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潔峰
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蘊藏著濃厚的歷史底蘊,凝聚著勞動人民的集體智慧,更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有效載體,隨著時代的發展,“傳承民族精神,弘揚傳統文化”也成為了當前社會的主流觀點之一,幼兒園應順應時代潮流,充分利用傳統節日這一教育資源,將節日文化與德育教學融合,讓幼兒在學習、體驗節日文化、習俗及活動中逐漸感受傳統節日的豐富多彩與生動趣味,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而更好地激發幼兒的愛國情懷,陶冶幼兒的文化情操,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三觀和優秀的道德品質,真正實現“潤心育德”的教育目標。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簡要闡述傳統節日融入幼兒德育中的有效策略。
環境創設是幼兒園教育的重點內容,也是不可缺少的教育資源。良好的環境氛圍不僅能更好地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還能提升幼兒的審美水平,豐富幼兒的學習體驗。因此,在進行傳統節日教學時,教師不妨將其融入到環境創設中,營造濃厚的節日氣氛,讓幼兒在身臨其境中逐漸了解節日文化、背景及習俗,感受傳統節日的歡樂氣氛,體驗古代人民的文明智慧,從而更好地豐富幼兒的精神世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春節來臨前,為了讓幼兒更加深刻地感受春節的歡樂氣氛,教師可以帶領幼兒一起進行環境布置,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如在長廊上組織幼兒懸掛大紅燈籠,讓幼兒自己書春聯,并粘貼在教室門上;還可以提供一些手工材料,讓幼兒自主制作窗花、爆竹等節日物品。有的幼兒裁剪出了年年有余的窗花,有的幼兒裁剪出了家家團圓的窗花,還有的幼兒制作了象征節節高的爆竹等,這些都代表了幼兒對新年的美好祈愿。經過幼兒的精心裝扮,整個教室都充滿了濃濃的年味,整個環境創設的過程不僅有效鍛煉了幼兒的動手能力,還加深了幼兒對春節這一傳統節日的印象。再如,元宵節來臨時,教師可以和幼兒一起布置猜燈謎的活動場景,讓幼兒自主創作“元宵花燈”,編寫“元宵燈謎”,然后將燈謎貼在花燈上懸掛起來,在班級元宵晚會上和幼兒一起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燈謎猜對的越多,幼兒就能獲得越多的獎勵。在這樣充滿節日特色的活動中,幼兒不自覺地就了解了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明白了元宵節“為親人祈福,向親人表達思念之情,體現孝悌之義”的節日內涵,讓幼兒更加懂得感恩的意義。教師通過環境創設的方式,為幼兒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增強了幼兒的生活體驗,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逐漸領悟了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收獲到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課堂活動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教學形式,在活動中幼兒不僅能更加深刻地體會節日的獨特氛圍,了解節日的文化內涵,還能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在濃郁的文化氣息和氛圍中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潤澤幼兒心靈,培養幼兒優秀的道德品質。
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其特有的文化背景和內涵,也蘊含著豐富的育人價值。在教學中,教師不妨以傳統節日為主線開展多樣化的主題活動,挖掘節日背后的風俗習慣、文化寓意,這樣既能豐富幼兒的情感,潤澤幼兒的心靈,還能加深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體會節日文化的深層底蘊,樹立其優秀的道德品質。
例如,在端午節來臨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一起策劃“趣味過端午”的主題教育活動,在活動正式開始前,向幼兒介紹端午節的來歷、經典的歷史故事以及一些風俗習慣。比如,講述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讓幼兒感受其強烈的愛國精神,端午節也正是為了紀念這位偉人而設,并告訴幼兒端午節有包粽子、賽龍舟、懸掛香包等習俗,其背后的寓意都代表著人們對偉人的追思和對生活的美好祈愿。隨后,教師引導幼兒開展第一項活動“包粽子”,可分發給幼兒一些彩泥作為工具,讓幼兒用彩泥制作粽子餡和粽子皮,再捏成一個完整的粽子,幼兒在包粽子的過程中不僅感受了動手操作的樂趣,也加深了對包粽子這一習俗的印象,粽子包完后,教師為幼兒分發一個真正的粽子,讓他們仔細品嘗粽子的美味。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向幼兒講述一些有關粽子的典故,讓幼兒體會粽子中所包含的濃濃愛國情和追思情。最后,教師帶領幼兒一起制作“龍舟”模型,教師先播放龍舟圖片讓幼兒仔細觀察,然后讓他們利用剪刀、膠水、硬紙板等材料,自主設計和制作龍舟樣式,幼兒在手工制作的過程中,不僅能進一步了解賽龍舟習俗的來源和寓意,還能更好地鍛煉自身的動手能力。完成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進行作品展示,在互相評比中進一步強化幼兒對傳統節日的認識。
教師利用主題節日活動的方式,讓幼兒在包粽子、制作龍舟等一系列活動中,逐漸了解端午節的習俗文化,感知端午節的文化寓意,激發了幼兒的愛國主義情懷,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
角色扮演是幼兒十分喜愛的活動,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有著強烈的扮演欲,他們時常會自發地模仿動畫片中人物的語言和動作,看似是幼稚的玩鬧,實則非常有助于幼兒大腦的發展。介于此,教師在進行傳統節日教育時,不妨組織幼兒進行角色扮演活動,讓幼兒在對節日故事的演繹中更好地理解相關知識,激發他們的情感共鳴,真正實現文化育人的教育目的。
例如,為了讓幼兒更加深入地了解傳統節日文化,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讓幼兒組成表演小組,自主選擇一個有關傳統節日的故事,可以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也可以是經典寓言故事,由幼兒自主編寫表演劇本,分配人物角色,制作表演道具,排練表演內容等,每個環節環環相扣,最終完美地將故事呈現出來。比如,有的小組表演了中秋節的典故“嫦娥奔月”的故事,整個表演過程都非常精彩,幼兒將嫦娥對月宮的向往之情表達得十分準確,讓全班幼兒都沉浸在故事的氛圍中;還有的小組表演了端午節的典故“屈原投江”的故事,讓其他幼兒深深地感受到了主人公無奈、悲哀的情緒,也體會到了主人公滿滿的愛國情,看完不禁令人潸然淚下,幼兒的表演活靈活現,十分精彩。這樣的活動,既促進了幼兒間的交流,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還加強了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讓他們從中感受到了更多的古人智慧和傳統美德。
傳統節日的顯著特點就是“一年一度”,因此教師要及時抓住每個傳統節日的教育契機,將其融入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并根據幼兒的身心特點采取適切的活動方式,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逐漸體會到傳統節日的樂趣,感受傳統節日的文化特色,收獲更加生動、歡樂的幼兒園生活,在節日文化的熏陶中不斷完善自身的道德品質。
例如,傳統的清明節人們一般都會進行掃墓、祭祖等,或者會結伴去戶外踏青、游玩。因此,教師可以巧妙地將清明節活動融入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如在晨讀環節向幼兒講述清明節的來歷、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等,讓幼兒了解“清明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而且它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前一天,又稱寒食節,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為了紀念歷史偉人—介子推,在這一天,人們只吃冷食而不做熱食,清明節期間人們會掃墓、祭祖,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對已故親人的思念,還會用艾葉做成青團等食物?!碑斢變毫私饬饲迕鞴澋奈幕尘爸?,教師還可以引導他們學習有關清明的古詩詞,增長幼兒的知識面,讓他們進一步了解中國的農耕文化。待到午餐時間,教師和幼兒一起分享自己熟悉的與清明節有關的民間典故,讓幼兒在傾聽、交流中進一步加深對傳統節日的了解,度過一個有趣、愉快的午餐時間。在戶外活動環節,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去公園踏青、放風箏、玩蹴鞠等,一起感受春日的美好,激發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以及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教師還可以帶領幼兒到烈士陵園去體驗掃墓,向幼兒講述革命先烈的英勇故事,讓幼兒由衷地產生敬仰之情,并在他們心中植入愛國主義的種子。
通過將傳統節日文化融入幼兒一日生活的方式,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體會到傳統節日的趣味、韻味以及育人價值,使幼兒逐漸形成優秀的思想品質,以節日“潤心”,以文化“育德”。
游戲是幼兒喜聞樂見的一種活動形式,也是幼兒園教育中最基本的學習方式之一。利用游戲進行傳統節日文化教育,不僅充分貼合了幼兒的學習與成長需求,還能有效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讓幼兒在歡樂的游戲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傳統節日的認識,豐富他們的節日體驗和知識儲備,同時還能最大程度地活躍課堂氛圍,發揮育人功效。
例如,教師圍繞傳統節日的典故、習俗、飲食習慣等內容開展“你畫我猜”的游戲,兩人為一組,要求一名幼兒根據卡片內容進行肢體表演,另一名幼兒則根據表演動作猜出卡片內容,規定時間內猜中次數最多的小組勝出,即能獲得獎品獎勵。比如,當卡片上出現“勞動節”字樣時,負責表演的幼兒就要做出能代表勞動節的動作,另一名幼兒則要快速猜出這一節日;當卡片上出現“吃湯圓”字樣時,負責表演的幼兒就要做出吃湯圓的動作,或是用語言說出“元宵節”這個節日,另一名幼兒就可以聯系動作和節日名稱準確猜出“吃湯圓”這一元宵節習俗。幼兒在游戲中既鞏固了傳統節日知識,也強化了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讓課堂充滿了活力。再如,在端午節期間,教師組織幼兒開展“賽龍舟”的戶外體育游戲,幼兒可分成幾組,每組都有序排成一排,由一名幼兒排在第一位戴上有龍角的發箍擔任龍頭,一名幼兒排在隊尾用圍巾綁在后腰擔任龍尾,其余幼兒作為龍身,手握竹竿,共同變身為一艘英武的龍舟,幾組龍舟隨著教師的一聲令下共同出發,開始比賽,從起點到終點,最齊、最穩、最快的小組獲勝。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不僅體驗到了賽龍舟游戲的樂趣,還感受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也加深了對端午節習俗的印象和理解。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圍繞傳統節日開展接龍游戲、搶答游戲或搭積木游戲等,趣味游戲遇上豐富的節日文化,讓幼兒在玩樂中汲取了知識的營養。
家園共育是幼兒教育中的有效助推劑,《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要積極的創造條件,讓家長認同、支持和參與幼兒園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痹谶M行傳統節日教育時,教師不妨借助家園共育的階梯,設計有效的親子互動活動,在親子合作中逐漸加強家園之間的互動,深化親子之間的情感,建立更加良性的親子關系,讓家長與幼兒共同成長、共同進步,這樣也能更好地深化幼兒對傳統節日的認識,發揮傳統節日的育人價值。
例如,在中秋節來臨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和家長共同開展“喜迎中秋,歡慶團圓”的親子互動活動。很多幼兒會對月餅十分感興趣,他們好奇月餅是如何做成的,月餅的餡又是怎么包的。借此,教師讓幼兒和家長一起參加“自制月餅”的活動,教師先請一位擅長做月餅的家長上臺演示月餅的制作過程,然后,再給大家分發一些制作月餅的工具和材料,如面粉、月餅模具,在制作過程中家長要充分聽取幼兒的建議,詢問幼兒想要什么樣的模具。有的幼兒喜歡卡通模具,有的幼兒喜歡愛心模具,還有的幼兒喜歡花型模具,家長可以依據幼兒的喜好和幼兒一起設計月餅外觀,這樣一來,不僅能充分了解幼兒的喜好,將主動權交給幼兒,還能增進親子之間的交流,讓親子合作更加順暢。在實際制作過程中,家長要和幼兒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家長和面皮,幼兒制作餡料,然后再一起將餡料包進面皮中,最后附上模具,放進烤箱烘烤,最終大家都制作出了美味的月餅,家長和幼兒吃著自己制作的月餅,你一口,我一口,別提有多開心了。手工活動結束后,教師還可以邀請家長和幼兒一起上臺為大家表演節目。他們有的講述了中秋節的相關典故,有的表演了中秋節相關的溫情故事,還有的朗誦了中秋節的經典詩詞,每一個節目都非常精彩,教室里充滿了歡聲笑語,不僅讓家長和幼兒更加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還讓他們度過了一段愉快的親子時光。通過開展親子互動活動,將傳統節日的文化特色巧妙地滲透其中,不僅拉近了家園之間、親子之間的關系,讓家園共育的理念深入人心,還豐富了幼兒的節日體驗,使教師和家長充分認識到了傳統節日的育人價值。
正如著名作家郭沫若所言:“人的根本改造應當從兒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痹谟變簣@德育中融入傳統節日文化,不僅能更好地深化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激發幼兒的愛國情懷,還能豐富幼兒的學習歷程,開拓幼兒的文化視野,培養幼兒優秀的思想道德品質,為幼兒的成長和終身發展鋪墊堅實道路。因此,教師要重視傳統節日文化教學,開展多元化的節日活動,讓幼兒逐漸了解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領悟其中的文化內涵,真正收獲“潤心育德”的教學效果,弘揚中華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