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 然 李 剛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決策部署。我省作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肩負著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責任。我省中西部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作為“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雙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省堅決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具有決定性作用。我省中西部地區糧食播種面積大、產量高,具有得天獨厚的黑土地資源優勢,鹽堿地等后備耕地資源開發優勢,農業現代化水平較高,農業產業化水平高等基礎性優勢。但也存在種糧比較收益低,糧食加工產業發展不平衡,糧食產銷中還存在品牌建設的“痛點”,鹽堿地資源綜合利用難度大等短板弱項。要加快中西部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區域協同的區域糧食產業格局和建設高質量“三鏈協同”的糧食產業體系,堅決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滿足國家糧食安全在數量、質量和結構變化的新要求。
堅持創新成為第一動力,提高糧食生產能力。通過創新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嚴守耕地紅線,集聚現代生產要素;創新糧食生產方式,實施農業機械化提升行動,智慧農業建設和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創新經營模式,統籌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和小農戶協同發展,構建和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以此提高中西部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糧食產業發展能力。
堅持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統籌區域布局。以“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為統領,協同推進黑土保護利用和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利用。統籌協調中西部糧食加工業發展及區域布局,重點是補齊糧食產業發展短板。
以綠色成為普遍形態,加快構建糧食生產的綠色化體系。完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標準體系、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提升糧食品質。持續提升“吉林大米”“吉林玉米”品牌化建設,讓糧食的品質優勢轉化為效益優勢。
以開放成為必由之路,提高吉林糧食產業競爭力。面向國內外市場,通過“千萬頭肉牛工程”、農產品加工業和食品產業“十大產業集群”建設,打造全國人民的糧倉肉庫、中央廚房為重點,以“雙通道”建設構建完善通達的糧食及加工品物流線路布局,讓吉林的優質農產品走向全國和世界。統籌利用好國際國內市場,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糧食產業龍頭企業,建成一批具有領先優勢的糧食深加工產業集群,提高我省參與國內外糧食產業競爭力。
以共享成為根本目標,實現共同富裕。通過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深化農村改革,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等措施不斷改善農業生產生活條件,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以產糧大縣振興工程拓展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讓糧食生產、糧食產業與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小農戶實現有效銜接,加快提升農民的富裕程度。
做好糧食產業向“點”集聚。在建設水稻生產功能區、玉米生產功能區、大豆生產保護區的基礎上,建設若干個綜合性的糧食產業園區,突出發揮收儲、加工、物流、市場交易等一體和綜合性功能優勢,以產城融合為依托,引導糧食加工業向縣域重點鄉鎮及產業園區集中,推動糧食產業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相結合,形成糧食產業優勢集聚的“點”狀布局形態。
做好糧食產業帶“軸”的聯通。按照“北糧南運”鐵路運輸線路、陸路散糧運輸通道、陸路水路散糧運輸通道,依托省內“一橫三縱”鐵路公路網絡,在加快整合盤活既有糧食倉儲物流資源和提升糧食集并發運設施和集裝單元化裝卸設施的基礎上,發揮物流產業鏈供應鏈的組織功能,強化物流的集聚能力,實現中西部各“點”糧食產業園區聯動發展,將中西部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成為能夠輻射黑龍江和內蒙古東部地區具備協作配套能力的區域性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
做好糧食產業帶“面”的拓展。中西部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既要提高糧食生產的綜合產能,又要達到“富縣、富民”的根本目標。通過中西部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統籌產糧大縣糧食初加工、主食加工、精深加工及農副產品綜合利用,形成對“點”“軸”周邊區域和農民的輻射帶動作用,將糧食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使產糧大縣依托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內生發展動力,進而構建糧食興、產業旺、經濟強的新發展格局,實現糧食生產與經濟發展協同推進的目標。
形成糧食全產業鏈發展模式。積極發揮糧食企業的作用,通過專項服務、定向投入、訂單收購、代儲加工等與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開展產銷對接合作,實現糧食產業的“上引”,通過糧食企業實現糧源基地化、加工規模化、產品優質化、服務多樣化,實現糧食產業的“下延”,構建從種到收全過程、全產業鏈,以此推動糧食全產業鏈建設。實施“建鏈、補鏈、強鏈”工程。統籌中西部地區糧食產業鏈建設,對于糧食產業發展水平較低的區域,通過集聚資本、品牌、管理等要素,建立糧食產業鏈;對于糧食產業鏈不完善的地區,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食品產業“十大產業集群”,補齊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對于糧食產業鏈較為完善的地區,積極培育發展龍頭企業,壯大和加強糧食產業鏈。
以糧食產業園區建設打造糧食產業“價值鏈、供應鏈”。依托中西部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的物流通道、關鍵節點和產糧大縣,重點建設幾個具備產能集聚、功能配套的國家級糧食安全產業帶發展示范園區,推進糧食產業向產業園區集聚。通過采取園中園、特色園等方式,與工業集中區、高新產業開發區、綜合保稅區建設相銜接,將糧食產業園區建設成為“價值鏈、供應鏈”的重要載體。
推動糧食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糧食產業發展為紐帶,在水稻生產功能區、玉米生產功能區、大豆生產保護區的優勢區域,建設一批糧食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推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小農戶與糧食龍頭企業、糧食產業服務組織集群集聚。
讓糧食產業實現更高質量的集聚。按照糧食產業縣域集聚、重點產糧大縣產業園區和示范產業園區的區域集聚模式,在中西部地區建設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的糧食產業集聚形態。依托玉米生產功能區、水稻生產功能區,以國家糧食產糧大縣榆樹、農安、公主嶺、梨樹、扶余、前郭、長嶺為重點,建設設施完善、配套齊全、物流便捷的農產品加工和食品工業產業集群;以糧食產業和食品工業發展基礎較好的梅河口、中新食品區等為基礎,建設國家級糧食產業和食品工業產業示范園區。通過實現糧食產業實現高質量的集聚,引導糧食加工、食品工業和物流企業向產業園區集聚,實現糧食產業集群化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