥胖、高血壓、消化不良等。
檢查監測是預防常見豬只疾病的重要手段,可以及時發現異常情況,采取相應措施。農村養殖戶應該給予豬只定期進行體溫、呼吸、糞便等觀察,注意牲畜的精神、食欲、行為等變化。一旦發現有異常,應立即隔離觀察并報告獸醫主管部門。
預防隔離制度是預防常見豬只疾病傳染的有效措施,可以防止外來動物或人員帶入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農村養殖戶應該對新進或發現有異常的牲畜進行隔離觀察或治療,避免與其他牲畜接觸。同時,應該限制外來人員或動物進入養殖場,如需進入,須穿戴防護服并做好消毒。
該病為病毒性出血性疾病,目前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和疫苗。一旦發現非洲豬瘟疫情,應立即隔離和撲殺所有的病豬和接觸過的健康豬,以防止疫情擴散。同時,要對所有的死亡或撲殺的豬只進行無害化處理,消毒養殖場和運輸工具,嚴格控制人員和物品的進出,加強監測和報告。可采取下列措施:(1)在養殖場周圍設置隔離帶和警示牌,禁止外來人員和動物進入。(2)定期對養殖場進行消毒和清潔,使用有效的消毒劑,如次氯酸鈉、高錳酸鉀等。(3)采用合理的飼養管理方式,避免過度密集或混合飼養,減少應激因素。(4)加強對進出養殖場的人員和物品的檢查和登記,防止帶入或帶出潛在的傳染源。(5)增加對非洲豬瘟的宣傳和教育,增強養殖戶的防范意識和應急解決能力。
可注射抗藍耳病毒的高免血清,治愈率可達到80%以上。使用抗生素和消炎藥物進行聯合治療,可防止繼發感染和產生炎癥,也可使用中藥方劑進行輔助治療,如藍可凈、諸穩清等,可增強機體免疫力和抵抗力。可采取下列措施:(1)在發現藍耳病的早期進行及時診斷和治療,避免延誤或漏診。(2)在治療期間隔離患病的豬,并對其周圍的環境進行消毒。(3)根據不同的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結果,選擇合適的藥物劑量和用法。(4)在治愈后對康復的豬只進行復查和觀察,確保無復發或后遺癥。(5)科學按照免疫計劃對健康的豬進行定期免疫,選擇與流行毒株相匹配的有效疫苗。
使用與本地流行毒株抗原性匹配的口蹄疫滅活或減毒活疫苗進行注射,可提高機體對口蹄疫病毒的抵抗力。使用抗生素和消毒劑進行局部治療,可防止繼發感染和促進創面愈合。使用解毒、止血、止瀉等中西藥物進行內服或外敷,可緩解水泡引起的中毒、出血、腹瀉等。使用維生素、氨基酸等營養藥物進行補充,可增強機體的恢復能力[5]。可采取下列措施:(1)在發現口蹄疫的早期進行隔離和報告,避免與其他豬只或動物接觸。(2)在治療期間保持水泡的清潔和干燥,避免破裂或感染。(3)在水泡破裂后及時清理和消毒創面,使用軟質的敷料或繃帶進行保護。(4)根據不同的部位和程度,選擇合適的藥物進行內服或外敷,注意觀察藥物的效果和副作用。(5)在治愈后對患病的豬進行恢復性飼養,提供足夠的水分和營養,防止消瘦或虛弱。
使用抗偽狂犬病毒的高免血清進行注射,可達到較好的效果。使用抑制神經興奮的藥物,如苯妥英鈉、地西泮等,可控制驚厥和痙攣。使用鎮靜安眠的藥物,如氯丙嗪、苯巴比妥等,可減輕煩躁和不安。使用抗生素和消炎藥物,可防止繼發感染和產生炎癥。可采取下列措施:(1)在發現偽狂犬的早期進行隔離和治療,避免與其他豬只或人員接觸。(2)在治療期間保持患病豬只的安靜和舒適,避免刺激或驚嚇。(3)在使用神經系統藥物時,注意調整劑量和頻率,避免過量或過少。(4)在使用抗生素和消炎藥物時,注意觀察是否有過敏或不良反應,及時停止或更換藥物。(5)在治愈后對患病豬只進行隔離觀察一段時間,確保無復發或后遺癥。
使用驅蟲藥物,如伊維菌素、阿維菌素等,可殺死肺部的肺蟲。使用抗生素和消炎藥物,可防止繼發感染和產生炎癥。使用祛痰和止咳藥物,如氨溴索、羅紅霉素等,可減輕咳嗽和排出痰液。使用中藥方劑,如清肺散、止咳化痰湯等,可清理肺部濕熱和化解痰液。可采取下列措施:(1)在發現肺蟲的早期進行診斷和治療,避免延誤或漏診。(2)在治療期間保持患病的豬的通風和干凈,避免濕冷或污染。(3)在使用驅蟲藥物時,注意按規定的劑量和時間進行注射或口服,避免中毒或不完全祛除。(4)在使用祛痰和止咳藥物時,注意配合適當的按摩或拍打胸部,促進排出肺部積液。(5)在治愈后對患病的豬進行復查和檢測,確保無復發或后遺癥。
養殖戶的責任不僅限于確保生豬的健康成長和自身經濟效益,同時也需要考慮到公共衛生安全問題,防止病豬和死豬進入市場,破壞市場秩序,對消費者的身心健康產生影響。養殖戶在降低養殖成本的同時,也要保證產品的質量和數量,為市場營造良好的環境。基于此,農村養殖戶在實際操作中,應根據自身條件和實際情況,結合專業技術人員的科學指導,采取合理有效的預防、治療措施,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