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軍,張 倩,陳 曦,鄧帆帆
(1.湖北大學 旅游學院;2.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旅游開發與管理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62)
酒店業是旅游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體現一個區域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目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1]。酒店業在推動目的地經濟發展、引導城市產業升級和改造城市內部結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近年來,我國住宿業發展迅速,《2022年中國酒店業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大陸地區住宿設施已超過36萬家,文旅部發布的《2022年度全國星級飯店統計調查報告》指出,2022年我國星級飯店數量超過7 000家,旅搜網2020年發布的《大住宿業規模分布與空間創新報告》指出,中高端酒店客房數量增速明顯高于經濟型酒店。由此可見,中國酒店業的規模較大、發展前景良好。有關數據顯示,2022年,湖北省星級酒店營業收入總額為33.11億元,平均出租率為41.72%,湖北省酒店業總體趨勢發展平穩,以其為例開展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在酒店業空間布局的相關研究中,學者主要從宏觀、中觀等不同尺度開展研究。宏觀層面,方田紅等[3]分析了中國酒店業發展的時空演變過程,指出中國酒店業的發展存在階段性、不平衡性和非同步性,各類型酒店之間發展不平衡。尹玉芳等[4]以中國五星級酒店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其省際間分布差異及影響因素。孫景榮等[5]通過計算泰爾系數對中國酒店業的區域差異特征進行實證分析。Adamiak等[6]以西班牙Airbnb為研究對象,發現Airbnb主要集中于西班牙的最大城市和一些度假勝地。上述研究都認為酒店數量在空間上存在相關性和集聚特征。中觀層面,學者多聚焦于對某一省域、城市內酒店業進行分析。趙海溶等[7]以上海市傳統酒店和共享住宿為例,對其空間形態進行了對比分析。童昀等[8]以武漢為例,對酒店業的空間集聚特征、時空演化規律以及酒店選址影響因素等進行了研究。周美玲等[9]探討了重慶市主城區的酒店業空間布局與影響因素。張然等[10]以北京四合院酒店為研究對象,對其時空分布和作用機理進行探討。Rogerson[11]通過對南非沿海城市酒店1990-2010年期間的位置變化進行分析,發現南非沿海城市的中央商務區是整個酒店業的選址重點。相較于大尺度的研究,中觀尺度的酒店業空間布局研究會結合城市形態、功能分區等進行分析,以及將城市間不同類型酒店業進行對比分析。
在酒店業空間布局影響因素方面,Eugenio-Martin等[12]以加那利群島為研究區域,發現人口規模、價格和游客數量是Airbnb選址的決定因素。Qiu等[13]以中國長三角地區為研究區域,認為旅游資源稟賦、交通便利性、政策條件和居民生活水平等對民宿空間分布有重要影響。夏漢軍等[14]在研究常德市酒店業空間結構影響因素時,則考慮了商業中心、行政中心駐地等指標。由此可見,在中觀尺度的研究上,學者對酒店業空間分布影響因素的關注更為具體,指標的選擇偏向于結合城市特點、游客傾向對酒店業空間布局進行研究。在研究方法上,Sun等[15]以蘇州市Airbnb民宿為研究對象,選取空間杜賓模型來分析蘇州Airbnb空間分布的影響因素。閆麗英等[16]以北京市住宿業為研究對象,運用核密度分析法等對其空間分布及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謝寶田等[17]通過最近鄰指數、標準差橢圓等方法對福州市中心城區的酒店業進行空間格局及驅動力研究。Li等[18]利用地理探測器的方法,研究了2003-2018年北京市酒店業的時空演變過程及影響因素。
綜上所述,雖然酒店業空間布局研究已積累了豐富的成果,但是在以下兩個方面仍值得進一步探討:一是多尺度視角下對酒店業空間布局影響因素的分析,既有文獻往往在一個尺度視角下開展研究,對于不同尺度下酒店業空間布局影響因素的差異未做探索;二是對于小尺度的縣域酒店業研究涉及較少,既有文獻多集中在城市、典型旅游目的地,而對縣域酒店業關注較少。因此,本研究將以湖北省為例,從省域、區域、市域3個不同視角分析酒店業時空演化特點,從市域、市中心、縣域3個不同視角分析酒店業空間布局影響因素,在進一步完善既有研究領域的同時,以期為酒店業投資與選址提供實際參考。
2.1.1 最鄰近指數
酒店在宏觀角度表現為點狀要素,最鄰近指數方法適用于表示點狀要素的空間鄰近度,從而判斷點狀目標的空間分布類型[19]。根據最鄰近指數可將空間分布類型劃分為3類,計算公式為:
(1)
(2)
公式中,R表示最鄰近指數,r1為實際最鄰近距離,rE為理論最鄰近距離;n為酒店數量,A為調查區域面積。當R=1時,說明酒店業的空間布局為隨機分布型;R>1時,說明酒店業趨于均勻分布;R<1時,說明酒店業趨于集聚分布。
2.1.2 不均衡指數
分析點狀要素在區域內的分布均衡程度可用不均衡指數,計算公式為[20]:
(3)
其中,S為不均衡指數,n為市(縣)個數,Yi表示各市(縣)酒店數量占區域內酒店數量比例從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的累計百分比。S的取值范圍為[0,1],如果S=0,則說明酒店平均分布在各個市(縣)之內,如果S=1,則說明酒店全部集中分布在某一市(縣)內。
2.1.3 核密度分析
本文采用核密度分析法來研究酒店業在研究區域內的空間分布密度,從而反映酒店業在空間上的凝聚狀況[21]。計算公式為:
(4)
其中,fn(x)表示核密度函數,xi表示第i個酒店的坐標,x-xi表示酒店x到樣本酒店xi處的距離,n為全部酒店個數,h是帶寬,且數值大于0,核密度函數fn(x)的值越大,說明酒店業的集中程度越高,空間聚集性也更加密集。
2.1.4 地理探測器
地理探測器是一種分析和探索空間差異,并揭示其背后驅動因素的統計手段,可以檢測影響因子X對結果變量Y的空間分異解釋程度。因具能夠有效避免影響因子之間存在的多重共線性問題、沒有過多的假設條件、使用靈活等,被廣泛應用于多個領域[22]。通過q值大小判斷影響因子對結果變量的解釋力大小。計算公式如下:
(5)

結合湖北省酒店業發展和酒店空間分布的實際情況,本文認為湖北省酒店業空間分布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總體上將影響因素分為社會經濟基礎、旅游基礎條件和交通通達性3個一級指標,具體又可分為12個二級指標,如表1所示。

表1 湖北省酒店業空間分布影響因素指標
湖北省酒店業的數據是借助網絡爬蟲技術從藝龍網獲取,主要選取中高檔酒店的數據;影響因素數據則來源于湖北省各市(州)、縣域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和統計年鑒、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以及國家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共享的數據。
(1)省域尺度。利用Arcgis10.8分別計算2010年、2015年、2020年湖北省酒店業的最鄰近指數,通過最鄰近指數計算可得出湖北省酒店業的空間分布類型。據表2可知,2010年、2015年、2020年湖北省酒店業的最鄰近指數均小于1,且達到了顯著性水平。因此,湖北省酒店業的空間分布類型均為集聚型的分布態勢。從最鄰近指數變化看,數值總體呈現下降趨勢,表明隨著時間推移這種集聚分布趨勢有所提高。

表2 湖北省及三大城市群酒店業平均最鄰近指數變動
(2)區域尺度。湖北省“十四五”規劃將全省劃分為三大城市群,即為武漢城市群、“宜荊荊恩”城市群和“襄十隨神”城市群。根據表2發現,武漢城市群、“襄十隨神”城市群2010年、2015年、2020年酒店業空間分布類型均為集聚型,且隨時間變化集聚趨勢有所提高。 “宜荊荊恩”城市群2010年、2015年、2020年酒店業空間分布趨于集聚態勢,且最鄰近指數較為平穩。
(3)城市尺度。由表3可知,湖北省13個地級市大部分城市在2010年、2015年和2020年期間的酒店業空間分布類型為集聚型。但鄂州市酒店業平均最鄰近指數均大于1,為均勻分布。黃岡市酒店業集聚類型由均勻分布轉為集聚分布。
(1)省域尺度。通過計算湖北省酒店業的不均衡指數(表4)可知,2010年、2015年2020年的酒店業不均衡指數均小于1,屬于不均衡的分布狀態。
(2)區域尺度。據表4結果可知,武漢城市群的酒店業不均衡指數逐漸增大,表明在此期間酒店業分布不均衡趨勢上升。而“宜荊荊恩”城市群和“襄十隨神”城市群酒店業不均衡指數逐漸降低,表明上述區域酒店業發展協同性較好,整體上呈現齊頭并進的態勢,同時也說明上述區域的中心城市宜昌、襄陽并未與周邊城市形成不可逾越的代際差距,中心城市虹吸效應不明顯。

表3 城市平均最鄰近指數變動情況
(3)城市尺度。表5數據顯示,除武漢市、黃石市、咸寧市、荊門市酒店業不均衡指數逐漸降低外,其余城市酒店業不均衡指數均總體上呈現下降趨勢。鄂州、孝感和恩施州的酒店業不均衡指數在2010年為1,反映出上述地區中高端酒店數量少,且分布高度集中。

表4 湖北省酒店業不均衡指數變動
受社會、經濟環境等因素影響,湖北省區域內的酒店業空間分布呈現出明顯的差異,本文利用Arcgis10.8軟件對2010年、2015年、2020年湖北省酒店業進行核密度分析。由圖1可知,2010年、2015年和2020年湖北省酒店業空間集聚程度明顯提升,且形成以武漢、宜昌、襄陽為核心的高密度分布地區,并向周圍其他城市擴散,進一步證實上述城市位于三大城市群的核心地位。隨著時間推移,湖北省酒店業逐步形成以十堰、恩施為核心的次級密度區,其他城市全域協同發展的基本格局。
借助地理探測器方法對2010年、2015年、2020年湖北省酒店業空間分布的二級影響因素從市域、中心城區和縣域3個層面進行因子探測和交互探測分析。其中縣域主要指湖北省統計年鑒界定的79個縣域。由于中心城區和縣域尺度中旅游總人數和旅游總收入數據缺失較多,所以進行分析時將此兩個指標剔除。
(1)市域層面。據表6顯示,2010年、2015年、2020年的第三產業發展水平(以第三產業占比或人均第三產業增加值衡量)和人均社消總額均對酒店業的空間分布影響程度較強。這表明決定市域中高端酒店布局的關鍵在于該地區綜合發展水平。
(2)中心城區層面。2010年、2015年、2020年第三產業發展水平和進出口總額均對酒店業的空間分布影響程度較強。第三產業發展水平、進出口總額這兩個指標與市域層面影響酒店布局的機制一致。
(2)縣域層面。2010年、2015年、2020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與第三產業發展水平對酒店業的空間分布影響程度較強,其他因素的影響不明顯。這表明決定縣域中高端酒店布局的主要因素是縣域內經濟發展水平,旅游基礎對其影響較弱。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湖北省內縣域酒店業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以及縣域旅游過夜吸引力相對中心城區較弱。

圖1 湖北省酒店業核密度分析(2010年、2015年、2020年)

表6 2010年、2015年、2020年湖北省酒店業空間分布格局二級影響因素因子探測結果
本文以湖北省酒店業為研究對象,借助Arcgis10.8軟件運用最鄰近指數、不均衡指數、核密度分析的方法,從不同尺度分析了2010年、2015年、2020年湖北省酒店業的空間分布特征及演變過程。并通過地理探測器方法從不同尺度上探討了影響湖北省酒店業空間分布的因素,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第一,不同尺度視角下,湖北省酒店業總體上呈現出集聚分布的態勢,三大城市群酒店業在2010年、2015年、2020年均呈現更為集聚型的分布趨勢。各地市中,鄂州市酒店業為均勻分布特征,黃岡市酒店業由均勻分布轉為集聚分布,其余城市酒店業2010年、2015年、2020年期間均為集聚分布。
第二,湖北省酒店業逐漸形成了以武漢市、宜昌市和襄陽市為高密度核心的“一主兩翼”結構,以十堰、恩施為次密度核心的分布特征。武漢城市群酒店業的不均衡指數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襄十隨神”城市群和“宜荊荊恩”城市群酒店業不均衡指數呈現逐漸降低的趨勢,區域內酒店業分布較為協調。武漢市、黃石市、咸寧市、荊門市酒店業不均衡指數逐漸降低,其余城市酒店業不均衡指數均呈現出波動變化的趨勢。
第三,不同尺度視角下,第三產業發展水平在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市域、中心城區和縣域3個層面中均是影響湖北省酒店業空間分布的主要因素。
本文對于湖北省酒店業的研究表明:酒店業發展與區域空間發展戰略以及經濟發展水平具有高度關聯性。不同尺度下酒店業的總體集聚趨勢反映出當前省內各地堅持做大中心城區的總體發展思路,相應的資金流、人流、物流等主要向中心城區集聚,這也決定了酒店布局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但同時也要注意到,不同時間段省內酒店分布的核密度圖反映出縣域酒店業雖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與中心城區的發展相比仍有差距。同時,省內酒店業的總體布局也表現出與省域空間發展戰略的一致性,不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主兩副”戰略,還是“十四五”時期的“一主兩翼”戰略,亦或是長江經濟帶、漢江經濟帶的區域發展戰略,酒店業的布局均與上述省內重大空間部署顯示出了較高的一致性。對湖北省酒店業布局的影響因素研究結果表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對酒店業布局起決定性作用,旅游因素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中心城區尺度。縣域尺度的旅游因素不明顯則可能是由于縣域相對于中心城區吸納游客的過夜能力不足,在完善的交通網絡支持下,游客可能會從縣域返回中心城區。
本文的研究結論對酒店投資布局亦具備一定的參考價值,主要表現在:從投資的總體區位來看,城市的經濟水平仍是需主要考慮的因素;旅游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酒店布局。從投資的具體選址來看,中心城區優于縣域,且中心城區旅游資源越豐富越有利于酒店布局。從投資的總體戰略來看,大型酒店集團需要關注省內的重大發展戰略,酒店投資需與區域發展戰略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