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南醫院糖尿病診療中心主任醫師 王建華

抑郁癥常常被誤認為是“情緒不高”而被人們忽視,只有當病情發展到較為嚴重,甚至出現自殘、自殺傾向時,才引起人們重視。糖尿病患者常是抑郁癥的高發人群,糖尿病合并抑郁癥的危害比單獨患糖尿病或單獨患抑郁癥的危害都要大得多,這兩種疾病可以相互作用,彼此加重。
糖尿病患者是抑郁癥的高發人群,臨床調查顯示:糖尿病患者中抑郁癥的患病率約為10%,比健康人群高2~3 倍。抑郁癥不僅給患者帶來心理創傷,還會加劇患者體內的血糖波動。
抑郁,顧名思義就是心情不好、情緒低落,那么,情緒低落就是抑郁癥嗎?答案是“未必”。事實上,每個人的心情都存在起伏波動,當一個人遭遇煩心事或工作生活壓力較大時,難免會出現沮喪、難過等負面情緒,而當問題得到解決之后,低落的情緒會隨之好轉、消散。我們把這種短暫的、隨著時間延長或通過自我調整可以恢復正常的情緒低落稱為抑郁情緒,它屬于正常的心理反應,而不是抑郁癥。只有當患者的癥狀足夠嚴重、持續時間足夠長(2 周以上),才考慮可能存在抑郁癥。
抑郁癥以顯著而持久(2周以上)的情緒低落為主要特征,其主要臨床表現如下:
1.情緒低落、沮喪、悲觀,并且癥狀具有“朝重暮輕”的特點。
2.對什么事都沒興趣,生活空虛,不愿意社交,常一個人獨處。
3.沒有緣由地內疚和自責。
4.思維及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學習及工作能力明顯下降。
5.疲憊不堪,性欲減退。
6.睡眠障礙,入睡困難、容易早醒為抑郁癥典型表現。
7.食欲減退,體重下降。
8.有自殺念頭或傾向。
9.常常伴有心慌、胸悶、食欲不振、腹脹、頭暈、頭痛等軀體癥狀。
如果患者具備多條上述特征,持續時間超過2周,社會功能(學習、工作、社交等)受到嚴重影響,排除了器質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等),那么,抑郁癥的診斷就基本可以確定了。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有些抑郁癥患者以軀體癥狀(如乏力、心悸、胸悶、頭痛、食欲缺乏、便秘、失眠等)作為突出表現,這會在一定程度上掩蓋患者的精神癥狀,因此,很容易被忽視和漏診,這種情況一定要引起醫生、患者及家屬的注意。
第一,影響生活質量。糖尿病目前尚不能根治,作為一種終身疾病,患者需要長期控制飲食,往往要終身服藥或注射胰島素,給患者的生活帶來很多不便,會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
第二,來自并發癥的威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患者在5~10年可能出現各種慢性并發癥,這些并發癥就像時刻懸在患者頭上的一把利劍,讓其產生悲觀、恐懼、焦慮的情緒,給其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
第三,經濟負擔重。長期治療產生大量的醫療費用,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第四,缺乏社會支持。社會對患者的歧視,其工作就業受影響,家人的理解、支持不夠,是導致患者抑郁的社會原因。
是否患抑郁癥與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很大關系。有研究表明,性別、年齡、病程長短、并發癥輕重等與糖尿病患者抑郁癥的發生率密切相關。女性患者情緒波動更大,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患抑郁癥的風險比男性高。中年人承擔著來自家庭、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壓力,抑郁癥患病率高于其他年齡段人群。同樣,病程較長、并發癥比較嚴重的糖尿病患者精神壓力及經濟壓力更大,抑郁癥的患病率更高。
糖尿病與抑郁癥相互作用、互為因果。一方面,糖尿病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來自并發癥(如失明、截肢、腦卒中等)的威脅使糖尿病患者背負沉重的精神壓力,進而導致神經內分泌紊亂及血糖升高;反過來,糖代謝紊亂又會影響患者的情緒,加重患者的抑郁程度。重度抑郁除可使病情加重外,還可能導致自殘、自殺等嚴重后果。因此,糖尿病患者的精神衛生問題,尤其是抑郁癥應引起患者及其家屬的高度重視。
目前認為,糖尿病是一種身心疾病,心理因素對其發生、發展、療效及預后均起重要作用。因此,對于糖尿病合并抑郁癥患者,治療上不可偏廢,除了治療糖尿病,還要積極治療抑郁癥,包括心理疏導和藥物治療。通過認知行為療法,幫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相關知識,澄清其對糖尿病的錯誤認知,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患者悲觀情緒和精神壓力,社會各界要盡其所能為患者提供各種支持,減輕患者的后顧之憂。對癥狀嚴重的抑郁癥患者,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抗抑郁癥藥物,選擇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具有療效好、不良反應小、耐受性好、服用方便等特點,是糖尿病合并抑郁癥的一線用藥,其代表藥物有舍曲林(左洛復)、氟西汀(百憂解)、帕羅西汀(賽樂特)等,抗抑郁癥藥物一般早晨給藥,這樣可以讓患者一整天保持較好的精神狀態。那種認為抑郁癥只需要心理治療、不必服用抗抑郁癥藥的觀點是不對的。
抑郁癥在糖尿病患者中并不少見,對患者身心健康危害極大,需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視。進行系統治療,治療不光是醫生的事情,同時也需要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大力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