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瑩
2023年6月28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設立全國人大常委會代表工作委員會的決定,設立全國人大常委會代表工作委員會。組建全國人大常委會代表工作委員會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二中全會審議通過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的重要舉措,也是深化全國人大機構改革作為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其中一項重要任務,說明了黨中央對于人大代表工作的高度重視。
不僅是全國人大常委會,許多地方人大常委會都設立了代表工作機構。代表工作委員會的職責,一般包括( 1 ) 代表選舉方面的工作例如負責代表名額分配、資格審查、聯絡服務有關工作;( 2 ) 代表閉會期間履職活動方面的工作例如代表集中視察、專題調研、聯系群眾的協調工作;( 3 ) 代表議案建議方面負責代表議案建議工作的統籌管理;( 4 ) 代表培訓方面負責人大代表學習培訓的統籌規劃和管理;( 5 ) 指導下級人大常委會的代表工作;( 6 ) 人大常委會交辦的其他事項。此外,全國人大常委會代表工作委員會的職責還包括承擔全國人大常委會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的具體工作和負責全國人大代表履職的監督管理。
代表工作委員會的工作職責,分別對應了代表工作的主要內容。從代表理論的角度出發,代表工作的核心內容包括四個方面,即“誰代表”“代表誰”“代表什么”和“如何代表”。“誰代表”指向的是代表的身份資格和產生方式,也就是代表的選舉工作。“代表誰”毫無疑義當然是代表人民。“代表什么”指的是人大機關和人大代表要兼顧人民的主觀需求和客觀需求。“如何代表”指的是代表的履職行為,也就是代表通過什么樣的渠道、形式、平臺、方式與選民、選舉單位緊密聯系,如實表達人民群眾的需求和意愿。近年來,從全國人大到地方人大,人大代表工作都呈現出蓬勃的發展勢頭,有一些新現象新趨勢。其中,代表履職平臺的建設是最引人注目的。筆者觀察到,代表平臺建設呈現兩個發展特征和趨勢,一是信息化的發展;二是履職指標量化的發展。
首先是履職平臺的信息化發展。2022年2月,全國人大代表工作信息化平臺正式啟用,實現代表議案建議提出、交辦、辦理、溝通、答復、反饋、查詢全環節在線辦理。2023年2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指出,建設數字中國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有力支撐。響應中央的規劃部署,各地地方人大也在積極推行“數字人大”建設。人大機關代表工作平臺的信息化建設,首先要明確其目標和定位。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書曾提出,全國人大代表工作信息化平臺承載著政治學習平臺、代表工作平臺、聯系服務平臺的功能。江西省人大常委會提出應用場景化、安全一體化、管理智能化的建設要求,致力于實現學習宣傳、立法監督、聯絡代表、會議服務的四方面主要功能。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就人大履職、創新實踐、聯系群眾、高效辦公方面提出建設要求,使其為人大工作的決策落實、社會參與、組織運行等方面進行數字賦能。杭州市人大常委會打造代表履職“一網通辦”、監督“一覽無余”、辦公“一鍵智達”、全局“一屏掌控”等數字化工作場景,構建綜合、協同、閉環的工作運行機制。筆者建議,代表工作信息化平臺的發展應進一步透明化公開化,讓人民群眾多一些參與。
其次是代表依法履職指標量化的發展。地方人大積極探索代表依法履職陣地建設,包括代表之家、代表聯絡站、代表議事會、社區立法聯系點等等。與之同時推進的是代表依法履職積分指標量化體系和代表依法履職監督管理制度的建立。全國人大常委會代表工作委員會的工作職責之一就是負責全國人大代表依法履職的監督管理。許多地方人大常委會制定了代表依法履職積分制的相關規定,結合代表“家站點”,對代表進站履職活動進行積分統計,以鼓勵代表積極履職。筆者認為,在建構代表依法履職監督和代表依法履職積分制度時,需要注意指標設置的科學性。除了注重“量”,也要注重“質”。例如有的代表依法履職積分管理辦法規定每次發言就有積分,但是發言次數多未必就是發言的內容質量高。并且,對代表的履職工作進行監督的主體,正本溯源是選舉產生代表的選區選民和原選舉單位,代表依法履職監督制度應發揮其主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