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年

【編者按】11月4日,由中國美術學院和數字電視書畫頻道主辦,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指導的國家藝術基金2023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第四屆青山行不盡——唐詩之路藝術展:長風幾萬里”在北京書畫頻道美術館開幕。展覽涵蓋書法、國畫、版畫、油畫、雕塑、攝影、裝置、影像等多種藝術載體,展出80余位藝術家共計90余件優秀作品。展覽立足影響深遠的“盛唐”記憶,對“唐詩之路”的探索與思考從浙東首次延伸至敦煌。據悉,展覽將持續至11月21日。
在文化藝術史上,唐詩以其精神的恢弘、感情的真摯、視野的開闊、生活的豐厚、家國的情懷、語言的精彩,標示了藝術的高峰。唐詩之路,不僅是詩人所經歷的足跡,而且是他們感悟歷史風煙之路,關愛天下蒼生之路,體悟自然人文之路,“吟成一個字,捻斷數根須”之路, “語不驚人死不休”之路,是那些杰出詩人的成才之路。所以,創建“唐詩之路”,就是從傳統中體認文化自信,就是在生活中開辟藝術未來,就是以詩人的情懷關心國運民生,鑄造偉大復興之夢。
“唐詩之路藝術展”系列活動,是以唐詩之路的恢弘文脈推動美術創作與教學的關鍵舉措,是用藝術方式踐行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的重要項目。本屆“唐詩之路藝術展”,更將目光由浙東延伸至敦煌,以“唐詩”為主題,以邊塞詩為重點,通過中國書畫為主的諸多美術品種,包括數字化技術這些豐富多彩又相融通的視覺方式,在深入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探討新時代美術的守正創新。展出作品多姿多彩、琳瑯滿目。展覽方式也突破常規,不分板塊,在展廳中架構起“望古今而觀天地”的詩意空間。整個展覽既是今人對唐詩的視覺回應,又是一首由藝術作品匯集成的“畫中詩”。
對學院教學而言,持續舉辦“唐詩之路藝術展”,將師生帶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流的深處,從閱讀悠久的歷史載籍到走向山河無恙的大地,從親歷前人生活的遺跡到踏查中外交流的遺存,在對歷史的感悟中,汲取創作營養,開掘創作題材,思索新時代的藝術擔當。其中凝注了精思遠矚、精心策劃與積極實施。此次在籌辦“長風萬里行”期間,除去邀請的主題性創作外,還特地組隊在7、8月間前往敦煌,藝術家們深入西北邊塞,感受文化主體的氣象,領略中外文化交匯的輝煌,接受詩路之音穿越千年的遺響。同時進行實地寫生,圍繞所見、所聞、所感、所思進行充滿激情的專題創作。其中,有風格不同的獨幅水墨畫;有書風豪邁的長達200米的班固《封燕然山銘》超長條幅;更有全長100米的《平沙莽莽詩入天》長卷,此卷分段揮寫,敦煌三危山的奇峻、邊塞山水的高曠、胡楊古木的活力、敦煌飛天的曼妙……一一盡收筆底。這些作品是藝術家團隊在大漠中共同創作完成的,紙墨中依稀可見沙礫附著其上。豪情巨作,令人震撼。
“長風萬里行”創作展覽活動,始自浙東,遠至敦煌,不僅走出了之江,更走向世界。從展出作品看,不僅有古代的傳統中國書畫,也有20世紀以來自國外引進的油畫、版畫、攝影、影像、裝置藝術,還有數字化藝術。其中最新穎的作品,是先以詩句生成AI圖像,并對生成的圖像進行“寫生”,再通過反復互動,讓圖像不斷發生連鎖反應與循環,成為水墨畫與AI對話的當代藝術。這些作品,未必都盡善盡美,但既體現了藝術上開放包容的收獲,又反映了科藝結合的積極探索。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版畫、攝影、影像、裝置、多媒體,包括新近的數字化藝術,都盡量以無聲詩的方式表達眼前所看,注意學習唐詩藝術語言的精煉和韻味,以跨界的胸襟回溯傳統的精粹,嘗試引進畫種民族風格的新樣貌,在構圖、意境、筆墨等方面自覺吸收中國書畫的寫意精神、詩意境界和筆情墨韻。而被稱為“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的中國書法遙承顛張(張旭)醉素(懷素)的盛唐氣象,以超越具象又直抒感情的草書為主,甚至借鑒抽象藝術的他山之石,俱見開拓進取,與古為新。
中國美術要高視闊步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對人類作出不可替代的貢獻,靠的是中國特色,而中國美術現代化的特色,又離不開歷史文化的承續和積淀?!疤圃娭匪囆g展:長風幾萬里”正是由流溯源,通古貫今,到源頭取水,與偉大同行,在與古人和自然的對話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偉大新時代中國美術守正創新、面向未來的自覺藝術活動。
(作者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