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古以農立國,耕耘畜養綿延了上萬年。年復一年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創造了輝煌的農耕文明。我國傳統農業講究“從土中生,食物取之于土,瀉物還之于土”,尤為看重資源循環利用。物質循環思想在種植業與養殖業之間體現得較為明顯,因此,種養結合實現循環利用是我國傳統農業的精髓。我國很早就確立了以糧食生產為中心,將種植業與養殖業結合起來,實行因地制宜、綜合生產的農業經營技術模式。早在戰國時期,《孟子·梁惠王上》載有“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的描述,其中包含了農人栽桑、養畜、種糧的多種農業生產活動,具有明顯的種養結合思想。
種養結合的經營模式在農業區和畜牧區都有應用,在北方地區多表現為農牧結合,在南方地區有典型的稻田養魚、桑基魚塘等。農牧結合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管子·牧民·十一經》載有“務五谷則食足;養桑麻育六畜則民富”。農牧結合中的“農”主要是指以糧食生產為核心的種植業,“牧”主要是指家畜飼養業。通過種植業和畜牧業相結合,種植為家畜養殖提供飼料,同時養殖為種植提供肥料,種養之間互為依靠。比如,稻草、麥稈和農產品加工副產品豆餅、花生餅等,都是家畜的飼料,稻草富含纖維,是冬天南方地區牛的主要飼料;豬牛羊的糞便是種植所需的良好肥料,農諺有云“豬是農家寶,糞是地里金”,《沈氏農書》載有“種田養豬,第一要緊”,《浦泖農咨》總結了“棚中豬多,囷中米多”的經驗,認為“養豬乃種田之要務也,豈不以豬踐壅田肥美,獲利無窮”。在全球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中,甘肅迭部扎尕那農林牧復合系統是農牧結合的典型代表。扎尕那種植青稞、玉米、馬鈴薯、油菜、西紅柿等60多種農作物,在為當地農民提供糧食、蔬菜的同時,也為畜牧業提供飼料;農民夏秋季漚土肥、綠肥,既利用森林凋落物、草木灰等積肥,也用家畜糞便、飼料殘渣混合堆積制成廄肥,再施入到農田,保持土地肥力。
稻田養魚,魚糞肥田,稻魚共生,是我國南方地區長期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明清時期盛行,文獻多有記載。明代《湖州府志》載有“鯽魚出田間最肥,冬月味尤美”;清代《吳江縣志》中提及鯽魚“出水田者佳”,清代《聞湖志稿》有“湖田稻熟鯽魚肥”的詩句。稻田養魚這種種養結合的方式在維護稻田生態、保持地力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一般來說,水稻為魚類提供有機物質,而魚類掘食能夠疏松土壤,起到為水稻增氧促根的作用,魚類還吞食雜草和害蟲,魚的糞便成為水稻的肥料,能夠有效減少水稻病蟲草害和外部投入品污染,達到糧食增產和生態保護的雙重目的。如今,人們在推廣規范化稻田養魚時,采用加高田埂提加蓄水量、增加放養密度、加強田間管理等現代綜合配套技術,不但可以節約耕地、肥料、用工,節省農藥,在糧食增產增收的同時還可以增加有效蓄水、除蟲滅害防病、促進生態環境優化,做到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雙豐收。2005年,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入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在現代農業生產實踐中作為典型模式被廣泛推廣,實現了“稻魚共生”的千年傳承。
桑基魚塘是將作物栽種與池塘養魚相結合,其基本內容是挖深魚塘、墊高基田、塘基植桑、塘內養魚。清代《廣東新語》記載“將洼地挖深,泥復四周為基,中凹下為塘,基六塘四,基種桑,塘蓄魚,桑葉飼蠶,蠶屎飼魚,兩利俱全,十倍禾稼”。在此系統中,種桑、養蠶、養魚三者是相互聯系、相互推動的,彼此進行能量、物質的交換與補償,借此減少來自外部的能量物質投入,使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皆有提高。珠江三角洲地區桑基魚塘模式較為典型,該地區處于亞熱帶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道縱橫交錯,水熱條件優越。但是,歷史上這里地勢低洼,容易形成洪澇災害。人們在長期與水澇災害的抗爭中,創造了圍“海”筑塘和挖田筑塘的巧妙方法,由此形成的桑基魚塘模式,不僅能夠防澇抗災,還能全面發展農林牧漁業,取得了“桑茂、蠶壯、魚大、塘肥、基好、蠶繭多”的綜合效益。
在發展現代農業過程中,傳統農業的種養結合與物質循環利用技術的特征及典型模式,依然體現出它的生命力和應用價值。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意見》,提出要加強構建種養結合循環發展機制;2019年,農業農村部出臺《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先試支撐體系建設管理辦法(試行)》,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種養結合技術模式,支持農業廢棄物的循環利用;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推廣種養結合技術模式。傳統的種養結合技術模式在當代依然煥發著璀璨的光芒和智慧,能夠有效緩解現代農業所面臨的問題,為農業綠色發展提供有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