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
(吉林建筑科技學院設計學院,吉林 長春 132200)
仇英版《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明朝中期時的蘇州,反映的是當時蘇州城的繁榮,雖以宋本為參照,但是建筑的結構結構,畫中人物的裝束,都是明朝的特點,真實地表現了了明代江南地區政治、文化、經濟、民俗等社會現狀。為研究明代歷史提供了可靠的資料。其中青州市博物館藏本為原清內府的藏本,文中圖片均來自次此版本。
為了確立明王朝的封建禮儀制度,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甫登御極,便“詔復衣冠如唐制”(見《明太祖實錄》卷三十)。明朝在使用了一部分唐宋服飾舊制的基礎上,也建立了自己獨特的服飾制度,即“上采周漢,下取唐宋”[1]。
明代君臣士庶的服飾規制,較之歷史上的任何朝代都更加嚴格。按天子、后妃、諸臣、士庶等不同等級,確定具體的服飾形制。此卷清明上河圖中,市井人物依然是畫面的主角,圖中有紳士、官宦、商販、農民、仆役、販夫、走卒、腳夫、匠人、醫生、卜師、婦孺、行腳僧人、道士、乞丐等各類人物,服飾色彩豐富,是研究明代服飾色彩的重要參考史料。
仇英的《清明上河圖》中有描繪官宦及貴婦的形象,圖1中穿大紅色的絲綢羅服的官員,只有四品及以上官員才可以穿著,京城內的五品官署長官、以及為皇帝講經史的官員允許穿。五品的官員及御前不是講官的官員,服飾只能是青綠色錦秀,如圖2左下。如果遇到慶典,只能穿紅色布料和“絨褐”[2](羊絨織物)。官吏的服飾、帷幕等不許用紅色、黃色及紫色三種顏色,“玄、黃、紫、皂乃屬正禁,即柳黃、明黃、姜黃諸色,亦應禁之”[3]。

圖1 《清明上河圖》(局部)

圖2 《清明上河圖》(局部)
以圖1、圖2中城郊的馬球場地中的貴婦,及金明池中泛舟的宮人形象為例,明代從一品到五品內命婦,服飾的顏色與丈夫的服飾一樣用紫色。六品及七品命婦,服飾顏色與丈夫一樣可以用緋紅色。八品、九品命婦,穿戴大紅色沒有花紋的綾羅霞帔禮服。洪武二十四年,公侯伯夫人與一品命婦的服制相同。真紅色的大袖衫,金木,六品到九品的內命婦,穿深青色緞子的霞帔和褙子。“宮人冠服,制與宋同。紫色,團領,窄袖,遍刺折枝小葵花,以金圈之,珠絡縫金帶紅裙。”[1]
如圖3環翠門前蕩秋千的五個仕女,場景中雖僅五六人,卻代表了明代女子的典型衣飾,其中正在蕩秋千的女子,上身穿豆綠色襦衣下穿月白色齊腰長裙,左三女子上著官綠色襦衣,交領衣襟向右、窄袖,下穿象牙色多幅長裙,這種裝束充分繼承和發揚唐宋時期的服飾特色。

圖3 《清明上河圖》(局部)
明代士庶的著裝要求也很嚴格,洪武三年,士庶最早戴四條帶子的頭巾,后來改成帶有四個角的方巾,穿色彩紛雜的圓領衣服,如圖2,不可以使用黃色。士庶妻子只能穿淺色的團衫。到了明洪武五年,要求民間婦人只能用紫色粗綢面料的禮服,不可以使用金線刺繡,袍及衫只被允許使用紫色、綠色、桃紅以及各種比較淺淡的顏色,大紅色、鴉青色、黃色都不可以使用。帶子只能用藍色絲麻織物。到了成化十年,禁止官民婦女不能僭越使用渾金色的衣服。到了正德元年,要求軍民婦女不可以穿銷金色的衣服。
明代教坊司的樂藝樂妓的著裝要求更加的嚴格,樂藝需要戴青色頂巾,用紅綠色的褡褳。樂妓戴白色獸角做的帽子,穿黑的褙子,不可以穿平民妻子的服飾。教坊司的伶人,要求佩戴戴綠色頭巾,用來與平民百姓的服飾做區分。樂人只能用紅色褡褳,衣服的顏色用紅色綠色都可以。樂人穿的衣服,只能使用亮綠色、桃紅色、淡綠色、水紅色和茶褐色。如圖2武陵臺榭的舞人,著水紅色短衫,鵝黃色長裙,裙腰與腰部齊平,裙長至腳踝骨之下。如圖4青樓內執樂琵琶的女樂著官綠色小袖單袍。

圖4 《清明上河圖》(局部)
在仇英的畫中有著淡茶色寬袖僧袍的禪僧,如圖5。出家人的服飾在明朝也有很嚴格的規定。洪武十四年規定,禪僧日常可以穿茶色的布服,青色絲帶,淺綠色袈裟。講經的僧人平時穿淺綠色,綠色絲絳,袈裟為淺紅色。教僧的常服為黑色,戴紅色絲絳穿淺紅色袈裟。負責管理寺廟的和尚以及僧人事務的和尚與教僧的服制要求一樣。只有負責寺院出家人事務的官署官員,披綠色圖案袈裟,環扣使用金來裝飾。道士平時穿青色的法服,朝見時穿紅色衣服,管理道觀及道士事務的道官穿著同道士一樣。只有管理道觀和道士事務的官員穿的法服、朝服,有綠色圖案,使用金做裝飾。在京城的科道官,穿紅色的道衣,金色袈裟。京城以外的道官,穿紅色道衣,不穿金色袈裟。道士穿青色的道服。

圖5 《清明上河圖》(局部)
明代文人士大夫服飾以簡潔、舒適、雅致為主要特點,一般穿著寬松的袍子,袍子的樣式和顏色多樣。仇英畫中對文人形象描繪的較多,如圖6,以高臺上對弈的這組文人形象為例,,服飾顏色豐富主要是淺淡的素色。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政府規定士人戴“四方平定巾”[1](一種方形帽子),帽子的顏色和質地都代表著不同的階級地位。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政府認為士子與官吏的著裝近似,需要區分開。于是命工部制定新的衣著規范。經過三次修改后,確定了“生員襕衫,用玉色布絹為之,寬袖皂緣,皂絳軟巾垂帶”[1]。這種衣著樣式開始成為文人們一種獨有的著裝風格。到了洪熙年間(1425年),皇帝問:“穿藍色衣服的是什么人?”左右回答是監生。皇帝說:“穿青色衣服更好。”于是監生們開始穿青色的圓領衣服。
此卷《清明上河圖》中共有兩千多人,每個人物都可以通過動作或者服飾區分他們的身份,人物的衣服紋路較簡單,依照身份地位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色彩。以畫中的服飾色彩為例并以明代《天工開物》中可以考證的面料色彩的名稱為準有:大紅色、“蓮紅、桃紅、水紅”[2]、木紅色、紫色、鵝黃色、金黃色、泥金、渾金、銷金、茶褐色、大紅官綠色、豆綠色、油綠色、天青色、蒲萄青色、蛋青色、毛青、翠藍、天藍、玄色、月白草色二色、藕褐色、象牙色等。
古語里將原色的紅色稱為赤色,稱紅色為橙紅色,藍色為青,青、赤、黃、白、黑為五色,五色混色可以得到如綠、紫、粉等顏色。
明代的紅色已經開始使用紅花代替傳統的茜草,這時的大紅色。使用紅花作原料,明代的蓮紅、銀紅、水紅、桃紅色等淺淡的紅色也是紅花染成的,顏色的濃淡根據所用的原料的重量而定。木紅色是使用蘇木煮水后加,明礬、五倍子一起漂染得到的。
紫色是用紫草的根部搗爛煮水后染色。
鵝黃色則是使用黃檗煮水染一層底色再加藍靛水復染。金黃色“金黃,用槐花粉入胭脂合”[4],可以用槐花制成的粉和胭脂色調和染成,也可以用黃蘆木煮的水染色后用麻稿的灰水淋,堿水漂。
泥金、渾金、銷金是使用金箔或金箔制成的金線來裝飾的方法。
大紅官綠色需要先用槐花煮水染底色再用藍靛復染,顏色的深淺可以用明礬、調節。豆綠色使用黃檗煮水染一層底色再加藍靛水復染。明代中后期使用莧藍煮水套染的一種鮮艷的綠色叫草豆綠色。油綠色是用槐花微染,加入青礬。
天青色是用藍靛輕染,再用蘇木水套染。葡萄青色是用藍靛染成深藍色,深蘇木水復染。蛋青色則是先用黃檗水染,后用靛藍復染,翠藍、天藍色是用深淺不同的藍靛水染色得到的,明代古籍里常見的玄色,是用藍靛染成深青,后用一半黃櫨木和一半楊梅樹皮一同煮水后套染。明代典籍里的藍靛可以通過五種植物提煉,最早使用的是茶藍(菘藍)然后是蓼藍、馬藍和吳藍,蓼藍(莧藍)是明代中期后才開始大量使用代替菘藍提取染料的。
明代早期使用藍靛輕染得到月白、草白色,中后期則使用半熟的莧藍水染色,象牙色用黃土染色或者黃櫨木煮水輕染。
藕褐色是使用蘇木輕染后,青礬和蓮子殼煮水復染得到的,如果不經過蘇木輕染則能得到茶褐色。
傳統顏色中的黑色的概念與今天是不一樣的。古語中有很多類似顏色的叫法,如“黎,黧,皂,玄,緇,烏,鴉青,黛青,黯,墨,黝等等”[5]。染黑色的原料多以胡桃青皮、栗子皮、皂斗、蓮子皮等放在一塊兒久煮,瀝干,再加入鐵砂、皂礬煮一整夜,就會變成深黑色。“橡實,櫟木子也,所在山谷皆有。木高二三丈,三四月開花黃色,八九月結實為皂斗。”[6]橡果的外殼也稱為“皂斗”。所以黑色也可以稱之為皂色。
明代是傳統中國服飾面料與色彩發展的完善階段。其染色工藝已經十分成熟。傳統染料通常采用天然植物染料或礦物染料,歷史悠久,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傳統染料的制作方法和配方已經傳承了幾千年,代表著一個地區或民族的文化和歷史傳承。
中國傳統服飾色彩的印染工藝在當代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續和發揚。一方面,一些傳統染料仍然被用于制作傳統手工藝品,如刺繡、染布等,以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手工藝。另一方面,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傳統染料的應用和發展。近年來,一些新型的植物染料,如藍靛、茜草、紫蘇等,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和研究,以期實現傳統染料的可持續發展和應用。