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世杰,王式竹
(河南科技學院 服裝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3)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植物轉印染為天然面料如棉麻制品的發展提供了廣泛的發展平臺。日益變化的自然環境促使人們開始重新思考與大自然的關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環境保護,追求自然與生活方式的和諧,對天然環保的手工制品情有獨鐘。雖然與工業染色相比,天然植物染色可能存在一些局限,但它仍然應該被視為一種綠色環保的發展方向。
本文將探索植物蒸染轉印染于棉麻織物上的表現形態,及其在棉麻服飾品手袋中的創新設計應用。通過研究和實驗,希望能夠為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的融合探索開辟新的道路。
植物轉印染,一種源自澳大利亞紡織藝術家尹杜·弗林特(India Flint)于20世紀90年代發明的獨特工藝,是一場生態印刷的奇妙演繹[1]。在這一自然染色的形式中,植物材料的色彩通過蒸汽或沸水的媒介,輕盈地轉移到纖維織物、紙張甚至皮革上,借助不同的媒染劑進行助染和固色,創造出豐富多樣、自然而不易褪色的花紋和圖案,猶如大自然的痕跡在織物中漸次凝結[2]。
尹杜·弗林特的著作《生態色彩》(Eco colour)中稱植物轉印染為“Eco-Printing”,其本意為生態色彩或者生態印染。國外將植物轉印染稱為“生態印染”(Eco print)或“植物印染”(Botanical print),中國臺灣地區則把植物轉印染稱作“生態花葉移印染”。
2013年,宋立老師首次嘗試植物轉印染技術,并憑借其作品《葉影婆娑》在2018年榮獲國際圖案創意設計大賽的“最佳應用大獎”。他的作品充滿自然的生氣與清新,通過草木的紋理呈現出對大自然的敬仰之情。
植物轉印染的圖案是獨一無二且不可復制的,仿佛植物在面料上煥發全新生命。這些充滿生機的植物圖案和手工制作的痕跡,無法被機器印刷所媲美。正如自然界中找不到兩片相同葉子,植物轉印染所創造的圖案同樣獨具個性,不重復,但通過改變織物的折疊方式,仍能實現對稱的圖案和連貫的紋樣。然而,植物的正反面紋理差異,也在細節上為對稱圖案帶來微妙的變化。這種變化恰恰增加了其獨特之美。
植物轉印染的基本原理:各種新鮮和干燥的植物材料中都含有鞣質(tannin,音譯為單寧或丹寧,通稱鞣酸),它是植物細胞的一種防衛用化學成分,用來封閉蚜蟲的口腔以防止蚜蟲攻擊,鞣質也可以保護植物免受紫外線傷害。
當這些鞣質在適宜的工序中與織物纖維相結合,它們會與織物親密交融,穩固地沉淀在纖維表面。然而,并非每片植物葉片都能成功地傳遞其色彩,因為鞣質的含量因植物而異,有些植物鞣質的含量顯著高于其他。甚至同一葉片的頂部和底部,可能產生不同的效果,乃至受到時間和環境的影響,每時每刻都呈現出細微的變化。正因如此,每一次的植物轉印染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展現著多變而不可復制的魅力。
這個過程,從鞣質的巧妙利用到與織物的完美結合,彰顯了大自然的無限智慧,使植物轉印染成為一項融合了科學、藝術和自然的獨特創作方式。
植物蒸染轉印染是一項精致的染色技藝,其核心原理在于通過蒸汽的作用,喚醒植物體內的色素,使其滲透并永久保留在織物中。這一獨特的染色過程借助蒸汽的能量,使植物葉片與織物緊密結合,有效地防止色素的移位。
通過運用不同的媒染劑,能夠創造出各種不同色系的紋樣效果。相較于煮染轉印染,蒸染轉印染在處理植物紋理時表現得更加清晰,不會出現明顯的暈染痕跡。這種獨特的處理方式,使得植物蒸染轉印染作品呈現出精細而精確的線條,展現了植物本身的紋路與形態,為作品賦予了更高的細膩度和美感。
在這個過程中,蒸汽不僅使得植物色素在織物上留下深刻的印記,更是一種與大自然親近的創作體驗。這種技術的獨特之處在于,它將植物的美妙紋理和織物的質感相結合,創造出一系列獨一無二、充滿藝術靈感的作品,讓觀者在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與和諧。
本次實驗所要用到的材料有:夏布和老粗布布料、細葉尤加利、蒸鍋、盆、量杯、克重秤、剪刀、保鮮膜或塑料膜、多種媒染劑、木棍或耐高溫管、捆扎用的棉繩等。為防止媒染劑和媒染液接觸到人的皮膚或不慎入眼,可按需準備護目鏡和橡膠手套。
此次實驗用到的媒染劑有:白醋、明礬(硫酸鋁鉀)、綠礬(硫酸亞鐵)。將媒染劑加入布料20~30倍的溫水中得到媒染液。調制白醋、明礬和綠礬媒染液,所需媒染劑與溫水的比例為1∶100;明礬加綠礬混合媒染液,明礬與溫水的比例為1∶100,綠礬按需添加即可,綠礬含量越高,蒸染后植物顯色越重。白醋媒染液、明礬媒染液、綠礬媒染液、明礬加綠礬混合媒染液的調配方法放到此處實驗所需的媒染劑綠礬也可以用鐵漿水(醋酸鐵)來代替。自制鐵漿水更適合植物轉印染初學者,效果相似且更為天然環保。
自制媒染劑鐵漿水的制作:將適量生銹的鐵制品(如鐵釘、鐵絲等)放入白醋與水比例為1∶3的混合溶液中,裝入瓶中密封,靜置一周左右即可得到媒染劑鐵漿水,浸泡時間越長,媒染劑的濃度就越高。
通過使用不同媒染劑來增加色牢度,不但使顏色更為持久,還能夠改變植物的顏色,從而得到不同色系的著色效果。
步驟一:將裁剪好的苧麻夏布和純棉老粗布放入沸水中進行脫漿處理,加入一勺洗衣粉可使面料脫漿更徹底。此步驟目的是讓后面的植物蒸染轉印染更好上色。
步驟二:脫漿后的布料撈出,用清水揉搓洗凈,擰干后放入調配好的白醋媒染液、明礬媒染液、綠礬媒染液或明礬加綠礬混合媒染液中浸泡30 min左右。
步驟三:泡好的布料從媒染液中撈出,擰干水分后鋪平在保鮮膜上,把新鮮或干燥后又泡軟的植物葉片按照自己想要的圖案擺放好。
步驟四:覆蓋上塑料膜,拿出木棍從布料一端開始卷起直至卷完整個面料,盡量卷緊一些讓植物與布料充分接觸從而得到更清晰的圖案。
步驟五:蒸鍋內加足量水,用棉繩將卷好的布料捆扎緊實,放入蒸鍋蒸60 min(大火燒開后轉中小火)期間注意水不夠要及時加水,防止水燒干將布料烤焦。
步驟六:蒸好后關火,拆開捆扎面料的棉繩,將布料展開(可戴上隔熱手套或放涼后再拆線,防止手被燙傷)。
步驟七:把植物葉片從布料上拿下來,清洗干凈后晾干即可。
本次實驗將苧麻夏布和純棉老粗布面料小樣分別浸泡在白醋、明礬、綠礬、明礬+綠礬這四種不同媒染劑制成的媒染液中,放置細葉尤加利葉后進行蒸染轉印染的著色效果如表1所示。
通過以上面料著色實驗,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在相同的媒染時間和蒸染時間下,經不同媒染劑處理的面料上呈現出各異的尤加利葉片圖案色彩效果。明礬媒染劑的使用導致苧麻手織夏布和純棉手織老粗布面料上的葉片圖案呈現最淺的色調,只有淡淡的黃色。而采用綠礬媒染劑的處理在兩種面料上產生了最深沉的顏色,同時葉片圖案清晰可辨。基于這一觀察,可以得出:在以上四種媒染劑中,綠礬是最適合細葉尤加利葉轉印染苧麻夏布和純棉老粗布這兩種面料的媒染劑結論,其呈現的面料圖案和色彩具有古樸典雅的美感。
當前,植物轉印染在國內外被廣泛應用于服裝、絲毛圍巾等產品制作領域,然而在手袋類產品方面卻顯得相對欠缺。鑒于此,筆者采用適于制作手袋類面料的手織苧麻夏布和純棉老粗布,進行植物蒸染轉印染的著色實驗,并將這種技術運用于設計創作的服飾品手袋中。夏布是中國最古老的布料,存在了四千多年,是以苧麻為原料的手工織布,被譽為“紡織品活化石”。因其常用于夏季衣著,涼爽宜人,故被稱作“夏布”“夏物”。苧麻是以紡織為主要用途的農作物,最高的苧麻能長到兩米多,是自然界單線纖維最長的植物。經過脫漿、漂白、經紗、刷漿、上機、織造等二十多道工序,純手工精心織就成苧麻布料。早在夏商周時期,江西古越族先民就已經開始從事苧麻耕種和使用手工進行織布了。苧麻具有清汗離體、涼爽透氣、抗菌散熱、古樸典雅、輕盈挺闊等優點。神農譽麻,史稱“富貴絲”,西方國家稱苧麻為“中國草”[3]。
筆者將中國傳統的非遺手織夏布與國外的植物轉印染工藝進行結合,運用鐵漿水作為媒染劑,獨立設計并制作出富有自然主義和新中式韻味的,既美觀又實用的植物轉印染系列棉麻手袋作品。如圖1、圖2,分別采用尤加利葉和薔薇葉進行紋樣點、線、面組合排列設計[4-5]。

圖1 “墨色煙華”系列作品Fig.1 Inky smoke

圖2 “迷霧薔薇”系列作品Fig.2 Misty Rose
可作為服飾品與服裝搭配使用,期望為植物轉印染在棉麻手袋類產品的開發提供一些想法和思路,也期望非遺夏布和傳統手織老粗布能夠被更多人認識、了解和喜愛。
從藝術角度來看,植物蒸染轉印染顛覆了傳統染色方式,創造出了與眾不同的色彩和紋樣,使面料鐫刻上了大自然的獨特痕跡。從環保角度來看,植物轉印染制品源于自然,廢棄后也能在土壤中自然降解,不會對環境造成負擔。
筆者通過對不同面料和媒染條件的實驗,探討了不同情況下棉麻面料的著色效果。目的在于為植物轉印染在包類產品設計中注入全新的思路、方向和活力。通過深入的實踐與研究,期望能夠挖掘出更多的創新可能性,使植物轉印染在現代生活中發揮出其獨特的美學魅力和環保價值,為人們提供更為多樣化、生態友好的選擇。也期待能夠為紡織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一份獨特而珍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