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宋秀潔
(赤峰學院 歷史文化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提道:“歷史課程要將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作為目標。使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逐步形成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課程結構的設計、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的實施等,都要始終貫穿發展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這一任務。在結構設計上,要在體現基礎性的同時,構建多視角、多類型、多層次的課程體系。在內容選擇上,要精選基本的、重要的史事。在課程實施上,進一步改進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和評價機制,將教、學、評有機結合,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提高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1]可見,對于廣大中學教師來說,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構建多維的課程體系,挖掘新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主動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是關鍵。為了適應社會發展以及落實核心素養的需要,高中歷史教學方式也逐漸在轉變,不再是單一的“滿堂灌”模式,“引導+自主”式的新型教學模式正在興起,而活動課就是其中之一。
關于活動課的定義,目前學界尚未形成定論,主要有七種活動課程觀,基本上代表了迄今為止我國學者對活動課程本質的認識。如楊金玉認為,活動課程“是以充分而有特色地發展學生基本素質為目標,以最新信息和學生的直接經驗為主要內容,按照各種實踐活動項目和特定活動方式組成的一種輔助性課程形態”[2]。高俠認為,活動課程是“以一種綜合性學習為主要內容,以學生主體的活動及體驗學習為主要形式,以促進學生的認知、情感、行為的統一協調發展為主要目標的課程及教學組織形式”[3]。 除此之外,李秉德[4]、劉克蘭[5]、王策三[6]、鐘啟泉[7]、楊亮功[8]等人都對活動課有所闡釋。相比于傳統的課堂,活動課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活動課遵循“以活動促發展”的現代教育理念,在教師的指導下按照常規教學內容和進度,以學生的主體活動為基本特征,引導學生自主活動、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實踐,更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然而由于活動課具有綜合性和開放性,其課程設計沒有一定之規,需要依據學情、客觀條件等多種因素來定,實施中的不確定因素較多,這對教師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因此,活動課如何設計和實施成為當前困擾廣大一線教師的現實問題。本文擬依托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三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統一”第11課“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以宋代社會風俗畫為切入點,對高中歷史活動課的設計實施做一探究。
由于自身開放性的特點,活動課主題的選擇尤其關鍵,既要與課本內容相符合,同時又要有一定的拓展性和啟發性,當然,還必須與學生的心理發展一致。基于此,活動課主題的選擇最好是由點及面,從某一個小問題或小的環節出發,進而引導學生將視野轉向更為廣闊的視域。具體而言有如下方面:
一是課本內容的對標選擇。歷史活動課程不僅要滿足活動課程標準,同時也要體現歷史學科的屬性,必須依照課標和教學大綱的要求實施。以本節活動課為例。本節活動課是依托“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一課,而這節課無論從課標要求還是實際情況,無論從經濟發展還是社會變化來說,宋代最為突出和明顯。在設計活動課的時候,以宋代社會為切入點,更能凸顯活動課與課本之間的聯系。而北宋社會中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市井經濟的繁榮,而這一時期出現的社會風俗畫也更能反映這一時代特色。北宋末到南宋初,一大批反映當時新興市民階層社會生活和情趣愛好的風俗畫開始出現并得到迅速發展,以燕文貴、武宗元、張擇端、李嵩、李唐、蘇漢臣等為代表的一些畫家深入城市的街頭巷尾,捕捉現實生活,表現民間趣味。這類畫作涉及市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市街、城郭、茶館酒肆、嬰戲、販夫、車馬、航運等。如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都城汴梁東門內外和汴河兩岸的風光,形象地展現了中古城市中各階層人民的生活情景。燕文貴《七夕夜市圖》摹寫汴京繁華景象,亦頗為精備,其《舶船渡海圖》描繪商旅的海上貿易的險阻,此外還有宋代佚名畫家的《江帆山市圖》,等等。以這些風俗畫為切入點,采取組織學生賞析畫作,并圍繞畫作展開討論,將宋代歷史的多個視角通過一幅幅畫加以融會貫通的方式開展這次的活動課。
二是活動主題的提煉。活動主題是統攝活動課具體實施的關鍵指引,活動主題是貫穿活動課的主線,是學生在活動課上需要領悟和把握的核心內容,更是活動課的“課魂”。在深入把握相關史實的縱橫、前后聯系基礎上,確定活動課的立意,凝練“課魂”,才能使學生通過活動課的學習獲得核心概念。這就需要一條主線來將所學知識進行串聯,最終形成一個清晰的思路,教師可以沿著這個思路帶領學生完成知識的建構,最終形成基于理解的記憶和基于評價的教學。在這一理論基礎上,對課標進行仔細分析,結合本課所講的宋代社會的狀況,以及與周邊政權的交往等內容,將本次活動課的主題定為“盛世隱憂思”,即通過解讀宋代社會風俗畫,了解古畫所反映的北宋經濟繁榮以及欣欣向榮景象下潛藏的社會危機,從而對北宋政治、經濟、軍事以及社會隱患等問題進行深入分析。
活動目標是開展活動課程的起點和最終的落腳點,在指引活動方向、指導活動結果的測評、設計實施策略的選擇和運用以及進行課程評價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活動目標的確定,直接影響到活動課整體設計的質量。活動目標的制定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律,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首先,任何教學活動都圍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開展,活動目標的制定也不例外。活動目標要符合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并將要求細化、具體化到每一個細節之中。其次,活動目標的制定必須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學習規律,遵循難易適度的原則,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經過努力可以完成。最后,注意活動目標的層次性。活動目標的制定是有層次和順序的,應按照層次關系進行設計。
基于上述規律,將“盛世隱憂思”活動課的活動目標制定如下:
1.通過仔細觀察《清明上河圖》等宋代風俗畫,了解圖中所展示的北宋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社會狀況。
2.結合所學知識以及相關史料,認識北宋繁榮背后潛藏的社會危機,能夠闡述出這種社會危機對北宋造成的影響。
3.通過欣賞《清明上河圖》等宋代風俗畫,了解這些畫作的藝術價值,體會傳遞歷史信息的多種方式,知道藝術作品也是獲取歷史信息、感知歷史的重要途徑。
活動課設計實施策略的基本原則是學生能夠主動參與、普遍融入,以學生參與為主,教師引導為輔。因此,活動課設計實施過程中,必須兼顧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與教師的引導地位。
本次活動課設計實施可以分為四個環節。第一環節欣賞2010年上海世博會所呈現的3D版 《清明上河圖》,讓學生在動畫中熟悉這幅畫作。
第二環節圍繞畫作做游戲。如選定幾個典型的、與活動目標相一致的、能代表“盛世”和“憂思”的場景或實物,將關鍵詞寫在卡片上,讓學生根據這些關鍵詞來一場“幫卡片找家”的游戲。每找到一個場景或實物,就讓學生討論這個場景的寓意,教師以史料等作為輔助適當引導,突出活動課的主題。
第三環節從藝術角度欣賞畫作。這一環節主要是以教師選取幾個場景做點評為主。以《清明上河圖》中最大的一座建筑物城門樓為例,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城門樓分隔了城里和城外,通過城門樓可以把人物活動分隔開。畫作在構思上也非常巧妙。城樓刻畫得非常精細,樹木向兩邊擴展,為了讓觀賞者的目光不游離于畫面外,特別安排了一支駝隊正在走出城門,首駝已探出城門多半個身子,而尾駝仍在城內,這像是中國傳統寫意畫中的“意到筆不到”“筆斷意不斷”。
第四環節針對學生探究興趣的培養,在課程末尾以留彩蛋的形式開展。課程即將結束的時候,教師對 《清明上河圖》的創作動機作闡述,指出“畫家張擇端的創作動因是出于對朝廷社稷的牽掛,對當時社會的隱憂,以曲諫的方式勸誡宋徽宗關注社會危機和軍事防衛。當然,除此之外,這幅畫作所描繪、蘊藏的事物,好像是《紅樓夢》里的大觀園,千頭萬緒,洋洋大觀,尺幅圖畫如同大千世界,常看常新,比如……”。“比如”后面的內容即教師留給學生的彩蛋,目的是培養學生探究歷史的興趣。
歷史活動課有利于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增強學生對歷史的感悟以及核心素養的培育,而作為判斷學生課堂表現與改進教師教學的手段,對活動課的評價則有利于幫助教師關注教學過程中學生展示的多種能力,有利于準確了解活動課的最終目標達成情況。可以說,評價是對活動課最有效的反饋,因此對于歷史活動課的評價應該有明確的目的和評價標準。對歷史活動課進行評價,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整體流程的評價包括對活動主題和目標的評價以及對活動過程和結果的評價。
第一,對主題和目標設定的評價。主題是否鮮明,能否對標課本,是否貫穿整堂課,能否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是否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是否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等等,都是對活動課主題的評價內容。目標是否對標課標,是否能關注到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水平,是否明確,能否直指主題,并言簡意賅將活動課的目的表述清晰,是否具體、可測量并為學生所正確認識,活動目標是否能較好完成,等等,都是衡量和評價一節歷史活動課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標準。
第二,對活動過程和結果的評價。對活動課過程的評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在時間的安排上,是否能合理安排時間,有效完成各項活動;在情境的設置上,是否能設置合理的活動情境,讓學生身置其中;在環節的設置上,是否能環環相扣,緊湊而有序;在教學方式的設置上,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使學生易于接受,能否做到雙向互動,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主體性。對活動課結果的評價主要包括:本節活動課的目標是否達成;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否得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是否有所提升。
對活動課整體流程的評價,實質上就是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只有將二者相結合,才能真正做到有效評價。
活動課的參與者指的是教師和學生,這是根據行為主體的不同進行的劃分。二者都屬于活動課的基本要素,因此也是進行評價時重點考慮的因素。
新課程改革強調發揮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歷史活動課是以學生活動為主要內容的活動課程,必須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也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利于活動目標的達成。因此,對學生的評價尤為重要。對學生的評價是指對學生在活動課前中后各個階段所表現出的參與狀態進行評價。課前階段的評價包括:是否積極支持活動課的進行,是否積極參與活動課主題、目標的選定,是否為活動課提供或制定可行的活動方案,在這一過程中團結協作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是否得到提升。活動課過程階段的評價包括:態度是否認真,是否積極參與,是否與小組同學團結合作,是否能按照教師的引導去完成活動目標。課后階段的評價包括:能否及時評價,根據評價結果進行反思總結并予以改進。通過評價,學生能夠了解自身情況,為改進學習策略提供依據,還能夠獲得評價他人和自己的機會,提高自信心,促進師生和學生之間的友好合作;也能夠增強自我評價的動機和能力,促進學生的自我認識,培養創新和批判精神。
教師是活動課的參與者,在活動課中充當引導者與監督者的角色,是學生活動的合作伙伴。教師不僅要把控活動課的節奏,還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與幫助。對教師的評價是指對教師在活動課的前中后各個階段所表現出的行為和活動進行評價。不僅要評價教師能否根據學生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活動主題,制定恰當的活動方案,還需要教師對各個環節中的自身表現進行反思與總結。課前階段的評價包括:是否認真研究學情,根據并參考學生的意見,制定符合學生學習要求、貼近學生生活、明確的活動目標;是否精心設計活動環節,對活動效果進行預設。活動課過程階段的評價包括: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表現,調控活動課的節奏,營造良好的氛圍和秩序,及時解決活動中的問題,發揮好教師的引導作用。活動課之后教師要運用合理的評價方式,及時進行評價反饋,并根據評價結果進行認真反思和改進。
基于上述理論,本節活動課的評價模式可制定如下:首先制定評價標準,再通過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點評的全方位評價模式,評選“積極發言獎”“踴躍參與獎”“最佳眼力獎”“答題小能手獎”“史料解讀高手獎”等諸多獎項。這既關注了學生在活動課中的表現,也實現了對積極參與活動的學生給予鼓勵、對參與活動不積極的學生進行激勵的目的,從而多方面呈現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發展水平。
綜上論述,在高中組織歷史活動課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緊緊圍繞落實核心素養,整合單元內容的精準選題和環節設計,為活動課的有序和高效開展奠定基礎。在活動課中,從主題選擇到活動開展,再到評價,核心素養必須貫穿全過程。
第二,要有明確的活動主題和目標。主題要在依托教材的基礎上設定,要符合課程標準中有關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學習內容,引導學生圍繞主題,將所學歷史知識結合起來,達到深入探究、融會貫通的目的。教師需要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用心備課,激發自身教育引導意識,深入理解相關史實的前后聯系,通過借鑒史學研究成果,對課本內容進行提煉,確定活動課的主題和立意以及基于指向核心素養的學習目標,進而完成活動課目標。活動課要符合學生的學習興趣、知識能力水平和生活經驗。
第三,要有梯度性的設計與實施環節。活動課環節的設置既要循序漸進、自然流暢、環環相扣,又要成階梯式推進。作為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環節設置的梯度性不容忽視,只有明確不同環節的梯度性定位,才能更有針對性,從而合理地安排活動課。
第四,要有多維度、多樣化的評價。由于歷史活動課本身的特點以及重在培養學生思維和能力的目標,因此多維度、多樣化的評價更符合歷史活動課的評價要求。多維度、多樣化的評價能夠讓評價過程更加客觀和合理,評價結果也可信。《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道:“注重課堂學習評價和實踐活動評價的有機結合。在評價過程中,既要關注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的表現,也要關注學生在復雜情境下開展相關實踐活動的能力。”[9]多維度的評價可以實現對學生的有效激勵,為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決策提供信息支持。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活動課本身是一個動態、會有非預期性因素出現的過程,因此在評價時也應根據具體情況,適當考量非預期性的活動結果對于預定目標的影響。
總之,落實核心素養,直指主題的活動課是有效的途徑。《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 (2017年版2020年修訂)》課程目標突出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意在通過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根本目標。活動課的開展,有利于拓寬歷史視野,提升歷史思維,認識歷史規律,培養人文素養,符合歷史教學的本質。如何在核心素養導向下開展歷史活動課,是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課題。教師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努力實現歷史教學的育人本質和核心素養的高效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